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农民理性的视角出发,采用在荆门市X镇“二村一社区”的调研数据,研究农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认知、农业清洁生产和农民绿色生活状况,分析农民在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所体现的政治理性、经济理性、社会理性、生态理性等特征,探索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当前农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认知水平总体较高,农业清洁生产并不理想,农民绿色生活方式有待改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尚不明显;政策认知、清洁生产分别与绿色生活正相关,政策认知、清洁生产、绿色生活各自与建设成效正相关。据此提出提升农民生态文明政策认知水平、形成生态意识行为自觉,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清洁生产进程,发展农村绿色文化、培育农民绿色生活方式,创新政府管理体制、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良好格局等提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环境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然而由于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农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亟待解决。运用文献研究法分析了当前农村地区土壤、水体和大气污染现状,认为农村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农业面源污染、生活垃圾污染、乡镇企业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等4个方面,提出了整治农村环境污染、改善农村环境的对策: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提高农民环境保护及维权意识,加快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保技术的创新与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前农村人居环境普遍面临乡镇企业效能低下、管理不善等导致的工业污染,农民过量使用农药、化肥产生的农业污染、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和生活废水乱排放等问题。这些问题与农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和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求相矛盾,同时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乡村振兴的进程。其内在原因主要是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缺乏主体自觉性;地方政府重视不够,立法不足;人居环境建设投入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针对农村人居环境的污染问题,结合辽宁省西丰县人居环境整治的具体情况,提出以下对策建议:更新理念、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健全环境立法,夯实制度基础;提高治理能力,掌握乡村人居环境治理主动权;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农民环境保护意识及参与度等措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期为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建设与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4.
"5.12"汶川大地震,再一次给人类敲响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警钟.四川省的几个地震重灾区,正是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的试验区和示范区,需要认真总结和反思"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成果.要保证退耕还林的成果巩固与可持续推进,必须实施补植补造;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林、牧业的科技含量;加强高标准基本口粮田和农村能源建设;积极推进生态移民,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5.
美丽中国不能没有美丽乡村,绿色发展更不能缺少绿色农村。当前农村垃圾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因此有必要从预防和治理两个方面完善农村垃圾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为农村垃圾污染问题的解决、美丽乡村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治保障。为解决农村垃圾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可操作性差的问题,需要转变观念,制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性法律,完善地方立法,严格和强化法律责任等。同时还要提高农民的生态法治意识,奠定农村垃圾污染防治法制实施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前在我国城市环境保护取得一定进展的同时,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却不断恶化:水体污染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乡镇企业污染加剧;小家庭作坊污染严重;畜禽养殖等农业活动的废弃物污染日益加重且综合利用率低;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日趋严重,成为新的污染源。面对当前世界范围内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应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新路子。通过对相关地区的实地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和数据,首先分析了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和原因,继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民脱贫致富的关系是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持续农业是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现实选择。持续农业应遵循生态环境的内在演化规律。民族地区实施持续农业必须扩大生态环境容量,提高资源更新率;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农村市场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引入市场机制,建立生态环保公司。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四川省平昌县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现状的调研,分析农村生活垃圾对自然环境、农产品质量、居民身体健康的影响。调研结果显示,当前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农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差、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环境执法监管部门监督缺失、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等。为了有效防治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推进农村生态文明体系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加强生态文明理念宣传教育,促使农村居民养成绿色消费的生活习惯,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发挥村委会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监督作用,加快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等。  相似文献   

9.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新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现状,形成了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为目标的"三农"思想体系:依靠改革引领、政策扶持和科技支撑,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业强;通过加强综合治理、开展生态保护和推进乡村文明建设,创建美丽乡村,展现农村美;完善惠农富民政策、落实扶贫开发政策和实施转移就业政策,提高农民收入,引领农民富。  相似文献   

10.
日本政府通过实施农业农村整备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环境改善,实现了农业农村综合振兴发展。目前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学习、借鉴日本农业农村整备的成功做法,制定和完善新农村建设相关法律政策,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参与,完善新农村建设内容,增强农村灾害防治和资源环境保护能力,研究建立新农村建设评价制度,对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农村环境自力救济是农民对影响其权益的环境问题的一种抗争,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政府对于污染行为的庇护、环境执法不力、农民维权能力不足和环境公权力救济途径的不畅。农村环境自力救济,可以引起全社会对农民环境权益问题重视,对解决相应的环境问题具有推进作用,但也存在社会成本过高的弊端。因此,今后应采取措施来减少农村环境污染,强化公权力对农民环境权益的救济,从而最终减少农村环境自力救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30年来,中国的农村环境逐步遭受到污染,其根本原因是新中国相当长时期内执行了一条优先发展高污染的重化工业的工业化方针。为了解决日益显现出来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政府将环境问题列入了议事日程,相应的治理措施也陆续出台。回顾历史,这一时期环境问题的出现有其特定的国际和国内背景。审视当时政府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的政策和措施,其历史局限性十分明显。时至今日,这种局限性仍然没有根本改观。  相似文献   

13.
粮食生产会受到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自然因素、农民种粮意愿和农村劳动力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其中农民的种粮意愿和农村劳动力主要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在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持续转移下,我国粮食生产仍出现“十连增”,主要是因为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扶持“三农”的优惠政策,提升了农民的种粮意愿和生产效率。最后,本文指出了粮食生产安全出现的新问题,并为维持粮食生产的持续增产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苏北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年来,由于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科技推广不力等原因,使得苏北农民市场参与能力、就业能力不高,收入也远低于苏南农民。为此,必须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善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加大政府对"三农"的扶持力度等方面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苏北地区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5.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调研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一个影响面非常广泛的社会问题,是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民生问题,是涉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当前失地农民面临的两大难题是社会就业的出路问题和养老保障的退路问题。根据政府关于失地农民的一系列政策,在实践中必须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要确保“以土地换保障”政策的落实到位;要确立失地农民就业优先的理念,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就业;要充分体现惠及全体农民的“低水平、有弹性、广覆盖”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精神,实事求是地制定、完善和落实相关的配套政策。  相似文献   

16.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力、是农村生活的主人、是乡村事务的主角,理应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主体和主要力量。充分激活农民主体性和内生发展动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要求,也是贯彻和落实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决策的力量源泉,是马克思主体性思想中国化、现实化和时代化的新发展和新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自力更生和主体力量,但是现实生活中农民主体性激活所面临的困难不能忽视。必须让马克思主体性思想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践中闪耀理性的光辉,让农民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致富”的观念转变,在保障农民合理权益中赋能农民在乡村振兴全过程的主体性激活和创造力激发,发展和提升农民的价值创造伟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让农民主体地位和利益在下乡资本的治理和人文环境建设中得以保护和发挥,保障和落实农民对乡村振兴政策的知情权和受益权,让党的好政策转化为农民自觉奉献乡村振兴的实践效能。  相似文献   

17.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是和谐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下农村生态恶化现状催生了农民对环境权需求的萌动,农民环境权是对消解中的桃花源复归的权源对接。在对环境权与农民环境权作景象概览与价值评判的基础上,深度审视当前我国农民环境权的法律保护现状,以权利的应然与实然级差为视角,作出了对农民环境权本体法律化的科学预设。  相似文献   

18.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审视当下我国农民"生产性"隐形负担加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加、价格波动频繁、流通成本攀高等现象,以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视角深入分析其原因,提出减轻农民"生产性"隐形负担的对策,促进农民劳动收益不断增加,是保障农村民生改善和推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节点。  相似文献   

19.
以随机抽样方式对辽宁省法库县冯贝堡村农民进行问卷调查,共获有效问卷396份。主要从农民的视角分析研究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对生活现状的满意度、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通过分析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得出:农民对其生活状况总体表现不满意;大部分农民都非常愿意参加新农村的建设;农民认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大幅增长和政府对农村投入低是其增收难的主要原因;农村缺乏能力强并能为农民办实事的领导干部是其发展缓慢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因此农民热切期望政府部门加大对农村投入的力度并培养素质高的领导人和致富带头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