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前期国民党政府对日只应战,不宣战的策略是有其复杂的历史因素的,客观上是由中日实力对比悬殊造成的,主观上则是基于蒋介石集团的“剿共”政策及其争取西方外援的需要而产生的,这一政策奠定了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对日方针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
抗战前期国民党政府对日只应战,不宣战的策略是有其复杂的历史因素的。客观上是由中日实力对比悬殊造成的,主观上则是由于蒋介石集团的″攘外必先安内″策略及其争取西方外援的需要而产生的。这一策略奠定了抗战前期国民党政府对日方针的思想基础,从而对中国前期的抗战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特别是抗日战略的重大历史贡献之一。近年来有一些质疑的声音,认为蒋百里、白崇禧、陈诚等是抗日持久战的先行者,毛泽东有抄袭之嫌。然而从《国防论》、《白崇禧回忆录》、《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等相关内容和线索来看,无证据证明毛泽东有抄袭之嫌。相反,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与蒋介石等国民党人的持久抗战理论在理论依据、理论内容、战略战术、阶段划分等方面有着重大差异,《论持久战》是重大的理论创造。  相似文献   

4.
宋庆龄早在抗战全面爆发之前就提出了抗战持久必胜的思想,它虽然没有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全面、深刻,但却早了几年。宋庆龄关于抗战的思想及其实践,对于纠正当时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思想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抗战期间,天主教徒于斌指出中日战争的实质是日本侵略中国的一场非正义战争;他从天主教的正义观和爱国观出发,激励教徒应该积极参与抗战,以实际行动维护天主教正义;他还以一个教徒的身份数次出访欧美,协助国民政府开展邦交,争取外援,为抗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由于宗教和阶级立场的限制,他对蒋介石政权和罗马教廷表现得软弱无力,不敢抗争,从而使其在抗战中的作用受到限制,这也说明宗教是很难超越阶级和国家利益的  相似文献   

6.
蒋介石试图改变和影响美国“先德后日”战略的努力贯穿于 1 941至 1 944年 ,是二战中中美关系矛盾的重要方面。蒋介石的这种努力主要是对美国战略投入绕开中国抗日战场客观现实的反应 ,对于中国抗战有其积极面。但是 ,由于囿于意识形态观念和依赖外援的政策路线 ,蒋介石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就只能是悲剧性结局。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初期国共两党持久抗战思想的比较陈瑜(湛江师院历史系湛江524048)抗日战争初期,对于抗战的战略问题,国共两党都曾提出了要坚持持久抗战的思想。本文拟就国共两党持久抗战思想的形成时间及理论依据进行比较与分析,以求教于同行。1国共两党持久抗战思想...  相似文献   

8.
出身贫寒的张治中,从一个普通的学生军士兵,到跻身国民党军队上将之列,其间曾任过从基层到高层效十种职位,军队阅历非常丰富,其对军事的见解不乏真知灼见。张治中的军事思想包括四个方面:纵深防御和先发制人的思想,以节节抵御的阵地战和全民抗战为核心的持久抗战思想,以保:养士气、完善人事制度为内容的军队建设思想。其中尤以全民抗战的思想、重视精神教育的思想和建立高级将领交流制度的思想最为精粹。  相似文献   

9.
今年八月,是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四十年前,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引下,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的战略方针,坚持持久抗战,成为抗战的台柱子,争取胜利的主力军,赢得了抗战的胜利。当然,取得胜利的原因很多,然而,党和毛泽东同志对抗日军事斗争正确的指导,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著名的《论持久战》,就是具体指导抗日战争的军事理论纲领,是毛泽东思想的全面发展,也  相似文献   

10.
“华北事变”前,南京国民政府在积极“剿共”的同时,也进行了一些具体的抗战准备。这一时期的抗战准备可细分为两个阶段,每一阶段既有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的抗战准备,也有思想文化方面的抗战准备,具有韬光养晦、隐秘进行,“安内攘外”、矛盾交织,依赖外援、受制于人,全面准备、持久抗战,由虚到实等特点。这一时期的抗战准备一方面为“华北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进行全方位的抗战准备奠定了基本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南京国民政府的综合国力虚弱,特别是南京国民政府的阶级本性及其执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路线大大制约了这一时期抗战准备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1.
抗日时期毛泽东对三民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抗战初期的认识还基本停留在国民党一大对三民主义解释的基础上;进入相持阶段以后,认识逐渐深化,其特点是既指出了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区别,划清了真假三民主义的界限,又强调了三民主义与新民主主义的相容性;抗战后期则将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与新民主主义理论和实践相衔接,克服了三民主义中的消极因素,揭穿了蒋介石把“三民主义”法西斯化的骗局。  相似文献   

12.
抗战准备时期,为促进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的转变,推动统制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央与地方的经济整合非常重要。1935年蒋介石入川后,亲自指导四川财政整理,并取得较大成效,为全面抗战爆发后大后方的持久经济抗战奠定了坚实基础。蒋介石在四川币制统一与善后公债发行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是四川财政整理成功的关键,也是中央对四川进行经济整合的重大步骤。在坚持推进四川财政整理的过程中,蒋介石与孔祥熙之间的政策博弈表明,蒋似乎充当了协调中央与四川利益的"中间人"角色,这是蒋介石个人威权的另一种表达与运用。由此,也可为我们深刻理解民国时期国家政权与个人强权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提供一个全新的观照。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结束后,我国历史进入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面临着两种前途、两个命运的最后决战。国共两党围绕着建什么“国”的问题展开了激烈斗争。毛泽东曾指出:“蒋介石说要建国,今后就是建什么国的斗争。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比主主义的国家呢,还是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呢?这将是一场很复杂的斗争。”①这场斗争的开始,表现为蒋介石要篡夺抗战胜利果实和共产党反对他篡夺的斗争。而斗争的首要问题,则是争夺东北。  相似文献   

14.
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和陕甘宁边区工作实践的深入,毛泽东在指导陕甘宁边区的工作,尤其是经济工作中,经历了6个方面的思想转折,即从争取外援到依靠自力更生;从以公营经济为主到以民营经济为主;从以政治建设为中心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分散经营到统一领导;从号召农民发展生产到帮助农民发展生产;从学习军事到学会经济。   相似文献   

15.
在解放战争时期,我国先后召开过两次政治协商会议,前一次是在重庆,由蒋介石主持,后一次是在北平,毛泽东致开幕词。前者为“旧政协”后者为“新政协”,相隔不到4年却展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前途。同是政治协商,前途殊异,关键在于一个“诚”字。 以虚掩实 狡诈欺诚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对待人民是“寸权必夺,寸利必得”,抢夺抗战胜利果实,消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联合专政“的宪政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宪法学角度考察了抗战时期毛泽东"三三制"政权建设方案,将其蕴涵的政权建设思想--抗战的共和观、抗战的民主观、抗战的人权观和抗战的法制观归纳为"联合专政"的宪政思想,并分述了这一思想体系的实践情况.在此基础上,作者分析了毛泽东"联合专政"宪政方案鲜明的时代特点在于其不稳定性、策略性、浓厚的伦理色彩、"争"民主与"送"民主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17.
以老红军战士的切身体会谈毛泽东策略思想的指导意义,强调说明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源于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源于毛泽东策略思想指导下的全民族抗战。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国民政府择迁重庆历史的考察,认为,蒋介石在1935入川追剿红军时没有择定四川这一抗日复兴的最后根据地,更没有“想定”重庆就是未来国民政府的基地。蒋介石择定四川为抗战的最后根据地是在1936年及其以后,而国民政府择定并正式决定迁都重庆则是在1937年10月以后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70年代中期,对于毛泽东、蒋介石来说,历史把他们的希望与遗憾、成功与失败、喜悦与忧伤交织到了生命的最后。 以德报怨,超然呼友 历史是一面镜子。在国共斗争起初20年间,蒋介石使毛泽东家破人亡,蒋还数次派人去掘毛泽东的祖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则对蒋宅与蒋家墓地一直予以保护。伟人胸襟,真是非比寻常。 时至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泽东巧妙地把蒋“拉”入中美间的历史性对话中。他握着尼克松的  相似文献   

20.
安徽抗日游击战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襟江带淮,地处华中腹地,是中国抗日的重要战场。1938年间全省各地相继沦陷,成为新桂系将领心目中的“一条破船”,同时又是其意欲逐鹿中原的地盘,而蒋介石集团则视之为消灭或削弱新四军和国民党“杂牌军”的重要场所。但游击战争的发展,使安徽不仅成为新四军的根据地,同时也成为国民党敌后游击战的“模范区”。安徽“是反映整个世界的一滴水”,安徽抗日游击战是中国抗战的一个缩影,体现了两种抗日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