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可.波罗与他的故事《马可.波罗游记》,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但是,从《马可.波罗游记》一书问世700多年来,关于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的辩论一直就没有停止过。那么,马可.波罗真的来过中国吗?下面,就让我和你们一起循着历史的足迹,辩论的声音去寻访一番……  相似文献   

2.
世界著名被行家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这是中外史学界向来十分关注的问题。笔者曾根据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马可·波罗游记》,进行过研究,从中得出的结论是,马可·波罗没有到过浙江、福建地区。近来又初步研究了福建版的《马可·波罗游记》第六十四至七十四章,即《游记》对江苏、安徽、江西、湖北地区的记载,并对第  相似文献   

3.
西班牙塞维利亚哥伦布图书馆中,保存着一本哥伦布写过批注的《马可·波罗游记》。新的研究表明,哥伦布是在1497年之后才获得这本《马可·波罗游记》的,因此,这本《马可·波罗游记》与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无关。在1492年首航美洲之前,哥伦布只是通过其他著作以及地图等资料,间接地了解到《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一些内容。虽然哥伦布在发现美洲之前没有直接阅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原书,但他知道《马可·波罗游记》中讲到过的“刺桐”“行在”“契丹”“日本国”等东亚地名,并于1492年10月12日到达美洲后,不断地寻找这些地方。这一事实不仅反映了《马可·波罗游记》对哥伦布的间接影响,而且还说明,东亚元素是引发欧洲人进行地理大发现的一个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4.
纵观<马可·波罗游记>的不同版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马可·波罗是被人为地、一步步地神化的.在这一神化的过程中,马可·波罗自己反而是始作俑者;作为第一个马可·波罗迷的鲁思梯谦诺和另一个马可·波罗迷--赖麦锡则尽可能地为马可·波罗争光添彩;而欧洲流传的各种版本在内容上有随意增删的现象;19世纪西方学者对马可·波罗研究的深入,又推动了世界性的马可·波罗热潮;后来中国学者也开始了切实有效的马可·波罗研究,出现了以杨志玖为代表的一批认为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肯定论者.然而由于缺乏直接有力的证据,使得马可·波罗研究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怎样去打破僵局,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中国学者应该是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5.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中国曾广泛游历,到过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中国的西藏地区他是否也去过呢?从《马可·波罗游记》的有关内容看,他并没有到过。 马可·波罗有可能进入西藏地区的机会只有一次,即他奉命出使哈喇章(云南)时。在各种版本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叙述马可·波罗前往哈喇章的路线时,均是抵成都后,又从成都出发,经“Tibet”到“建都”,再渡过“不鲁郁思河”,然后进入“哈喇章”。  相似文献   

6.
马可·波罗是第一位将蜀道沿线的见闻记录下来的西方大旅行家。宋末元初的蜀道,不仅是南宋与蒙元争夺的战略要地,而且是元世祖忽必烈推行"汉法"的"龙兴之地",忽必烈曾下令"修治四川山路、桥梁、栈道,"为马可·波罗蜀道行创造了条件。马可·波罗的蜀道之旅,取道陈仓—凤州—汉中—广元入川,从京兆府﹙西安市﹚经兴元府﹙汉中市﹚到成都府﹙成都市﹚。这是他从北京到云南旅途中印象颇为美好的一段,客观地反映了蜀道沿线社会经济恢复发展的喜人景象。蒙哥汗死于蜀道南端的钓鱼城下,忽必烈兴于蜀道北端的京兆府城,也可能是马可·波罗蜀道之旅的主要动机。《马可·波罗游记》对蜀道的记载虽然简略,但他给西方世界第一次比较全面地展示了迷人的蜀道画卷,值得珍视。  相似文献   

7.
欧洲中世纪旅行家马可·波罗将杭州称为“行在”,并首次向欧洲介绍了这座“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欧洲人根据马可·波罗的叙述,认为“行在”就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欧洲人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掀起了全球化浪潮后,很快来到了中国沿海。但他们所面对的是明代中国,而不是马可·波罗所介绍的元代中国。在新旧知识混淆的背景下,欧洲学者们开始把马可·波罗所说的行在认定为明代的首都北京,行在城的地理位置就这样北移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学者孔图吉的《行在考述》,就是最早进行这种认定的专题文章。  相似文献   

8.
怎样正确认识和看待马可·波罗与<马可·波罗游记>,特别是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这对马可·波罗学来说已是当务之急了.而解决马可·波罗问题的关键,是不能只躺在<马可·波罗游记>上去研究所谓的"马可·波罗学".其实,"马可·波罗"这个名字不一定是指某个特定的人,而是指当时的一批东西方交通的开拓者."马可·波罗"就是他们的代名词,<马可·波罗游记>就是他们当时历险经历的总结.  相似文献   

9.
在过去的一年中,由前英国不列颠图书馆中国部主任弗郎西丝·伍德博士(汉名吴芳思)所撰著的《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一书中文版的出版发行在国内学界引起一定的兴趣与关注。这本1995年问世以来已引发不少争论的书以其大胆的猜测与生动的语言向我们的传统印象发起挑战,此番经妙笔生花的洪允息先生介绍而登陆中国史界。其对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而持的否定态度及其为此所做的多方面考证也同她论战而不失风趣的文风均给人一种清新的印象。对于这新一轮“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的质疑,以著名元史专家杨志玖先生为代表的国内学者…  相似文献   

10.
马可.波罗成为元代中国与西方欧洲国家文化交流的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代表人物,一是因为长期以来东西双方强烈的了解对方的迫切感,为马可.波罗的成名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机遇;二是强大、辽阔的元帝国使得中国与西方欧洲国家长期以来要求直接接触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三是马可.波罗以一个世俗的普通人的亲历,满足了西方欧洲人对东方中国的好奇心,第一次让西方欧洲国家有机会了解到真正的东方中国;四是欧洲人长期视《马可.波罗游记》为怪诞神话并肆意增删其内容,反使得马可.波罗的名气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1.
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是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在这个大时代来临之前 ,《马可·波罗游记》的问世 ,不知唤起了欧洲中世纪的人们多少个迷梦 ,如对忽必烈等人的称颂 ;美与物质生活的渴望 ;自由研究的精神等均给文艺复兴以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1988年7月18日至22日,由四川大学外文系、美国研究中心、历史系与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联合主办的“马可·波罗与中外文化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成都召开。来自美国、英国、意大利和我国的二十余位学者出席了会议。另外有若干名中外学者虽未到会,但向会议提交了论文提要。这次会议讨论的问题可归纳为:(1)马可·波罗及其《游记》;(2)马可·波罗的时代;(3)中外文化交流。现将代表们提出的部分观点(包括未到会学者的观点)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早在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6世纪,欧洲人便获得了一些关于中国的零星知识。13世纪,《马可·波罗游记》的问世,使欧洲人对中国心驰神往,并推动了世界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进入16世纪,大量到过东方(少数到过中国)的商贾、军人、外交使节和传教士等,以不同的方式,将他们所了解到的有关中国的信息传递给西方,由此形成了耶稣会士大规模入华前欧洲人的中国观。  相似文献   

14.
我要评论的这本书是对马可·波罗可信性提出质疑的一个最新尝试。马可·波罗宣称他在蒙古统治下的中国度过17年,并亲身了解这个国家的事件和情况,而这些内容都详尽地写在他的《寰宇记》一书中。弗朗西丝·伍德博士(以下简称伍德———译者)用15章的篇幅详述这个论题,最后她写道:“我倾向于认为马可·波罗可能从来没有到过比他家在黑海沿岸和君士坦丁堡的贸易站还要远得多的地方旅行。”(页150/198,前者是伍德英文原书页码,后者是洪允息汉译本页码。本段及以下出自伍德书中内容的译文,除有说明外,均采自汉译本———译者)这个相当温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奇迹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震动了世界。毛泽东40多年前说过一句话:“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如今,我们才算真正体味到了它的深刻含义。一个拥有世界上1/5人口的大国,已经迈开大步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正在为世界的经济繁荣、政治稳定与社会发展,贡献巨大的力量。 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正在改变。《马可·波罗游记》曾把中国热情地描绘为“世界之冠”,以后中国的国际形象逐步趋于模糊,被歪曲为“劣等民族”、“疯狂暴乱”、“苦海余生”等。10多年来,世界传播媒介的注意  相似文献   

16.
《格列佛游记》与《镜花缘》在前文学遗产继承上的比较周岩壁文学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来看的话,总有一定的渊源与流变,也就是说有一足的继承与发展。任何民族任何国家的文学都不能例外;只不过不同作品在文学遗产继承上有隐有显而已。《格列佛游记》和《镜花缘》的年者都是...  相似文献   

17.
马可波罗涉足缅甸说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外学者对马可波罗出使云南时是否到过缅甸尚有较大争议,从对《马可波罗游记》中有关缅国记载的详细分析,足以证明马可波罗并没有到过缅甸。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哲学怀疑论究竟发端于何时,它的先驱者、即作为一个派别的怀疑论哲学奠定理论基础的哲学家是谁?世之学者至今大多无人过问此事。 有人虽然接触到这个问题,但据今本《邓析子·序》说邓析“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就断定他是怀疑论哲学的先驱。此说证据不足,未必可信。邓析,春秋郑人,《汉书·艺文志》列为名家第一。邓析之世是否形成名家立论并非可靠,但就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19.
日本圆仁所写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以下简称《入唐》)和唐代玄奘写的《大唐西域记》、元朝马可·波罗写的《马可·波罗行记》被人们称誉为“东方三大旅行记”,它不仅是中、日文化邦交史上一部闪灼着耀眼光芒的历史文献,而且也是世界文化关系史上一部彪炳千秋的不朽丰碑。深入地对它进行研究不仅能多层面、多角度地了解唐代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情况,而且对中、日文化的友好邦交也有着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北方人》2006,(7)
听过一个寻找独角兽的故事,说整个中世纪传统使欧洲人相信世界上有一种叫做独角兽的动物。马可·波罗游历中国时也在寻找这种独角兽,归途中在爪哇他见到了一种很像独角兽的动物,但它是黑色而不是白色,头像野猪而不是马,显然他遇到的是犀牛。但"他没有能力指出,他见到的是一个新动物,而是本能地试图用他过去熟悉的形象来定义这一新动物"。而马可·波罗在向中国讲述他自己的故乡时,他的听众也会以熟悉的音调来定义他的叙述。人们总是会背负各自的文化行囊去裁剪定义别的文化事实,在这个意义上,意大利也许一直也是我们的一只独角兽:它历史久远,人民热情,有家庭观念,这些被认为与中国人接近的形象其实出自很不同的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