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花鸟画意境论方凤富在中国古典艺术中,有丰富的意境理论,无论是诗,无论是画,都以意境为艺术的最高追求。同样,在花鸟画中,也有如词表现意境的问题。但在过去的画论中,谈到国画的意境,常常主要是指山水画而言,王维所谓“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之说,就是说的山水画...  相似文献   

2.
"意境"是中国艺术审美的灵魂,它深刻地概括了艺术的本质、创作规律和审美特征。一件艺术作品成功与否,关键是看它有无意境,以及意境之深浅,这与中国艺术注重"心灵表现"的传统是分不开的,而西方的艺术理论没有将"意境"形成主题。因此,本文着重就意境的概念、意境的美学特征以及艺术意境的最终生成,来对中国艺术的意境论做一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唐代殷的“兴象”说、皎然的“诗境”说和司空图的“味外”之旨诸说的考察和分析阐明 :唐代提出的“意境”论从一开始就给读者留下了积极参与的艺术空间 ,它既不是单纯的“作者本体论” ,也不是单纯的“文本本体论” ,意境本体实际上还有读者的参与 ,换句话就是说 ,意境本体是由作者、作品和读者共同构成的。因此 ,唐代理论家提出的“意境”论实际上是一个标志读者的文学接受进入文学本体的审美范畴 ,这也就是唐代“意境”论所包含的接受美学意蕴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从三种意境误读看意境范畴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意境研究中的“情景交融”说、“艺术形象”说、“想象联想”说三种代表性观点 ,是对意境本质的误读。其问题在于把艺术的基本属性挪用作意境的本质特征 ,没有揭示出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意境重构应突破认识论的反映论理论框架 ,在古今对话的基础上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5.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随着时代的发展 ,对于意境应该有新的阐述。首先从本质论角度就意境的理论和语言学渊源可以透视出意境的审美本质不仅是情景交融、主客体的统一 ,而且是一种“对现实回归的超越”。其次从创作论角度谈意境的创造必须注意取境和造境 ,而且要做到含蓄、境生象外。最后从鉴赏论的角度谈意境的审美实现有赖于欣赏者对作品的填补、领悟 ,达到“对现实的超越”和“生命本真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一、揭开“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奥秘的一把钥匙 意境,是我国诗歌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从王昌龄在《诗格》中明确提出“物境”、“情境”、“意境”的“三境”说,到王国维倡导的近代意境理论,人们对意境的艺术规律和审美特征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建国以后,对意境理论的研究和阐发也不断发展,从1957年李泽厚发表《“意境”杂谈》开始,到近年间发表的不下数十篇专论,意境理论的研究已经有了较大的突破。在这些论著中,贯串着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把意境分解为“意”和“境”,即主客观两个方面,认为“意境”就是“在这两个方面的有机  相似文献   

7.
林纾最重要的古文论著《春觉斋论文》,集中探讨了古文审美艺术的诸种内涵与形式,其中尤以意境论最具特色。林纾以“意境”为“文之母”——古文艺术追求的至高境界,以“真”为核心,以高洁诚谨为上,以诗书、仁义及世途之阅历为造境不可或缺之前提,最终塑造兼具“海阔天空气象”与“清风朗月胸襟”的审美至境。同时,林纾还是将意境论移至古文并进行具体阐述的第一人,其理论是对中国古典意境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深化与扩展,因此,在中国古典散文审美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8.
古典美学意境范畴的现代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文论中尚难找到一个与它相当的概念或术语。近代的王国维是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意境”这个词是经他提倡才流行起来的,有时他也称作“境界”。他在《人间词话》中大力标举意境,把意境视为诗歌艺术的最高品格,并且初步探讨了意境的涵义与特征,提出物我统一、情景交融是构成意境的基本规律,并把意境从创作方法上区分为“造境”(偏于理想)与“写境”(偏于写实),从情感色彩上区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等等,为中国意境理论体系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王国维之前,意  相似文献   

9.
意境翻译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意境是文学艺术的终极本体 ,意境论阐释从创作到接受过程中创作主体与客观世界融合所形成的艺术世界。意境是艺术创造的结果 ,获得境界靠艺术节奏来完成。意境又是艺术作品的内容 ,是所指 ;艺术节奏则是艺术的形式 ,是能指。艺术的节奏、境界是一个四维时空的统一体。作为空间的境界 ,它是一种心灵、思维的生命时空之美。从古典美学与思维科学交叉的角度来构建意境翻译理论是当今翻译学的全新课题 ,探究译者意境创造的可操作性的途径亦是新世纪象征交换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创造意境是中国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小说当然也有意境.正如叶朗先生在论小说美学时所指出的:“凡是艺术,都要创造艺术形象.在诗歌、绘画等艺术中,主要是创造艺术意境.而在小说、戏剧等艺术中,主要是创造艺术典型.但是诗、画和小说、戏剧可以互相渗透.就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文镜秘府论》中所辑唐人关于诗歌审美规律的论述来探讨唐代意境理论的形成,指出,盛中唐人的诗歌实践在意境的创造上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但关于“意境”的理论却只是处在初步形成的阶段,唯其为“初步”.才更显示出开创性的意义。王昌龄提出了“意境”一词,并对景与意的关系作了探讨;皎然将“情”与“境”联系起来,看到了“文外之旨”。正是在王、皎的基础上,意境理论不断地向前发展,渐次臻子成熟。  相似文献   

12.
“意境”在辞源学上是“意”与“境”的融合,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它一般只适用于艺术领域。在中国艺术理论中,“意境”最为充分地显示出中国传统艺术美的存在方式。“意境”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意”和“境”构成的完整整体:以情理结合的“意”为其精神内旨,指向天地之道;以“境”标识出其本质特性,空灵含蓄。追求“意境”的中国艺术因此而展现出不同于西方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3.
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差异,是传统美学现代重建面临的主要难题。宗白华先生通过《美学与意境》中一系列著名论文,确立了艺术意境的理论,奠定了传统美学现代重建的方向与范式。《艺术意象论》追随这个方向,对意象理论的架构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我们应在深刻认识东西文化差异,深刻认识现代社会生活、现代文化艺术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把握现代理论思维的脉搏,通过“有意义的形式”与“有意象的意境”的比较研究等多方面位的探索,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4.
意境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不等于“形象” ,不是“典型” ,也不是“情景交融”。意境是指“意”与“境”之间的情景因果关系 ;只有当“意”与“境”的因果关系令读者全然可信 ,感到自然天成的诗歌意境 ,才是艺术至境  相似文献   

15.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评林衡勋《中国艺术意境论》吴影(湛江师院中文系湛江524048)林衡勋其人正所谓“古之谦谦君子”。他的存在本身即中国艺术意境的人格化。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由他的精神人格出发去阐释中国古典艺术中最为核心的意境问题,确乎可以做到“思...  相似文献   

16.
“意境”之说的演变与涵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意境”是艺术整体呈现给读者的影真、情真、意真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意境”一词被引用于文艺、美学理论中,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而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则正式产生于唐代中叶.明清时期,“意境”说更趋完备,至晚清王国维,他在集中概括了古代丰富的意境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完备的“意境说”.  相似文献   

17.
王夫之对唐人“意境”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人王昌龄、皎然、司空图.提出了最富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意境”理论.但思想朦胧,体系也不完备。后人或以理为诗,或以禅喻诗,皆不得唐人“意境”理论要领。唯有王夫之抓住了唐人“意境”理论的精髓,用“情景”理论完善和发展了唐人的“意境”理论,并根据对唐代以前的古诗、唐人诗歌而主要是盛唐诗歌的精深研究.借助唐代前后的艺术理论研究成果,创立了以“情景”范畴为核心的诗学体系,使唐人“意境”理论具有了完备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8.
意境是我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探讨意境构思活动,有助于对这一美学范畴的加深认识;弄清艺术思维工艺过程,从而对于指导艺术创作,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美学理论遗产,也是有重要意义的。纵观意境构思过程,大致有:选境、造境、现境三个阶段。如同郑板桥画论中点出的“眼中竹”、“胸中竹”、“手中竹”一样。“眼中竹”是选境——艺术构思的准备  相似文献   

19.
意境的审美模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审美活动。明显地带着模糊性的特征;意境的美学价值通常取决于“情与景浑”的艺术概括。意境的审美模糊性就“宅藏”于这种艺术概括所产生的审美境象之中;意境的审美模糊性不是否定质的规定性和精确性。而是与一定的精确性相比较才产生的。  相似文献   

20.
意境,是诗意之所在,也是衡量诗歌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尺。王国维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人间词乙稿序》),“有境界自有高格,自有名句”(《人间词话》)。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诗歌意境创造的自觉时代。唐代诗人和评论家在前人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创作两个方面对意境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异采纷呈的意境构成了千古卓绝的“盛唐之音”,也是唐诗臻于成熟的标志之一。胡应麟说:“盛唐绝句兴象玲珑,句意深婉,无工可见,无迹可寻”(《诗薮》)。翁方纲指出:“盖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