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模糊语言学综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模糊语言学是运用模糊理论研究自然语言中模糊现象的学科。近一二十年,国内学人发表了不少有关模糊语言的文章,但有的人常将概括性、多义性、歧义性等概念与模糊性混为一谈,那是不对的,因为模糊性实则是指对象类属边界不确定的特性。模糊语言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很大的意义,它已发展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者又和认知心理学同为当代科学关注的一个中心,因为这方面的研究将有助于理解人的思维过程,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对语言的模糊性,可以也有必要从两个维度上来把握。认知客体划分标准模糊性的表示,产生的是第一维度的模糊语言。认知客体个案类属模糊性的表示,产生的是第二维度的模糊语言。模糊语言维度的开创性研究,作为模糊语言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其成果有可能使模糊语言学的现有研究纲领和基本面貌发生引人注目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从语义的范畴划分到模糊语义的研究,模糊语言学的发展经历了模糊集理论、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语境论等方面的研究,从中可看出,这些研究理论指出的模糊语言的研究向语用方向的发展。从这一理念出发,可以进一步地从语言的开放性来探讨语言的模糊性;从语言的社会性探讨话语受到权力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模糊;从语言的修辞性来探讨模糊语言具有的修辞语用目的。  相似文献   

4.
原型范畴理论下的英汉模糊语言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畴化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认知范畴具有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认知范畴的模糊性.认知科学上的范畴理论为研究模糊语义问题提供一种认知层面的理论依据.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语言模糊性的认知根源及原型范畴理论界定下的模糊,主要探讨在认知原型范畴理论的指导下英汉模糊语言存在的差异,即:范畴体系差异、范畴结构差异、原型内涵差异及范畴的缺失;以期探究语言模糊的实质及其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任何事物都有模糊性,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模糊语言现象广泛存在于人们的语言运用之中,然而研究却起步较晚.1965年美国科学家查德(L.A.Zadeh)提出"模糊集"理论,诱发有关模糊问题的新学科,如模糊逻辑、模糊数学、模糊语言学等.  相似文献   

6.
随着模糊集合论和现代语言学的发展,模糊语言学应运而生。从模糊语言的由来出发,试探地给语言的模糊性下了定义,并列举了语言模糊性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对语言模糊性的表义功能作以说明,点明了当今众家研究语言模糊性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7.
索绪尔、皮尔士与语言模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我国学者对模糊语言研究兴趣浓厚 ,发表了不少学术成果 ,语言符号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得以扩展。然而大部分研究侧重于模糊理论在不同语域的应用研究 ,对模糊语言学的最根本问题———语言模糊性的由来所进行的研究少见。本文利用索绪尔与皮尔士关于语言符号学的基本理论 ,从客观世界 ,所指观念世界和能指语言形式本身特点三个方面对语言模糊性的根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模糊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与翻译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的有机结合必将促进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文章从分析英语商务信函的文体和语言特征出发,强调模糊性也是英语商务信函的重要文体特征之一,并从模糊性语言存在的相关特征下手,探讨英语商务信函中模糊信息的理解,并探讨其相应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9.
模糊语言是自然语言中的普遍现象.模糊语言学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由模糊集合论和现代语言学相结合所形成的一门专门研究模糊语言现象的边缘学科.剖析语言的模糊性与精确性的辩证转化关系以及模糊语言现象背后的哲学理据,主张将语言置于人类生活实践中,并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实践现角度对模糊语言现象展开动态考察.  相似文献   

10.
语言的模糊性与确定性是语言系统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模糊本质的理解是以语义为基础的,因此,从模糊语言学角度出发,分析语义模糊性的概念、产生的根源、基本特征及其与别的语义学概念的差异等方面,进一步加深对语义模糊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幽默语言是理解层面上的模糊语言,它同模糊语言学中所讨论的既有原型、又有边缘情况的模糊语言是不同的,其模糊性更多地体现在语境的模糊上,语义解释也强烈依赖语境的暗示.而模糊语言学中的模糊语言的产生来源于人类思维的模糊或事物本体的模糊,其实质是概念的不确定性,由词语的语义模糊体现,该模糊性是不能在语境中消除的.模糊语言在语义上的分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幽默语言.  相似文献   

12.
论模糊语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模糊语言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崭新的领域。语言的模糊性是随着模糊理论的建立而被提出来的。1965年美国控制论专家查德在多值逻辑的基础上,提出了“模糊集合”的概念,认为模糊类别是其界限不是泾渭分明地确定好了的类别;在自然语言中,句子里的大部分词是模糊集合的名称。他的这一理论不仅使人们在辩证地认识客观事物的明晰性与模糊性的相互关系方面大大前进了一步,还在理论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使模糊语言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模糊语言的存因、地位、类别、特点、修辞作用,及其与“确定”(精确、明确)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促进模糊语言的广泛运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弥补语言模糊性的可译性缺陷的方法是语义模糊——具体化,指代模糊——原型化,结构模糊——语域化,时间模糊——精确化。  相似文献   

14.
模糊性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客观属性。因此,人类语言中存在着数量众多的模糊性词汇或表述。而作为人类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字也已不再只是表示精确数量和顺序的符号,它也具有所有语言所共有的特性——模糊性。本文从模糊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英汉数字语义模糊性的对比分析来进一步探讨语义模糊性的民族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5.
语言的ICM和语言研究的ICM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许多语言现象都具概率性、或然性和模糊性 ,因此不可能用逻辑性很强的语言学理论来分析研究。本文认为语言研究涉及的最为现实的模型 ,应该是人感知世界时产生的含有诸多因素的ICM(理想化认知模型 )方式。以客观主义哲学为基础的语言学理论 ,虽给人以对真实世界客观模拟的假象 ,但在解释模糊性质的语言结构或语言使用状态时 ,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而以体验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带有人的因素的ICM ,则能更现实地揭示语言使用的真谛  相似文献   

16.
模糊性是人类思维的本质特征之一,作为人类"思想的直接现实"的语言不可避免地带有模糊性,因此,模糊性也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学艺术的基本属性.汉语古典诗词乃是文学艺术之瑰宝,其特质与魅力就在于"意与境浑"、"意在言外"的模糊性.模糊语言学和思维学原理,对探讨汉诗英译过程中对诗词意境、意蕴及意象的模糊处理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模糊理论使人们认识到语言模糊性的客观存在。模糊性是语言的自然属性。在翻译中,对于语言模糊性的认识,是正确理解原文并用译文准确表达的基础。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引学生识别和运用模糊语言,从而有效地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模糊语义的概述和定义;采用了黎千驹(2007)的关于模糊语义的基本特征的分类,说明模糊语义的基本特征,及边界模糊性和中心明晰性,相对性和可塑性和双重性;并且阐述词的模糊性与概括性,歧义性与多义性的区别.从模糊语义的角度,分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来探讨模糊语言的翻译原则,并得出三种翻译策略,及模糊对等翻译,模糊语言转换成精确语言与精确语言转换成模糊语言.  相似文献   

19.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是由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持的全国性英语考试,一直以来得到学校的重视、社会的推崇,是学生应聘和就业的法宝。四级考试试题精挑细选,语言精确性和模糊性共生共存。考题中的语言模糊性具体表现为事物本身的模糊性、语言符号表达的模糊性和考生对语篇读解的模糊意识。以美国心理学家布伦斯威克的模糊容忍原则为理论基础,对四级考试中的语言模糊性进行多角度分析,结果表明模糊容忍度高的考生更能对试题内容进行全面高效的读解。  相似文献   

20.
不定代词是不确指某人或某物的代词。除了表明其最基本的意义之外 ,不定代词还可表示情感等特殊意义。语言的模糊性和认知的研究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两大新兴领域 ,运用这两方面取得的理论成果来重新解读不定代词 :范畴的模糊性可以用来解释不定代词的语义模糊 ;关联理论和元语用意识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不定代词的语用模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