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农村独女户生育意愿与动机的变化--宜昌市调查报告 被引次数:3
|
|
|
|
|
周长洪 张宗益 陶勃《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16卷第4期
|
|
根据“宜昌市农村独女户家庭生育意愿与行为研究”专题调研获得的有关数据 ,讨论分析了该市农村独女户家庭群体生育意愿与生育动机的构成 ,揭示这一特殊群体在生育数量、性别偏好、生育时间与间隔、优生等方面的意愿、态度、知识与行为的变化 ,以及在生育上将家庭幸福和对社会的责任结合起来的开明、进步思想。调查结果反映出农民群众的生育意愿、生育动机和生育观念开始向现代文明进步方向转变
|
2.
|
转型期农村妇女生育观转变现状及原因分析
|
|
|
|
|
《决策咨询通讯》,2017年第6期
|
|
妇女生育观是她们对待生育本身的一些观念与看法,包括了动机、意愿、态度、取向、心理等,通常认为农村妇女囿于传统家庭观念,传宗接代与男系继承的观念根深蒂固。目前困惑是转型期伴随着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向二胎放开政策转变,农村妇女的生育观到底出现了多大的变化,是否真正从传统到现代发生嬗变,是否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本文通过一定的调查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农村妇女生育观转变缓慢,这与教育背景、家庭条件、国家政策等因素密切关联。
|
3.
|
独生子女性别会影响父母的二胎生育意愿吗?——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的研究
|
|
|
|
|
马良 方行明 雷震 蔡晓陈《人口学刊》,2016年第6期
|
|
通过对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2年的数据研究发现,独生子女(第一胎)性别可以影响父母的二胎生育意愿,独生男孩对父母的二胎生育意愿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而这种影响对城市居民和父亲更显著。本文通过交互项分析得出收入、父亲抚育子女时间、教育开支和房价是独生子女性别影响居民二胎生育意愿的因素,居民收入和父亲抚育子女时间的提高可以显著促进独生男孩家庭的二胎生育意愿,教育支出和房价则会抑制二胎生育意愿,其中教育支出的抑制效应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大,房价只对45岁以上群体才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提高收入、增加育龄人群闲暇时间、稳定房价、减轻育儿成本特别是教育支出有利于二胎政策的全面顺利实施。
|
4.
|
江苏省独生子女生育意愿分析—基于江苏省群众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调查
|
|
|
|
|
王磊《西北人口》,2009年第30卷第4期
|
|
本文基于2006-2007年江苏省“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研究调查”调查数据,对江苏省独生子女育龄妇女的理想子女数、理想子女性别蛄构和生育第一孩的理想年龄进行了定量描述扣二分类多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组的减小,独生子女理想生育子女数逐渐减少,其中理想子女数为一孩的比例逐渐增加而理想子女数为二弦的比例逐渐减少,理想子女数为三孩及以上的情况几乎不存在;对理想子女性别无所谓的比例逐渐增加。理想子女性别为一男一女的比例逐渐减少,理想子女性别为一个女孩的比例高于理想性别为一个男孩的比例;生育第一弦的理想年龄在逐渐增加。受教育水平和生育经历等因素对独生子女理想子女数为二胎以及对生育的子女有明确性别期待具有显著影响。独生子女的生育意愿没有因为她们是独生子女而具有单一的模式。而是多样化的、因人而异。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当考虑她们的意愿和行为时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应当把她们作为一个简单的整体来对待。
|
5.
|
“小二胎”:内涵、特征、成因及启示——基于江西省T村的实证分析
|
|
|
|
|
孙新华《南方人口》,2012年第27卷第1期
|
|
本文利用一个村庄的个案访谈与统计资料探讨了农村新近出现的“小二胎”现象的内涵、特征与成因。结果表明,一、二胎生育间隔大于等于7年的“小二胎”大量涌现,其中计划外生育占据多数,且随着间隔的拉长其所占比重更大。与此相对应的是生育妇女以30岁以上的大龄妇女为主。作为农民的理性选择.“小二胎”是农民在内在动机与外在条件共同交织下的合力结果.其中农民的生育意愿是核心,基层计生环境的放松为诱因,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为此提供了经济基础。希望本研究能从微观视角为思考我国计生政策的下一步走向提供一些启发。
|
6.
|
农民工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研究——基于合肥市调查数据
|
|
|
|
|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
|
2013年,国家出台了"单独二胎"的计划生育政策,这一政策调整将会对农民工的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产生何种影响?以及当前农民工群体对生育意愿的态度如何?这是迫切需要回答的课题。通过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主要针对农民工的意愿子女数、性别偏好、生育时间等现状及其变化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进一步了解到农民工的意愿子女数大幅减少,性别偏好相对弱化,婚育时间进一步推迟的结论。这一变化的背后,蕴含着深层次的原因,综合分析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由此,可以归纳和总结出农民工的生育意愿不够强烈、生育行为不够积极,他们更加重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理性决策生育行为。
|
7.
|
“二胎”生育政策评价研究——基于城乡育龄妇女生育意愿的比较
|
|
|
|
|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
|
基于青岛市育龄妇女的调查数据,对生育意愿与"二胎"生育政策评价的城乡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城乡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趋同,年龄、养育态度、父母责任感和家庭沟通方式是影响"二胎"生育政策评价的主要因素。研究认为,实施城乡一体化的生育政策符合我国当前人口迁移、流动的社会发展形势。同时,政府要加强家庭发展型社会福利政策体系建设,对高龄、低收入等重点育龄人群做好服务应对。
|
8.
|
安徽省出生性别比问题分析 被引次数:2
|
|
|
|
|
陈兆钧《人口研究》,2004年第28卷第5期
|
|
本文从安徽省性别比现状分析入手 ,提出了“减少数量的生育观念超前 ,‘偏好男性’的生育观念转变滞后 ,是导致性别比偏高的主观因素”的主要观点。剖析了生育政策调整对性别比的影响。提出了制定人口政策应坚持以人为本 ,加大物质奖励和政策推动的激励机制 ,着眼于营造崇尚女性的社会氛围 ,从根本上转变人们的生育观念。最终实现政府愿望和群众意愿相统一、可持续发展需要和人类生育的自然需求相一致、人与社会和自然协调和谐的小康社会
|
9.
|
论出生性别比失衡背后的生育意愿变迁
|
|
|
|
|
贾志科 吕红平《人口学刊》,2012年第4期
|
|
出生性别比失衡已经成为学界和政界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通过运用"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方法,对近三十年来多项生育意愿调查数据与出生性别比的统计资料进行研究与分析,发现生育意愿各要素的变迁为出生性别比失衡提供了社会心理基础,生育意愿各要素变迁的不协调性与非均衡性——理想子女数逐步减少,性别偏好持续存在,生育目的变化不大,使得生育意愿与出生性别比之间呈现出复杂关系,在生育政策、B超技术等的共同作用下,引致了出生性别比的失衡。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调整政策,打击"两非",加强宣传教育,发展社会保障事业,促进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
|
10.
|
农民生育意愿与动机及其成因的调查分析 被引次数:10
|
|
|
|
|
周长洪 徐长醒《人口与经济》,1998年第6期
|
|
本文根据对广西资源和浙江温岭两地农村计划生育户育龄夫妇抽样调查的有关数据,分析了农民生育观念和生育动机变化的深层次的经济、社会原因,特别是对近年来出现的符合二胎生育政策并且到达规定间隔年限,但却主动推迟或放弃二胎生育现象的动机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探讨
|
11.
|
对辽宁省农民推迟二胎生育现象的调查报告
|
|
|
|
|
曹景椿 张强 王仲 刘凤霞 康庄《中国人口科学》,1996年第4期
|
|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从而使包括婚育观念在内的各种观念都有了很大转变。许多农民纷纷推迟二胎生育。本文通过对推迟二胎生育人群的调查,对这一社会现象做了初步的分析,并对如何进一步积极诱导,加强管理提出可行性对策。
|
12.
|
生育意愿的代际差异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被引次数:1
|
|
|
|
|
李建新 骆为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6卷第3期
|
|
利用江苏省"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研究"调查数据,文章从意愿生育子女数、意愿子女性别、意愿生育年龄等三个维度出发,考察了不同代际(60后、70后、80后)育龄妇女生育意愿和生育观念的差异.研究发现,80年代出生的育龄妇女少生、晚生、优生的意愿趋势明显,以孩子为中心的观念也在弱化,性别选择更趋向无偏好化.新型生育文化及观念在我国发达的农村地区已成现实,这些事实对生育政策的调整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
13.
|
二胎生育:"意愿—行为"究竟哪些因素在起决定性作用—— 一项针对籍贯为吉林省育龄夫妇的实证研究
|
|
|
|
|
甄洁 刘清玉《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8卷第5期
|
|
基于全面二孩政策,选取籍贯为吉林省的500对儿育龄夫妇做滚雪球抽样调查,区分对比有生育意愿暂无生育抉择的一孩夫妇和已经有二胎生育抉择的夫妇在诸多客观因素上的倾向,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典型个案辅以深入访谈,力图探寻盘亘在从生育意愿到生育行为之间的最主要的制约和推进性的因素是什么.研究结果表明,具有生育率低、计划生育手段执行率高地域特征的吉林省,在二胎政策的背景下,育龄夫妇的二胎生育意愿受限的因素与以往研究相类似.结合后继的深入访谈,突出的一个结论是,与那些仅仅抱有二胎意愿的育龄夫妇相比,已经生育二胎的夫妇在做出最终生育抉择时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来源于一些非量化主观的情感诉求,且这些诉求在生育二胎后得到预期的情感回馈.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在政策群建立和社会氛围营造上,配合二胎开放政策,力促社会整体生育率的提升.
|
14.
|
对解放后我国居民生育意愿变化情况的历史考察 被引次数:1
|
|
|
|
|
贾志科《西北人口》,2009年第30卷第1期
|
|
生育意愿是人口学和社会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话题,其转变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是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转变的前提条件。本文运用历史考察和文献分析的方法。主要从生育目的、意愿生育子女数和恚愚生育性别三个雏度来探讨我国居民生育意愿的变化情况,摸索其中的变化规律,进而提出国家和政府应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制定相应的、灵活而更具可操作性的计划生育政策,使生育政策在调节生育率水平的同时兼顾人们的生育意愿。
|
15.
|
计划生育家庭结构对二孩生育意愿影响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
|
|
|
|
周宗社 侯明喜 薛晓《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6卷第5期
|
|
本文利用重庆市2017年育龄妇女生育意愿抽样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人口计生家庭结构特征对二孩生育意愿的影响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发现:(1)育龄夫妇为“双独”“独子非独女”与“独女非独子”对二孩生育意愿影响显著且回归系数为正;(2)已有子女数对二孩生育意愿影响显著且回归系数为负;(3)已有子女性别对于二孩生育意愿影响显著且回归系数为负。文章认为有效提高二孩生育对于宏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从供给和需求层面做好二孩生育的综合配套政策,做到二孩生育及其后期相关成本在不同层面之间得到合理分摊。
|
16.
|
符合二胎政策妇女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差异——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实证研究 被引次数:1
|
|
|
|
|
茅倬彦 罗昊《人口研究》,2013年第1期
|
|
文章通过对"江苏省群众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调查"的2007年基线和2010年跟踪数据中符合生育二胎政策妇女的分析,从社会心理学入手,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支撑,重新架构生育意愿到生育行为的理论框架,从微观视角来研究当政策赋予人们生育二胎权利时,妇女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之间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符合生育二胎政策的妇女中,四成妇女的生育意愿高于生育行为,六成妇女的生育意愿等于生育行为,尚没有妇女的生育意愿低于生育行为。当的确面临是否生育二胎的选择时,妇女会进行理性考虑,生育态度、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都对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差异产生显著影响。同时,生育计划的制定是实现生育意愿的重要推动力。
|
17.
|
浅谈生育政策调整与性别比问题 被引次数:4
|
|
|
|
|
陈兆钧《学术界》,2004年第6期
|
|
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社会各界和许多专家提出不少真知灼见。针对用“调整生育政策来解决性别比问题”的观点 ,作者提出了不同见解。从安徽省性别比现状分析入手 ,提出了“减少数量的生育观念超前 ,‘偏好男性’的生育观念转变滞后 ,是导致性别比偏高的主观因素”的主要观点。剖析了生育政策调整对性别比的影响。提出了制定人口政策应坚持以人为本 ,加大物质奖励和政策推动的激励机制 ,着眼于营造崇尚女性的社会氛围 ,从根本上转变人们的生育观念。最终实现政府愿望和群众意愿相统一、可持续发展需要和人类生育的自然需求相一致、人与社会及自然协调和谐的小康社会。
|
18.
|
基于符号互动论视角下的个体生育态度探究
|
|
|
|
|
蔡玲《南方人口》,2016年第3期
|
|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明显加快,以及不同地区、城市出现的生育率持续走低等情况,中国未来人口数量的变化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近年来,国家先后制定了“双独生二胎”、“单独生二胎”以及全面放开二胎等鼓励民众生育的相关政策;相关学者也从人口学和经济学等视角对生育问题展开了诸多研究。本研究则是从符号互动论这一微观社会学视角出发,试图了解民众(主要集中在1970年至1995年出生的群体)生育态度是否会受到社会心理因素,尤其是从小生长的家庭环境中,兄弟姊妹等手足人数、手足关系、父母对待子女公平与否和出生排行的影响;以及当前生活环境,如社会治安状况、经济发展前景和政治稳定性等方面的主观判断对生育态度的影响;最后研究还将结婚意愿、性别等因素纳入到影响个体生育态度的分析模型之中。研究结果发现,兄弟姊妹等手足越多者,未来越倾向要生孩子;手足间关系越好者,未来也越倾向于要生孩子;排行中间的比排行老大的生孩子意愿高;无论父母对自己和手足公平情况怎样,都不会影响其生育态度。此外在所有外在环境中,经济状况是影响人们生育态度的主要因素,有结婚意愿者更倾向于生育孩子,男性也显著比女性更倾向于生育孩子。
|
19.
|
女性二胎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就业性质和养老观念的视角
|
|
|
|
|
卢海阳 邱航帆 郑逸芳《南方人口》,2017年第3期
|
|
在人口政策改革背景下,育龄女性的二胎生育意愿是决定政策目标能否有效执行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新制度理论框架,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个维度,实证检验就业性质和养老观念对育龄女性二胎生育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就业性质对女性二胎生育意愿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群体差异,对于较年轻的“无子女”女性或“90”后女性,体制内就业对二胎生育意愿的影响表现为抑制作用,而对于年龄相对较大的“有孩”女性或“80”后女性,体制内就业的影响显著为正,呈现出体制庇护作用;持有“子女养老”观念的女性二胎生育意愿显著高于持有其他养老观念的女性,但是养老观念的影响会随着代际交替而逐渐减弱.
|
20.
|
全面二胎政策对职业女性"生"与"升"影响
|
|
|
|
|
肖雯 李姝萌 种宇轩《劳动世界》,2017年第18期
|
|
随着全面二胎政策的陆续放开,符合条件的职业女性,在升职还是生二胎上,难以选择.生二胎,势必会减少在职业中的时间而增加在家庭的时间,这将导致致力于在职场中有所发展的女性,在生育二胎的问题上三思而后行.即使性别歧视在当今社会有所改善,但是女性在职场上不如男性受欢迎的结果是显然的,当女性有了生二胎的可选项,用人单位对聘用女性以及考虑女性的职业发展上有所顾虑.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职业女性来说,全面二胎政策放开后,用人单位更偏爱招聘男性员工;女性在迁升的过程中,选择生育二胎将会影响她们晋升的道路;有些人选择生育二胎,不得不放弃工作;职业歧视越来越严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