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高校扩招后,大学生的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已经成为普通的求职者群体.劳动力买方市场的形成使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限制,即就业歧视.本文通过对重庆地区大学毕业生的基本状况、就业现状和遭受就业歧视的实际情况的调查分析,具体探讨了就业歧视这一社会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2.
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现象不仅影响高等教育的走向和发展、造成劳动力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影响社会的和谐安定,而且也与法治精神和法律价值相背离。立法保障是真正实现毕业生就业平等的重要手段。因此,从立法角度出发,针对我国反就业歧视立法主体意识薄弱、法律层次体系不规范、反就业歧视法律缺失的现状,国家有必要通过增强立法主体意识、规范反就业歧视法律体系、制定高校毕业生反就业歧视法三方面对就业歧视现象进行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3.
从20世纪90年代的后期开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成为了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之一。随着毕业生的增多,待就业率呈上升趋势。在就业歧视和高等教育结构失衡等客观事实的影响下,一部分大学生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成为就业求职大军中的“弱势群体”。详细阐述了大学生求职大学生中存在的主要类型:大专生、普通高校/民办高校毕业生、长线专业毕业生、无经验毕业生、女大学生、贫困生、非本地毕业生等。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出现的“知识失业”只是一种假象,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因歧视现象而引发的“歧视效应”是产生这一假象的重要原因。一方面,高校毕业生的歧视阻碍了劳动力需求曲线的右移;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者的歧视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选择。  相似文献   

5.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湘潭大学校长罗和安再次提出"尽快出台《反就业歧视法》。罗和安批评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制度性院校歧视,在当前突出地表现为对非"211"、"985"工程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制度性院校歧视,这可谓是"中国所特有的"。2013年4月16日,教育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内普遍存在严重的就业歧视现象,就业歧视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法律问题。建立和完善我国反就业歧视的法律制度,是根治就业歧视、维护公民平等就业、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的当务之急。现从就业歧视的界定入手,在分析我国现有立法不完善的情况,并从实体方面和程序方面为我国反就业歧视立法提出一些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7.
由于我国没有统一有效的反就业歧视立法,以及当前反就业歧视相应的法律法规存在较大的缺陷,导致现实中就业歧视现象普遍存在。要注意借鉴国外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反就业歧视立法先进经验,以加快我国滞后的反就业歧视立法,立法思路要明确界定就业歧视、提升反就业歧视的效果,并施以严格的法律责任、设立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机构。  相似文献   

8.
不同类别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机会、就业质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就业院校背景歧视不利于用人单位科学选拔人才和高校健康发展,并对毕业生就业造成消极影响。立法部门应建立健全反就业歧视的法律体系,各级政府及劳动部门应改革相关的政策和措施,非重点高校要加强办学特色和教育质量建设,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搭建多种就业平台,通过多方面努力促进毕业生就业公平。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我国高校扩招与就业制度改革而出现的社会偏见、劳动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法律制度的缺失等问题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了诸多的歧视.为消除大学生就业歧视现象,必须加强对用人单位和市场的规范管理,加强对就业歧视的相关法律规制,同时政府和高校也应积极采取政策来应对.  相似文献   

10.
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就业歧视现象,侵犯了公民平等的就业权,严重破坏了人才的合理流动,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文归纳总结了在招聘中存在的典型的就业歧视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第一学历歧视是一种新型的就业歧视,指用人单位在录取过程中,除了对最高学历进行审查外,还对毕业生的第一学历进行审查,分出等级,区别对待。伴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第一学历歧视现象越来越严重,损害了公民的平等权,尤其是就业平等权;大大挫伤了公民奋斗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社会对人才的评价。造成就业中第一学历歧视产生的社会心理因素包括:刻板印象,大众对国家研究生招生和研究生教育的不信任心理,学生自身的不自信心理,企业招聘者的心理优势地位和名校情结等。相应的对策包括:转变传统观念,完善招生制度、提高教育质量,更新观念、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加强法制建设和完善救济。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与岗位工作属性无关的先赋性条件对求职者进行选聘导致就业不公平.毕业学校与个体能力不直接相关,因而用人单位在大学毕业生招聘及后续人力资源管理中设置毕业学校门槛的行为属于就业歧视."学校歧视"是隐性的就业歧视,主要表征为用人主体在招聘过程中对不同学校毕业学生区别对待、内部劳动力市场中基于毕业学校差异的同工不同酬."学校歧视"之所以产生,既有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教育原因,也有用人单位控制人力资源成本的经济原因,更有对高等教育功能的认识偏差.治理"学校歧视",应多元主体协同,努力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不断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制度规范和标准化建设,促进人才供需双方目标趋同,共同维护公平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就业中“经验歧视”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大学生就业中的歧视现象比比皆是,而“经验歧视”则更为常见,如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简章中要求需“具有两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威胁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何谓就业歧视?工作经验要求是否构成“就业歧视”?对此要求如何进行法律规制?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发生在广东佛山的"基因歧视第一案"表明,基因歧视已经成为我国就业歧视中的新趋向。基因就业歧视不仅动摇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限制了社会发展的活力,而且有悖于社会公平的原则。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加强相关立法,在完善现有的《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的同时,制定一部专门的反歧视法,并对就业基因歧视作出规定,畅通救济渠道,用法律来规制基因歧视现象。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劳动者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受到就业歧视。它不仅侵犯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而且也违背了我国宪法规定的平等就业的原则。面对这种对就业严重威胁的现象,本文将对就业歧视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现行立法的缺陷以及如何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提出我国的完善建议,侧重对就业歧视和用人单化自主权、救济程序等方面进行闸述。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就业歧视是指大学生群体在就业过程中受到不公平的差别待遇,主要分为制度性和非制度性两种。造成大学生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是大学生平等就业的权益没有得到充分保障。所以,当务之急是要通过大学生、高校和政府各自的救济路径,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和法律体系,创造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17.
论女性平等就业权的法律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女性在就业过程中遭受歧视现象日益严重,尤其是刚踏出校门的女大学生其平等就业权受到侵害的情形更是司空见惯。就业歧视现象违背了宪法上的平等原则和公平理念,阻碍了人才市场的正常、合理流动,造成了社会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劳动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平等就业权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关乎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女性就业歧视现象具有深层次、多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在保障女性平等就业权方面存在诸多法律缺陷,加快保障两性平等就业权的法律制度建构,对于促进我国妇女权益的合理保障和男女真正意义上平等原则的实现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8.
女性就业歧视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女性就业歧视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 自二战至今似有愈演愈烈之势。女性就业歧视损害了人与人之间的机会平等和待遇平等, 使人类的发展潜能、选择和从事职业、实现个人抱负的自由受到限制, 由此造成了人的才能和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严重地影响到社会公正、社会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因此, 反女性就业歧视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问题。根据贝克尔的歧视理论, 对女性就业歧视现象进行了经济学分析, 并结合目前我国女性就业歧视的特点, 提出了反女性就业歧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就业歧视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认为我国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歧视,从传统观念、法律、经济学等角度分析女大学生面临就业歧视的原因,构建一个以贝克尔歧视理论为基础的女大学生就业歧视模型,并根据模型提出解决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我国“就业歧视”的法理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反响强烈的各种"就业歧视"现象进行了法理学分析,提出了立法建议.面对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欠规范的劳动力市场,本文主张通过立法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国家干预,规范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给劳动者提供平等就业的机会.同时本文也注意到反"就业歧视"并不能增加就业岗位,立法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对人的平等权利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