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0 毫秒
1.
余华的小说充斥着大量的血腥和暴力描述,对读者的感官构成了很大的刺激。实际上,在那些暴力血腥和赤裸裸丑恶的外在表象下,是作家对于社会,对于人生,对于生命的探询、质问以及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思索。本文从余华小说暴力描写的表层现象入手,去探究作家创作的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进而重新解读和认识余华的创作。  相似文献   

2.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他在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小说依然是读者和文学批评家所津津乐道的对象。基于后现代话语支配下余华写作思路的起承转合,从消解人物和暴力叙述两个角度回顾了他在先锋小说创作时期对文本结构和内容的突破,并从暴力与温情的张力中彰显余华小说写作的当代魅力。  相似文献   

3.
时隔七年后,余华终于隆重地端出了新作《第七天》。和《兄弟》一样,读者对《第七天》的评价呈两极化趋势,有人吐槽这是余华出道以来最差的小说,也有人力挺《第七天》是余华的新尝试和新超越,不负众望。  相似文献   

4.
论余华的叙事循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余华小说进行文本解读,从循环叙事这种“结构”范式切入,分析研究了余华小说对历史时间的独到理解与处理,探讨了余华对人性的悖反性、分裂性的认识,并比较了余华小说与鲁迅小说在“现代层面”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兄弟〉的强势推出,余华再次成为小说界议论的中心.除了小说承袭自〈活着〉以来的温情叙事以外,余华沉浸在雕琢修饰语言的狂欢中,并没有给读者带来应有期待.究其原因,小说没有超越"主观"现实的美学艺术,沦为形式和内容都相对平稳而并没有相得益彰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余华以其特殊的审美视角和写作风格给文坛带来一股强烈的冲击波。他的小说不以故事的曲折见长,而是以内蕴的丰厚别具一格。他的小说运用了寓言以此喻彼的思维模式和夸张、讽喻、变形、荒诞等寓言的写作手法,才使其能在先锋派诸多优秀作家中脱颖而出,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在读者中也是好评如潮。从寓言化的角度来观照余华的小说创作,分析他的小说与寓言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此为突破口,找到一个新的理解余华小说的视域。  相似文献   

7.
余华小说中罪恶、血腥、暴力等等成分为大多论者高度关注。然而,其小说中的兄弟间关系的表现方式与成因如何,它们又是如何随着余华小说创作不断发展成熟?它与余华的创作思维和人生观有何关系?一直被人忽略,故值得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8.
从《兄弟》看余华小说人物塑造艺术的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兄弟>是余华小说的一个新高峰.体现了余华创作风格的新突破,尤其体现在小说的人物创造方面.余华突破了以往小说中对人性暴力的偏爱,而更多关注暴力下人性的温暖与温情,使小说充满了人性回归和张扬的快乐.本文通过分析<兄弟>中几位主要人物的特点,阐释余华小说在创作上的发展,以及他赋予人物的时代寓意,即对时代的深深思索和对人性未采的热切关注.  相似文献   

9.
余华前后期小说中比喻的变异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小说提供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中最为新奇、怪异的一批比喻,开辟了比喻新的空间和新的视野。同时,以1989年为界,他的创作也实现了从现代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型;两个时期的比喻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认真分析余华小说前后两期比喻的差异,一方面可以深入考察余华小说比喻使用的根本特点,另一方面,通过两个时期的比较,也可以更深入研究余华比喻创新的原因与基本理据。  相似文献   

10.
译介效果重在探寻跨文化语境下读者接受的规律性特征。我们在区分专业读者和普通读者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搜集、语料库辅助下的主题词分析和褒贬程度量化分析,结合文本细读,发现余华小说在美国的译介效果具有矛盾统一体和多维差异化特征。余华"实验派"的创作标签对于专业读者而言更有意味,其蕴含普世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和相对成熟多变的文风分别构成了跨文化视角下文学审美价值的内核和表征。普通读者通过融入个人感悟的诠释和强烈的共情体验,潜移默化地完成了对有关"家庭""苦难""生死"等中国传统价值观和作者个人哲思的差异化认知。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90年代,余华的写作开始“转型”。在许多学者看来,余华转型后的小说不再一味地展示暴力与苦难,而是强调忍受、乐观,和“温情地受难”。但在笔者看来,对苦难的展示与“忍受”并非余华“转型”后小说的深层思想主旨,而再现由传统社会步入消费社会这一社会“转型”过程中现代中国人“经验”的日趋萎缩与贫乏,以及面对这种困境而试图重新整合“经验”的努力,成为余华“转型”后小说的深刻主题。正是对这一独特而深刻主题的挖掘与艺术表现,凸显了余华“转型”后的小说写作在当代文学中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2.
论余华小说的修辞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先锋作家的一员,余华在小说形式方面的探索颇多骄人的成绩,特别是对具体修辞格的运用多有创新,使小说文本意蕴格外丰富起来。分析余华小说中的反讽,隐喻和象征,简化与省略等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13.
余华的小说世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对中国80年代的文学,特别是先锋小说家余华等人的作品,在思想素质和精神内涵方面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索余华小说的艺术世界,使阅读余华小说成为一种大众现象,文章对叙述方式、自我形象、苦难意识、历史观念等焦点问题,进行了详细而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对人的生存的精神探索是余华小说的内在主题,人物则是他对生存进行探索的阐释符码.文章以人物形象分析为出发点,通过对疯子、傻子和父亲这三类典型形象的分析,探求余华小说创作的艺术演变.  相似文献   

15.
文体反讽,是当代小说最典型的一种叙述反讽方式。这在余华的小说中得到充分运用。本文力图将文体反讽与余华作品相结合,阕释文体反讽在小说叙事中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余华先锋小说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崛起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余华遵循“从情感的零度开始写作”的原则 ,在其作品中体现欺诈与暴力的主题。余华的先锋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余华长篇小说《文城》综合了余华20世纪80年代中短篇小说的先锋性和90年代长篇小说“回归”现实主义的传统性,既有艺术形式上的先锋探索,又有对历史和现实的真实反映,具有极高的可读性。《文城》的内容既有“生活的现实”,又有“文学的现实”,其“现实”是“虚伪”与“真实”的混合。与余华其他长篇小说相比,《文城》的时代与历史、现实与想象、虚构与真实的“并存”更为自然无痕。小说讲了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内部是统一的,相互之间却是分裂的,但这种分裂在余华创作的整体上却实现了某种统一性,也即先锋的余华与“回归”的余华在这部小说中实现了统一。《文城》在书写血腥、暴力、死亡上,在语言诗性上,在人物对话书写上都承续了余华小说的一贯风格,但在主题、结构、题材、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又有比较大的变化,具有新的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芳 《延边大学学报》2003,36(2):105-107
余华小说后人道主义人文关怀的最大贡献,就是在揭示出人的负面内容之后,让人们"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从而确立关于人作为一个复杂丰富存在的命题,并启示读者在引进一种圆形思维的方式后去实现人的命题的内转向。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文学的研究领域,成长小说正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无论是新手还是知名作家,对此都有所涉猎。本文以余华的两部长篇小说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成长主题并与西方成长小说的主题比较,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余华对成长小说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由余华的创作看先锋小说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当代小说家中,余华是特立独行的一个。他以不可替代的余华风格开辟了小说从“写什么”到“怎么写”的根本性的转变,将传统的小说理论和批评观念推向了被质疑和被颠覆的前台。可以说,他是最能体现先锋小说的先锋地位的作家之一。他的创作不仅明显区别于传统的写实主义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