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贝克特的荒诞剧《等待戈多》与高行健的实验戏剧《车站》有着相似的等待主题,但在主题的深化方面有明显区别。《等待戈多》揭示了现代西方人的生存困境,表达了人们苦苦寻求生存意义的痛苦过程。《车站》虽借鉴了《等待戈多》的创作手法,反映的却是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鼓励人们积极进取,否定消极的等待。这两部作品反映了人们不同的生活状况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荒诞派戏剧是本世纪四十年代兴起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荒诞戏剧作家们的创作主要是反映当代西方人生存的荒诞性。贝克特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他的代表作品《等待戈多》以荒诞的画面、支离破碎的情节,反映了人生的烦恼和恐惧,人类生存状态的荒诞不经。  相似文献   

3.
荒诞派戏剧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戏剧观念,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戏剧形式。塞缪尔.贝克特是荒诞派戏剧的重要人物,其代表作品《等待戈多》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塑造出了支离破碎的舞台人物形象,反映了西方文明社会的极度荒诞和人类的高度异化现象,怪异的语言的形式与荒诞的主旨达到高度统一。本文着重从语言形式方面解读探讨《等待戈多》,主要包括语言交际功能的消解、语言的停顿与沉默以及语言的诗化倾向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20世纪西方戏剧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其剧作的主题思想具有多义性.戈多是谁?为何等待?意象的迷离造成文本的张力,思想的魅力.本文试从戈戈、狄狄、戈多三个人物角度分析这一剧本,在存在、虚无的表面文字中去深刻观望文本深层之中的人文情怀:绝望中永存着希望.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荒诞派戏剧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戏剧观念。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被视为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它集中体现了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色。回顾了荒诞派戏剧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历史文化背景,通过简要分析《等待戈多》,探讨了荒诞派戏剧在主题、情节、语言、人物方面对传统戏剧表现方式的反叛。  相似文献   

6.
从"等待"主体的自我分裂、"等待"内在维度的破碎性及"等待"对象的不自明三个方面论述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的"等待"主题,揭示出这部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对现代世界、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及其精神危机深刻而敏锐的探索,反映了荒诞无所不在地把人桎梏于枷锁中。人在不断异化的过程中,"等待"也由传统意义上的外在行为状态固化为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从"等待"主体的自我分裂、"等待"内在维度的破碎性及"等待"对象的不自明三个方面论述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的"等待"主题,揭示出这部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对现代世界、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及其精神危机深刻而敏锐的探索,反映了荒诞无所不在地把人桎梏于枷锁中.人在不断异化的过程中,"等待"也由传统意义上的外在行为状态固化为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中国戏剧家高行健的作品<车站>是受英国荒诞派戏剧大师塞谬尔·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的影响而做.从主题,荒诞色彩,叙述风格及语言几方面对这两部作品进行了分析,从而使人们清楚地了解到中国作家高行健在对西方荒诞大师贝克特作品的技巧与风格的借鉴当中保留了中国传统及自己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9.
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成名作《等待戈多》是后现代主义流派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作品。运用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方法从反情节、反人物、反语言、反时间、反场景、反悲喜剧等方面透析了《等待戈多》文本中“反戏剧”的艺术创作特色,揭示了这一全新的表现形式所反映的社会心理现实、文艺思想的影响和贝克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并运用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理论阐述了作品能够给予读者的警示和净化作用,以弥补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不足,从而全面透彻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品,该剧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创作模式,情节结构不完整,人物语言、行为荒诞无意义。荒诞是荒诞派戏剧的审美特征,从这一特征出发,延伸了多重的审美意义。对这些意义的解读,就是对作品审美价值的不断肯定。  相似文献   

11.
寻找戈多──论寒缪尔·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田红卫《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此剧的主题是“等待”。要等到戈多,首先得解决谁是戈多这个问题──寻找戈多成为本文的中心问题。首先从研究戈多的名字入手。戈多的名字也许是一个晦涩的文学隐喻。巴尔扎克曾...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主义具有浓厚的反对整体和解构中心的多元论世界观;反精英文化及其走向通俗的价值立场;玩弄拼贴游戏和追求写作快乐的艺术态度;在艺术手法上追求拼合法,不连续性,滥用比喻,混同事实与虚构等特点。而贝克特戏剧《等待戈多》是后现代主义的典范:戏剧人物具有很强的反传统性,人物个性荒谬、不可思议;戏剧语言支离破碎、匪夷所思;戏剧情节的简单化。  相似文献   

13.
<正> 原籍爱尔兰后移居法国的作家萨缪尔·贝克特创作的荒诞刷《等待戈多》(以下简称《戈》剧)自1953年在巴黎演出以来,一直是西方演出、评论和争鸣最多的一出戏。贝克特为此而名声大振,并于196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几十年来,贝克特受到的赞誉与评论之所以与日俱增,就在于他深刻地反映了二十世纪西方危机时代的时代精神。他在作品中酷爱探索垂死境界,成功地捕捉了现代西方所特有的恐惧和困惑。他笔下的人物充满了濒临灭亡的绝望感、垂死感。这些人物有一个反复吟诵的口号:我活不下去了,我要活下去。这正是二十世纪西方危机时代的特征,也正是贝克特在《戈》剧中所生动揭示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4.
贝格特的《等待戈多》看似虚无,实则荒诞中存在理性,虚无中蕴涵深刻生态思想。在西方生态思想和中国道家思想的观照下,贝格特式的荒诞和虚无呈现全新内涵。尽管贝克特没有明确言说大道,审视贝克特的创作历程,我们发现《等待戈多》是作家从"重言"到"空境"的过渡,反映的不是荒诞,而是作家"证求大道"、回归生态"整一"乃至道家"浑整"世界的历程。  相似文献   

15.
等待意识是20世纪德国诗人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一直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在《杜伊诺哀歌》与爱尔兰戏剧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这一关于“等待”的经典文本之间具有可比性,尤其在等待什么?等待是什么?为什么等待这三方面有深入探讨的必要。等待意识活跃于20世纪中前期的大混乱中,这是人类主体意识和使命感异常强烈和自觉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寻求与等待:《老人与海》与《等待戈多》之比较何昌邑《老人与海》发表于1952年。1953年,海明威获得了美国文学奖普利策奖;1954年,海明威终于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同在1952年,贝克特写出《等待戈多》,该剧于1953年上演,获得巨大的成功,贝克特也...  相似文献   

17.
《等待戈多》和贝克特的语言策略曾军一、语言:与存在直接对话荒诞派戏剧作为20世纪世界文坛重要的文学现象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人们对它的研究却处于困境之中。一方面,它以其一反传统的姿态和狂放不用的艺术特征,享受了“打破常规”的殊荣,而以后的论者多从“...  相似文献   

18.
在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剧本中,戈多与上帝、基督、《圣经》或明或暗的联系,指引着读者的联想方向——戈多就是上帝,这是最常见也是最深刻的解读。《等待戈多》中对上帝的等待,体现出贝克特在"上帝死了"之后对人类存在意义的终极追问,以及对荒诞世界人类出路的积极探寻。  相似文献   

19.
这当然不是《等待戈多》1 955年在纽约初次上演的时代 ,那时候的绝大多数观众并未意识到自己是在观摩一部将带来戏剧革命的伟大作品 :在百老汇的剧场里 ,观众彼此交谈 ,咳嗽 ,你推我搡 ,舞台上还没落幕 ,就大批地走出剧院。据可靠的传闻 ,在百老汇扮演戈戈一角、并且演得很不错的演员伯特·拉尔事后说 :“我他妈的一点也不懂” ,① 那样的时代已经过去。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以及尤奈斯库、让·热内的作品 ,已被批评家以“荒诞派戏剧”的名称固定下来 ,并进入到文学艺术的经典行列。它们的革命性在于 :彻底打破了传统戏剧在情节的组织 ,人…  相似文献   

20.
通过比较品特的《升降机》和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可以看出品特剧作的独特个性:游走在现实主义与荒诞派戏剧之间,创造了一种新的戏剧形态——荒诞现实主义戏剧。从主题看,品特不仅表达了荒诞派戏剧所揭示的社会现实的荒诞性,而且还概括了更丰富和更深刻的社会生活内容;从表现手法看,荒诞派戏剧是荒诞手法与荒诞主题的完美结合,具有形而上的哲理性,而品特的戏剧则是以现实主义手法传达社会人生体验中的荒诞感,具有"可以认识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