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中国二三十年代的平民教育运动以“除文盲,作新民”为宗旨,提出四大教育连环进行,综合治理,改造农村,企图借助教育的力量振兴中国农村,复兴民族,并为此进行了定县实验,这是典型的“教育救国论”。这种改良主义的做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是行不通的。但平教运动倡导者们忧国忧民、矢志教育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值得称道。在那个年代,教育固然不足以救国,而平教岂可因之否定!  相似文献   

2.
张謇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活动程绍珍张謇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著名的实业家,又是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在国家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他大声疾呼:“忧国者以为救国之策,莫急于教育”。并且把他的教育思想付诸实践,为开创我国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教育救国...  相似文献   

3.
黄炎培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一生献身于教育事业。1917年7月,《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他的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职业教育之目的,一方为人计,曰以供青年谋生之所急;一方又为事计,曰以供社会分业之所需”。手脑并用、做学合一,面向社会、面向工农和敬业乐群等教育主张,都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向警予女子教育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警予是我国妇女运动的杰出领袖人物.她对中国与中国妇女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她的关于妇女解放运动的理论思想对中国妇女运动的发展无疑起了指导性的作用。本文拟就她的女子教育思想作一初步探讨,对研究向警予的关于妇女解放运动的思想很有择益。向警予早期的女子教育思想以教育救国思想为其主要内容。早在1911年春,向警予才16岁,就读于常德女子师范学校,曾立志要“振奋女子志气,励志读书”,“以达到教育救国之目的。”[1]1915年,她在长沙周南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认为学校是“熔铸国民之炉”,改造社会非以学校为“铸造…  相似文献   

5.
论张謇与近代师范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謇(1853—1926年),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海门常乐镇人。1894年考取光绪甲午恩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甲午战败后,国势日衰,他深感官场腐败,朝廷无能,遂屏退故里弃官而营实业,探索实业救国与教育救国之路。他提倡“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的思想,在发展教育事业中取得显著成就,并以开创和发展我国近代正规系统的师范教育而名垂史册。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步知识分子逐步提出了废科举、采西学、设学堂的主张,掀起了“西学东渐”的社会风气。张春也以他敏锐的历史眼光提出“今变五百年之科举,而使天下人才尽…  相似文献   

6.
爱国主义思想是陈独秀早期思想的重要内容,在陈独秀早期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遵循历史事实与理论逻辑相一致的原则,系统考察陈独秀早期救国思想的演变,认为他的救国思想随着国内外形势和思潮的发展而发展。辛亥革命前,他以民族国家主义来救国;在辛亥革命后,他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作为救国的指导思想。他努力唤醒国民起来反帝反封,把救国的希望寄托在国民身  相似文献   

7.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是当时中国社会的必然产物,他提出的教育救国、实用主义、大职业教育主义等一系列职业教育思想,反映了一部分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要求,对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变专制和不独立为民主独立,变贫穷落后为文明富强,实现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近代化,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和任务。从这个角度观察问题,民初那些进步知识分子“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技救国”的实践活动,有力地推进了教科文事业和经济、政治、社会的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化总进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民初进步知识分子在推进教育改革、留学教育、华侨教育、科学研究和培养科学、教育、文化人才以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方面建树的功绩,他们在教科文领域的奋斗,是弥足珍贵的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一位重要的启蒙宣传家。二十世纪初,他自号“中国之新民”、“新民子”,创办《新民丛报》,发表《新民说》,倾注全副心思才力于新民救国,希望以人的近代化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他以“笔锋常带感情”的健笔,历诉封建专制制度,纲常名教对民族心理的摧残,以满腔热情呼唤新民德,铸造新国魂,催促国人忏悔反省,鼓舞人们振奋民族精神。以《新民说》为代表的思想启蒙工作,使梁启超风骚一阵,倾动一时。本文拟对梁启超新民思想略加论述。  相似文献   

10.
刘古愚是近代陕西乃至整个西北地区著名的经世大儒、爱国教育家,是关学在近代转型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在近代关中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刘古愚以“经世之学”自勉,并因此而深受晚清知识界的推崇。关学自张载以来“学政不二”、“学贵有用”文化传统的熏陶、师友之助、时变日棘的精神刺激以及为学医国的目标追寻,这些都是刘古愚“经世之学”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在“经世致用”、“学为医国之术”信念的驱使下,刘古愚积极投身于“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的实践中,他把一生都献给了陕西乃至整个西北的进步事业。  相似文献   

11.
序论张元济先生一生痛苦地经历了中华民族近百年的历史沉浮,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他身上时刻熠熠闪烁着耀眼的爱国主义思想光彩,展示出救国图强的巨大精神力量。他的一生,基本上走的是教育救国的道路,然而,教育救国仅是他选择的救国途径,其精神核心,却是民主思想。他自己说:“吾之意在欲取泰西种种学术,以与吾国之民质、俗尚、教宗、政体相为调剂,扫腐儒之陈说,而振新吾国民之精神耳。”(《答友人问学堂事书》)综观张元济的一生,不难看出,他的民主思想发端于戊戌变法时期,即早期的民主思想,其实质是君主立宪,君民合治。而清廷的腐败,光绪的无能,戊戌政变的发生,将他的政治思想击得粉碎,  相似文献   

12.
“教育救国思想”是我国近现代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 ,其核心思想认为社会的改造和进步应该首先或主要通过教育才能实现 ,把发展教育视为国家强弱兴衰的指针和救亡图存的要律。这个时期涌现出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和洋务派以“发展军事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救国思想、资产阶级改良派以“育人才”为变法本原的教育救国思想、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救国思想以及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教育救国思想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思想。虽然它突出并强调了教育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地位 ,但因忽视了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没有认识到教育只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性质 ,而导致了它的最终破灭。  相似文献   

13.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陪都”重庆,有一批民族工商业者、实业家在空前的民族危机面前,或协助抢运迁川物资、或捐献抗战物资,或投身“乡村建设运动”,他们高举“爱国”和“民主”旗帜,在动乱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中实践着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民主救国,为抗战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贡献了力量。而在民主最艰难、最危险的时候,旧军人出身的实业家鲜英及其家人将私宅“特园”辟为“民主之家”,并以实业所得支持民主活动,对民主运动的发展贡献良多。  相似文献   

14.
冯庸系军阀冯德麟之子。他认为其父财产来之不义,其父死后,他几乎将全部家产捐出创办了冯庸大学。他办学是为了培养工业人才,实现工业救国之志,同时非常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军事训练。可惜冯庸大学正蓬勃发展之际,“九·一八”事变爆发了。该校校史虽短,但它确实为国家培养出一批人才,对抗日战争和祖国建设均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的青年时代,正是中华民族几度遭受沦亡践踏的时代.毛泽东怀着改革社会、救国图存的远大政治抱负,在中学就读时就开始表现了富有个性的探索思路.他探索思路的核心内容,就是本源.此时青年毛泽东上承于朱熹理学,下受于恩师杨昌济教诲,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社会历史的动荡演进的存在,皆是本源使然.因此,拯救中国,变化民质亦须由寻求、掌握和运用本源开始,“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并认为这“宇宙之真理”,并非孤立的抽象而是存在于具体的人的心中,即表现为人的价值观、道德观、行知观上.这时期,毛泽东寻“源”的目的就是为了重塑民族的全新人格,以推动救国理  相似文献   

16.
杨度是民国初年政坛上引人注目的人物,他力倡君主立宪政体,组织筹安会,效劳于袁世凯的洪宪帝制活动,一直为学术界所诟病。通过重新考察杨度提出君主立宪主张的动机,我们认为:虽然杨度提出并企图推行的是救不了国的救国方案——“君主立宪”政体,但他从研究中国国俗民情出发,探索何种资产阶级政体符合中国实际,这是科学的态度,我们不应该因其救不了国的主张而一笔抹杀他的救国之志。  相似文献   

17.
教育救国思想发端于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尽管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单纯依靠发展教育来救国是抓错了根本,不可能达到救国的目的,但是教育救国思想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教育救国论者的教育实践推动了近代中国新式教育体系的建立;他们所焕发和激起的爱国热情仍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其对教育功能的肯定乃至夸大对今天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中国还处在被列强奴役的时期,社会封闭,文化落后,国民认识观念守旧。张元济目睹国家受帝国主义的欺辱,萌生了救国理念。他借鉴西方发展经验,提出欲强国必改革,推动国民教育,实现教育救国。他开办通艺学堂,培养人才。他兴办新式学堂,普及教育之路,昌明教育,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实现救国梦想。他用新式教科书开启民智,实现智民,挽救积贫积弱的中国,培养国家发展的合格之才。他倾心商务印书馆,广纳人才,出精品,强国民,兴中华,造就民族文化精英,服务社会需要。他毕生以推动国民教育为己任,实现富国安邦,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实事是的态度 ,将“教育救国”论就入当时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全面审视 ,认为“教育救国”思想与五四精神并行不悖 ,在社会实践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效果 ,并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我们要客观地公正地看待 ,而不是用今天的思维和标准去抬高或压低它  相似文献   

20.
[摘要]在中国近代教育哲学史上,严复与中国近代教育哲学有着难舍难分的特殊情结,他是中国近代教育哲学的先驱。在深重的民族危机和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缔造的传统与现代博弈的时代场域中,他凭借深厚的中西文化素养,以西方经验主义哲学思想为基础,积极探索教育之路,寻求救亡图存、富国富民之方,将近代完整意义的科学思想引入教育领域,突破“中体西用”的哲学思想框架,构筑了中国近代“三民教育论”的哲学体系,勾画了近代教育哲学思想蓝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