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小说与历史有着不解之缘,在中国古代小说演进的过程中,唐前为小说的萌芽和形成期,显示出史说同质的特点。《史记》被比喻为文学与历史的渊海,从接受美学的视角考察唐前小说与《史记》的关系,《史记》所蕴含的丰富的小说因子被小说家所接受和借鉴,同时小说家在创作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完善并逐步转化为小说特有的体例和写作方法,为中国古代小说的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唐传奇文体的独立,既有社会文化的原因,也有小说文体自身演进的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唐代小说观念发展这一内部原因。唐代小说观的发展体现在二个方面,首先是纳小说于王官系统,与《诗》、《传》并提,从而导致对小说叙事本性的张扬;其次是唐士人文化消解了小说的史性及确立了小说的本体性,在此基础上唐传奇文体独立了。  相似文献   

3.
在唐代文学领域,近年最引人注目的是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文学与政局的关系,如卞孝萱《唐人小说与政治》、王汝涛《唐代小说与唐代政治》、孙琴安《唐诗与政治》、胡可先《中唐政治与文学》、《政治兴变与唐诗演化》;一是文人的政治角色,如傅璇琮《唐宋文史论丛》所收翰林学士研究系列论文、戴伟华《唐代使府与文学研究》、傅绍良《唐代谏议制度与文人》。仅从这些书名就能感受到,“政治”正在成为学者们热切关注的视角。最近出版的马自力《中唐文人之社会角色与文学活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属于后一方面的研究,它为我们多角度地认识唐代文人和文学带来富有启发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西方二十世纪小说一个普遍的主题是对自我精神世界的探索。康拉德的《黑暗的心》和乔伊斯的《阿拉比》在主题上都展示了人物寻找“自我”的心路历程 ,在艺术上都采用了明暗对比的象征手法 ,这些共同点正代表了 2 0世纪西方小说创作的一种倾向 ,体现了文学理念方面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5.
由"穷极文士情态"出发,程晋芳等人认为吴敬梓"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从唐人小说和《儒林外史》二者都细致、客观地描摹文人形象,并以文人生活和情趣为表现内容,进而使文本都体现出诗意性特征等三方面的因素来考察,程晋芳等人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认为《儒林外史》是模仿唐人小说而作则又言过其实。这种偏颇主要是由程晋芳本人及当时的小说观念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美国评论界一般将汤亭亭归入少数族裔女性作家一类,将《女勇士》作为非虚构类的自传来接受,结果导致对汤亭亭的边缘化以及对其作品的文学成就的忽视。加拿大著名文学理论家林达.哈琴在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文坛的后现代主义小说潮流进行研究时,提出了“历史编纂元小说”的概念。《女勇士》通过戏仿华裔自传,对这一文类所承载的意识形态内涵,尤其是对华裔女性通过“被同化”、“被美国化”而受到主流社会接纳、实现“美国梦”的成功故事模式提出了质疑和挑战。该作品对华裔历史叙事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重新思考和再加工,从而成为典型的历史编纂元小说。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序列当中,并非只有鲁迅一人把疾病当做重要的文学审美观照,但在运用"疾病符码"发掘和呈现中国民族精神状态方面,他却以他独特的风格完成了尝试,并在作品中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疾病隐喻体系。其中,创作自不同时期的小说《狂人日记》、《药》和《孤独者》,集中的展现了鲁迅对"疾病"的个性描摹,从而完成通过"疾病符码"对民族精神疾病的发掘、呈现和反思。  相似文献   

8.
190 2年 10月 ,梁启超在《新小说》创刊号上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 ,正式拉开了晚清“小说界革命”的序幕。梁启超高屋建瓴式的理论倡导对新小说的兴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但也存在着诸多理论上的偏颇。而此后梁启超及其友朋在《新小说》上开辟了“小说丛话”专栏 ,以笔谈的形式继续就小说理论等问题进行探讨。这组笔谈的主要论点回应、发展、补充了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的理论倡导 ,更重要的是许多观点与梁氏迥然有别 ,对梁启超的小说理论起到了纠偏、修正之作用。考察“小说丛话”的具体理论主张 ,对深入、全面地发掘晚清“小说界革命”的理论资源 ,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枕中记》是中国唐传奇中的著名作品,《九云梦》是朝鲜李朝时代(相当于中国清朝康熙年间)享有盛名的长篇小说.这两部小说虽然产生于不同年代,不同国度,但都是以写梦境为主.根据对这两部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设置,以及主题思想等方面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枕中记》对《九云梦》的影响,从而反映出中韩两国文学上相互交流的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0.
《小说选刊》是中国作协主办的刊物,1981-1989年的《小说选刊》历经新时期文学的盛况。作为权威性的主流刊物,所选作品基本上代表了新时期中短篇小说的创作水准,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新时期小说创作的走向。文本力求从作家队伍、小说形态、叙事方式的演变、编辑思想和评论的导向几方面,解读1981-1989年《小说选刊》自身的发展及其为新时期小说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新序》是西汉著名学者刘向编撰的一部以讽谏为政治目的的历史故事类编,是现存刘向所编撰的最早的一部作品。尽管《新序》中的许多故事采自诸子史传,但就其材料取舍、思想内容来看,无疑体现了刘向本人的社会政治思想。这主要可以归纳为德治仁政思想、贤人治国思想、民本思想、从善纳谏思想诸方面。  相似文献   

12.
槟榔作为南方风物较早在西晋代已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但槟榔真正在文学作品中产生影响则主要依托于晋宋之际的刘穆之求食槟榔一事。唐代诗人李白率先将此事写入诗中,为槟榔典故在古典文学中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宋代文人则在创作中从多个角度去阐发刘穆之求食槟榔这一历史事件,将槟榔与人生观、功名观和亲情观等联系起来,从而使得槟榔这一概念在文学作品中的蕴藉更为丰富。在唐宋文人的作品中,槟榔开始了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从植物学意义到文学意义上的转型,这一转型过程在明代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出版两部中国民间故事史:刘守华著《中国民间故事史》和谭达先著《中国二千年民间故事史》。两部史都是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大发现"时期的学术精品,都从古籍钩沉故事,以故事载于典籍的时期,对作品分期断代。两部史各有什么学术特色呢?谭达先以故事为纲,刘守华以古籍为纲。谭达先分13个时期,按时期列出每篇故事原文、注释,介绍搜集者,所引典籍及其作者,分析故事的思想性、艺术性,并对每一篇定一个故事"型",追求学术性与通俗性相统一。刘守华分6个时期,引每部古籍的故事原文,或梗概,或译为白话文,进行述评,并进行古今、国内和中外故事比较,对道教故事、佛教故事、20世纪采录的口传故事作专题研究。两位资深学者对于对方作精到的评论,显示学术胸怀与眼光,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14.
南宋以来多有学者认为《新序》、《说苑》和《列女传》并非刘向编撰,他只是做了编校订正工作。此说不确。全面解读《说苑叙录》、《汉书》刘向本传和《汉志》著录,可知三书为刘向编撰;《论衡.超奇篇》所说刘向"抽列古今,纪著行事……累积篇第",以及三书收录西汉当代故事,也都表明了这一点。刘向三书是唐前规模最大的短篇历史故事集,开魏晋六朝志人小说先河,创立了魏晋六朝小说分门别类的编撰体例和模式。刘向为汉魏六朝小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古代小说史研究中不应也不能忽略的小说家。  相似文献   

15.
西王母会君是早期西王母故事的主要故事类型之一,它的文学化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先秦至两汉,以史籍和诸子著作中粗陈概要的形式存在;汉末至唐五代,经由仙话小说得到文学化的敷衍,并且成为文人诗文中的常见题材,标志着西王母会君故事的文学化历程得以完成;宋代以后,则罕见于通俗文学作品,在诗词和类书中成为符号化的存在,文学中的西王母会君故事在经历了汉末至唐五代的繁盛期之后转而进入衰落期。  相似文献   

16.
柳宗元通过对《国语》一书中所记载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批驳,阐述了关于历史著作的一些观点和看法。柳宗元认为历史著作应注重内容的真实,写作内容应有所选择,应简洁,前后一致,并具有教育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柳宗元的历史著作观也是其经学著作观,反映了柳宗元对经学文献的看法,体现了柳宗元的经学研究观念,反映了中唐时期经学、史学的变化。柳宗元的历史著作观与其哲学观、历史观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丘园,字屿雪,常熟人,是昆曲苏州派的重要成员,生平作全本传世传奇3种,即《党人碑》、《幻缘箱》和《御袍恩》。《党人碑》以北宋徽宗年间发生的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塑造了与权奸蔡京不屈不挠斗争的孤忠形象刘逵;《幻缘箱》叙演茂苑诸生方瑞生与刘婉云、陈月娥的婚爱故事;《御袍恩》剧演宋真宗时河西节度使高琼在抗击西夏犯境过程中与卖国求荣的权奸作殊死斗争的故事。三剧一个相似的模式是:大致以历史影射现实,借以总结明亡的历史教训。这也是昆曲苏州派的一个普遍特点。  相似文献   

18.
庄子和屈原之作有"重复"这个相近的艺术特点,但是,他们的"重复"并不为人所厌恶,这是因为它们"复而不复",但具体表现又是不同的.庄子之作的"复而不复"表现在两方面一、情节相同,文字各异;二、观点相同,论证相异.屈原之文的"复而不复"表现在三方面一、意象与行为相近;二、句子内容相近;三、情节相近.  相似文献   

19.
在敦煌世俗变文中,历史故事变文和民间传说变文是两种故事性和戏剧性较强的说唱类作品,这两类变文在主题和内容方面,对后世戏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历史故事变文主要以有说有唱的单线叙事方式,为戏剧故事的表演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叙述手段.民间传说变文中所演绎的故事在发生之初就具有明显的民间性,而在其故事文本逐渐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其故事自身始终与民间文化相表里,并最终在元明时期成熟戏剧的表演中定格为一种戏剧文化.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五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刘孟伉书法研究成果:一是作品研究;二是比较研究;三是人书合一研究;四是分期与影响研究;五是支撑和补充史证基础研究。分析了论者在研究中的创新之处。刘孟伉书法研究的文论较少,一方面反映了针对刘孟伉书法研究的史料相对较少和运用的困难,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刘孟伉书法研究的价值。本文认为,刘孟伉书法研究存在着许多亟待填补的空白,关于刘孟伉书法研究的史料在挖掘和利用上尚存在着较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