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1 毫秒
1.
王夫之对唐人“意境”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人王昌龄、皎然、司空图.提出了最富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意境”理论.但思想朦胧,体系也不完备。后人或以理为诗,或以禅喻诗,皆不得唐人“意境”理论要领。唯有王夫之抓住了唐人“意境”理论的精髓,用“情景”理论完善和发展了唐人的“意境”理论,并根据对唐代以前的古诗、唐人诗歌而主要是盛唐诗歌的精深研究.借助唐代前后的艺术理论研究成果,创立了以“情景”范畴为核心的诗学体系,使唐人“意境”理论具有了完备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2.
意境说是德国美学的中国变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王国维奠基,经由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等20世纪中国美学家深化和完善的“意境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诗学的核心范畴”,甚至被标举为“中华民族最高艺术审美理想”.然而,这种“意境说”并不是中国传统美学和诗学所固有的,而是上述学者依据德国美学传统所提供的思想资源建构起来的.“意境说”的发展也基本上是沿着德国美学传统的轨辙运动的,德国美学的若干主题,如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一般与特殊的统一,为“意境说”提供了统一的理论基础.从思想实质上说,“意境说”是德国美学的一种中国变体.“意境说”的现代建构是中国学者为了重建民族文化的主体性而进行的“传统的现代化”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实践过程中,这种“传统的现代化”转化成了“自我的他者化”,从而进一步深化了近代中国所遭遇的思想危机.  相似文献   

3.
意境是中国诗论和美学中别具一格的理论范畴,是中国古典艺术为世界文化提供的一份独特而丰厚的礼物,意境概念最早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皎然、刘禹锡、司空图等人提出的.经过他们以及后代文艺理论家的论述.阐发,成为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为什么意境概念在唐代一经提出.其内在的规定就基本明确.以后虽在各个时代都有所发展和深化.但其内核还是以“起以象外”的概括被保留下来.达到了比较完备的成熟状态,这就使我们不得不深入一步,看看意境论形成的条件,即其文化背景问题.  相似文献   

4.
“意境”作为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不能用西方理论和思维模式简单演绎,把“意境”说成是主客观统一的典型形象。在“意欲’审美中,不是“情景”,而是“虚实”构成其核心因素。“意境”以虚实为本,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哲学美学的超越精神。“‘祥境”作为中国古代艺术境界的典型表现和最后完成,在“意境”审美中具有重要意义。“意境”范畴可以进入现代美学中,它的诗意体验和超越精神,在现代审美中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了实现现象学方法的美学开展、接续并发展中国现代意境美学传统,张祥龙在深入接受现象学思想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美学观。其“美感论”中的“美感体验论”接受了胡塞尔的“直观”说和海德格尔的“体验”说,“美感居中论”接受了胡塞尔的“意向性构成”思想和海德格尔的“视域构成”思想;其“审美对象论”接受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思想。张祥龙对现象学思想的接受具有准确深入、中西会通的特点,其接受意义有二:就目的言,他通过接受现象学思想既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学美学理论,又接续并发展了中国现代意境美学传统;就方法言,他的接受与建构实践为如何融通中西美学资源进行理论创新作出了示范。  相似文献   

6.
一、揭开“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奥秘的一把钥匙 意境,是我国诗歌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从王昌龄在《诗格》中明确提出“物境”、“情境”、“意境”的“三境”说,到王国维倡导的近代意境理论,人们对意境的艺术规律和审美特征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建国以后,对意境理论的研究和阐发也不断发展,从1957年李泽厚发表《“意境”杂谈》开始,到近年间发表的不下数十篇专论,意境理论的研究已经有了较大的突破。在这些论著中,贯串着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把意境分解为“意”和“境”,即主客观两个方面,认为“意境”就是“在这两个方面的有机  相似文献   

7.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提倡的“兴趣”,指的是诗人凭借表象进行直觉思维而形成的意境,严羽认为它受理性制约而不被理性思维所取代。——这便是“兴趣”说的要义。本文试图利用现代中外美学、文论、宗教学、心理学、思维学的成果结合笔者的研究心得,加以阐释。所以,本文颇多引用他人见解;但这些见解一经本文连接贯通,便显出一种他人从未说过的新的意义,本文的独创价值也由此获得。 一 “兴趣”与意境 首先阐明“兴趣”即是意境(不完备的意境)概念。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艺术意境界说中,“哲理意蕴”说以“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界说意境的内涵,立足民族的传统美学精神对意境的哲学层面进行阐释,是意境内涵系统中最具形而上意味的界说.“哲理意蕴”说提出的根据是多方面的,主要从主体审美心理结构中整合超越的审美知觉、感物即兴的审美能力以及民族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三方面,粗略地考察意境“哲理意蕴”的审美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9.
五十年代,李泽厚同志在他的美学论文《‘意境’杂谈》中,提出了意境是诗歌美学理论的基本范畴这一命题后,关于意境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其中,古典文论工作者对意境的探索成绩显著。至于美学方面的研究,似乎寂寞。 近年,随着现代派诗歌的流行,出现一种论调,说“意境不是所有诗的特性,只是某一部份诗歌的特性。”这就是说,诗歌的最高美学准则不一定是意境,没有意境美也是诗。这就值得商榷了。我认为,意境不仅是中国的某些诗歌的特征,而且是一切诗歌  相似文献   

10.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重要范畴.在源远流长的古代诗论和今人的诗论中,不乏深微精切之力说.然持论者多是从创作一方面着眼去论及,而忽略了创作与欣赏两方面的联系,因而就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理论.其实,诗人创造的意境必须也只能在欣赏者的“再创造”中才能得以实现;否则,所谓“意境”就只是一片飘忽不定的幻影.本文拟从创作与欣赏相统一的角度对诗歌意境的创造与再创造的问题作一探讨和论述,顺带也谈谈对“朦胧诗”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沙鸥 5 0年代和新时期的山水诗评论及相关诗论 ,可以说都是围绕着山水诗如何“出意境”的技巧 (形象、情感、布局三方面 )发表意见的。 5 0年代“出意境”的理性认识正在形成的过程中 ,虽然与之有关的专用术语还未统一 ,偏重于“出意境”写作技巧点评的思路却是清楚的 ;新时期仍然重视技巧问题 ,并上升到诗美创造的理论高度去认识、阐释与发挥 ,体现出理论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山水诗意境本质的把握 ,是沙鸥理论思考的核心所在 ,主要包括“出意境”说所体现的独特意境观念 ,和山水诗画面语象创造技巧的美学内涵两个方面 ,其理论创新的努力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古典美学的研究中,“象”、“意象”、“意境”这三个范畴的内在联系,早已为人们所关注,但一般都是从“意境”说产生历史渊源的角度来审视三者关系的,得到的只是象—→意象—→意境这一线性的历史轨迹。笔者从符号学的新视角重新聚合这三个范畴,发现它们正好构成了我国古代艺术符号结构理论的三个层次,呈现出立体的结构关系。而当代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的艺术符号结构理论,也可以说是中国先哲们深邃的思考在一千多年后得到的共鸣。因此,开掘我国古代艺术符号结构理论这一灿烂的东方智慧的宝藏,展现其独特的难以替代的价值与魅力,这对于丰富世界美学理论宝库,弘扬民族文化,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意境是中国文化和美学长期孕育、共同铸造的一个美学范畴。所以,它有一个漫长的孕育、生成的历史过程。本文所述评的,只是这个历史过程中的一段,即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唐宋)的意境研究概况。目前的意境史研究大多从唐代开始,这显然是不符合史实的。本文认为,魏晋南北朝是意境意识的觉醒时期,唐代完成了意境范畴的创构,到宋代则是意境范畴在文艺批评和理论领域广泛使用的扩展时期。中古时期意境研究,是意境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  相似文献   

14.
一直以来,人们总认为意境是我们民族独有的美学话语,在西方文化与美学体系中,也不存在“意境”这一术语符号。但经过研究,我们却可以发现,在东西方文化体系中,存在着相同的审美体验;在西方美学体系中,存在着与意境相通的美学范畴。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依然可以说,意境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唐代殷的“兴象”说、皎然的“诗境”说和司空图的“味外”之旨诸说的考察和分析阐明 :唐代提出的“意境”论从一开始就给读者留下了积极参与的艺术空间 ,它既不是单纯的“作者本体论” ,也不是单纯的“文本本体论” ,意境本体实际上还有读者的参与 ,换句话就是说 ,意境本体是由作者、作品和读者共同构成的。因此 ,唐代理论家提出的“意境”论实际上是一个标志读者的文学接受进入文学本体的审美范畴 ,这也就是唐代“意境”论所包含的接受美学意蕴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就中国传统美学“意境”说而言,其意义域建构追求一种空灵性和生成性,推崇意义域营构的自明性和开放性,注重构筑的自然态势,强调意义域生成的张力和弹性,追求象外之意。这与中国哲学所谓的“言不尽意”、“立象尽意”说的影响相关。“意境”美学思想可以说最早就包含在老子对构成宇宙万物之“有”、“无”一体的“道”及其富有生机活力的描述中,并规定着“意境”所要透过“境”以表现其意义域的开放态势。  相似文献   

17.
意境探源     
意境理论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内容,历来盛行着这样一种观点,即意境理论诞生于魏晋南北朝,是佛教输入的结果。笔者在考察我国古代有关美学史资料以后,对于这一观点颇感怀疑,故此试对意境之源作一探寻,以就正于大家。一意境的美学内涵是什么?长期以来这一直是个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的问题。我觉得明人朱承爵的解释较为剀切,他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确实,所谓意境就是在文艺作品中情景并茂、物我双融所达到的那种高度凝炼、余味无穷的高妙境界,意境中的景不是毫无生气贯注的刻板摹写,意境中的情也不  相似文献   

18.
清代的桐城派是对中国古代的散文艺术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文学流派。方、刘、姚“桐城三祖”,是这一流派的创始人和奠基者。其中方苞的“义法”说,则是桐城派美学思想的起点。 桐城派在美学理论上超过前代古文家的地方,就在于对散文艺术美所作的理论探讨和贡献。桐城派的奠基人方苞,把前代古文家关于语言修辞、章法变化的理论予以系统化和深化,提出了散文创作的艺术技巧论——“义法”说。刘大櫆继方苞之后,深入到创作个性和艺术意境的领域,提出了“神气”说。姚鼐集方、刘之大成,在综合各种艺术因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意境属于我国古代艺术美学范畴。近几年来,学术界对意境的研究,已取得可喜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拟就意境范畴内涵的界定,唐人意境说的历史演变,唐人意境说形成的原因,不避浅见,提出以求方家、读著匡正。意境内涵界定意境说形成于唐代。唐之后的诗论,不断对它有新的阐发。近代王国维的“境界说”,对前人的理论,又有许多发展和创新,问津者见仁见智,对意境内涵的界定,丛生异义。诸说择其要者有三:一曰艺术形象说。论者认为是意和境“有机统一所反映出  相似文献   

20.
"意境说"是比较美学视野内中西审美主义相融合的现代产物,朱光潜与宗白华的"意境说"当中皆包孕了欧洲美学的基因,并成为了现代中国意境理论的两种"范式"。如果说朱光潜的"诗境论"是以审美主义为指归的话,那么,宗白华的"意境说"则与审美主义是内在同一的,二者代表了中国审美主义的不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