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诗富于声"是《诗经》的重要艺术特征.《诗经》音响的形态有自然之声、生活之声、音乐之声;其音响意象由于"比兴"手法而具有怀人、相会、求偶、礼贤、出嫁、归宁等话语蕴藉.《诗经》的繁复音响肇端于西周春秋时代隆盛的礼乐文化和人们表现生命体验时的模仿冲动,其音响赋予了《诗经》绘形绘声的意象美、时空合一的动态美、复沓回环的节奏美.  相似文献   

2.
历代多从比兴、用典分析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文章认为不论是比兴还是用典,都离不开意象的运用,意象在《咏怀》诗中是非常典型的。文章将《咏怀》诗中的意象分为六大体系:日意象、鸟意象、植物意象、道路意象、神仙意象、自创人物意象,由此分析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群,形成了《咏怀》诗广阔的审美潜能,也是其诗歌魅力的真正所在。  相似文献   

3.
意象乃寓"意"之"象",是诗歌的最小艺术单位。蒙学经典《千家诗》富含意象,文章以谢枋得主编的汉语版本及许渊冲先生的英译本《千家诗》(Golden Treasury of Quatrains&Octaves)为研究对象,从意象分类着手,探寻许渊冲先生英译三类意象的方法,以期获得文化意象在英语中得以传递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易经》、《老子》之"道"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易经》与《老子》之"道"及其"反"、"复",既有表面上的用词相同、相似之处,又有概念内涵上的相互关联之处,还有其所反映思想上的不同之处。《老子》之"道"为点、是生成的原因,《易经》之"道"为圆、是被生成的结果;《老子》之"道"为水,《易经》圆"道"上的《坎》、《坤》也象水;《易经》中"反"、"复"同义,《老子》中"反"、"复"之义相反。《老子》通过阐述"道"之"反"、"复",反映出与《易经》不同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对《诗经》的解释存在比兴循环解释的现象. 《关雎》一诗从战国中晚期至西汉出现了对其道德主题的三个不同解释,存在由色到礼的戏剧性叙事以及将自然物与人事并置的两种解释模型.《毛诗》《郑笺》对《汉广》的解释发生了道德主题和婚嫁主题的冲突,道德主题的强化导致了主题先行.《毛诗》解《樛木》反转葛藟攀缘樛木“比”之古义,将诗篇主题倒转为樛木主动荫蔽葛藟,完成“兴”义,成为比兴循环解释的典型. 陈奂举了《毛传》解诗用“若”、“如”、“喻”、“犹”诸字的很多例子,以证“兴而比”的关系,意在通过比兴循环解释重返自然物与人事并置的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6.
飞翔意象在阮籍《咏怀》诗中有诗心、诗情、诗法、诗境四个营构向度。飞翔意象传达出诗人的行藏与心迹,演绎着诗人的缥缈哲思;其既触动了抒情主人公的悲情,也被诗人打上了特定情感的烙印;阮籍对飞翔意象的书写推进了此类诗歌的抒情模式,诗中的情思因此变得隐晦飘忽,富于比兴意味;诗人借飞翔意象的描写,隐约构建出一种温柔、哀凉的诗境。  相似文献   

7.
《易》之象与《诗》之喻──《管锥编》札记一则于传勤钱锺书在《管锥编·周易正义二七则》的第二则里,通过对《易》之象与《诗》之喻的鞭辟入里的辩析,深刻地揭示了文艺的审美特征,集中地表达了他的文艺观,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很有启发意义,特橥于此,以公同好.“圣人...  相似文献   

8.
朱熹"以《诗》说《诗》"诗经诠释学美学的基本原则正是建立在对"以《序》解《诗》"辩论基础上的。朱熹以为《诗》是"感物道情"之结晶,所谓"以《诗》说《诗》"就应该是从《诗》所"道"之"情"的方面去把握这种《诗》之"情"。《诗集传》突出了《诗经》文本,充分体现了朱熹的说《诗》风格和创新,是"以《诗》说《诗》"原则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9.
前人多笼统言说《韩诗外传》与《荀子》之间的诗学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也存在以《韩诗外传》和《荀子》所用之“诗”较多相同为证据,推论二者在《诗》传上之关系等问题。而通过对《苟子》与《韩诗外传》在同一语境下用《诗》情况的微观考察可见,《韩诗外传》用《诗》与《荀子》大异而小同。同时,就著作目的而言,《荀子》为立说而用《诗》,《韩诗外传》为解诗而引事、引理。而就具体每一处用《诗》来说,《韩诗外传》与《荀子》类似,体现出以诗证事、以诗证理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意象,诗歌艺术的重要元素。"象者,诗之貌也;意者,诗之魂也。"意之濡染于象,象便具有令人玩味涵泳的情感特质与生命内涵。在学生习作中,"假象尽辞,敷陈其志(晋·挚虞《文章流别集》)",开启心灵之窗,构建隽永之文境,文章飞扬诗意,亦便有着丰富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的取象思维方式源于《易经》 ,是《易》学文化精神在中国文学 ,尤其是在中国古代诗歌欣赏中极具价值的部分。从思维角度去解读《诗经》 ,能更准确地揭示出诗歌的主旨。  相似文献   

12.
《古文尚书》百篇基本未失 ,多保存在后世的不同版本的书中。《逸周书》当属《古文尚书》。  相似文献   

13.
<周易>从整体上把握天地人的宇宙结构,整体性是其基本思维方法.<周易>讲宇宙万物生生不灭、自强不息、奋发向上,进取性是其基本理念.<周易>又把整个自然宇宙看成一个无穷变化的客观过程,把变看作自然宇宙的根本属性.这些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管理思维、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形成和发展,还给现代管理许多重要启示和直接浸润.  相似文献   

14.
杜书瀛 《南都学坛》2012,32(4):39-42
《乐记》在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史和文论史上,比之以前,的确有重要创新之处,有创造性开掘和拓展。其一是《乐记》最早或较早论述了"物感"说。其二是细化了"乐"的发生层次——由"声"发展到"音"再发展到"乐"。其三是论述了"乐"之"宜",即"乐"的个性特点、对象的个性特点、歌者的个性特点,既相互影响,又相互适宜。  相似文献   

15.
复沓,是典型的《国风》表现手法,160首诗绝大多数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这一手法。《国风》的复沓大致可分为四种情况:一、只变化字词的复沓;二、变词杂以变句的复沓;三、变句为主的复沓;四、复沓的进一步发展。《国风》复沓手法的变化展示了它由简而繁的大致发展线索:从规整的一字一词的重复,到句子的变化,直至出现了双复沓和非复沓的扩充部分。至此,复沓走完了其自身发展从低到高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对《诗经》中“颂”之含义阐释分歧甚大。文章从传世文献、考古成果、训诂考据、文化人类学、文化宗教学等角度,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探索“颂”的起源及其最原始的意义,认为“颂”可拆分为公”字和“页”,西周之前“颂”字的意义正是包含在“公”字之中,其起源于巫术思维下的一种上古人类生产(生活资料和人类自身)的集体祭典,本义是一种生殖崇拜的祭仪。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有些叠音的拟声词,其构词单字即已可表达重叠时的词面意义。以往研究多从修辞、语法(含词汇学)的角度入手,语法方面也多注重构词问题,少有论及这类词作为onomatopee的特性,利用日语学界关于onomatopee 的研究成果,对《诗经》中拟音向拟态转变的词语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诗经》中部分单字或叠词常常使用于某一类情境时并不用来拟声,其固定地与另一组不视为拟声的单字或该字所构成的叠词对举,为了共同营造某种意思,此类单字或叠词的拟声性格已弱。比如“肃”与“雍”常配套使用,前者未见有拟声之说,后者常被解作拟声词;然而在配套使用的情况下,“雍”字又并非都能够解为拟声。又据这类词拟声与非拟声时的语义关联,可知这些词其实有拟音、表意两种功效,且该两种功效互相有所关联。分析可知这种词的表意或拟态出于拟音,这种由拟音而拟态的情况在现代汉语中也可见到,不少理应是拟声词者,实际使用中由此可逆推某些通常不视为拟声的词,其源头或许也是拟声。前人关于这种nomatopee 的注释分歧,有些即出自对拟音或拟态的关注侧重不同。  相似文献   

18.
《齐民要术》有关“得名之由”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词源研究成果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其中<齐民要术>虽为农书,然亦蕴含了不少词源研究的成份,其研究表现在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信息化、电子化、虚拟化、网络化、数学化将成为 2 1世纪图书馆追求和发展的目标。各种类型的电子出版物不断涌现 ,信息网络跨越国界 ,文献信息资源全球共知 ,共建共享正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20.
《三国志·管辂传》裴松之注引"始读《诗》、《论语》及《易》本",前人认为《易》本很可能成书于东汉时代,为一部"术数家书"。但经仔细辨析,上述意见其实是对原文的一种误解,《易》本即是指《易经》,并由此揭示了《易》学的衍化与社会习俗之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