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摩尔·弗兰德斯》是英国小说家丹尼尔.笛福的一部主要作品,它塑造了一个流浪妇女的形象。在这部作品里,笛福以一个作家特有的敏锐和良知,描绘了孤独的个人在荒凉的环境中为生存而作的斗争。它不仅启发读者去思考其中的道德价值,更引发了对宗教的反思。小说中充斥着物质主义、基督教现代性、言论自由和渎神表现,体现了时代的特征。本文将从社会形式和个人行为两方面对基督教世俗化的这些核心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笛福是较早被译介到中国的英国作家之一,我国对其作品的翻译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主要是对《鲁滨逊飘流记》的翻译研究,对笛福的认识比较守旧肤浅;1949年至1989年间,笛福的小说代表作都有了中译本。这一时期,阶级分析方法占据主导地位,笛福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90年代以后,我国形成了对笛福小说复译的热潮,各种版本层出不穷。同时,评论界也对笛福作品开始了后现代话语下的解读,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批评颠覆了传统的观点,使人耳目一新,而艺术层面的分析使经典作品散发出更持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丹尼尔·笛福被公认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国内学者长久以来多关注荒岛求生的励志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对小说《摩尔·弗兰德斯》较少涉及。部分研究多聚焦小说的伦理困境或摩尔的道德重构和身份重塑,鲜有论及小说凸显的道德经济观。事实上,英国早期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引发严重道德危机,生成经济和道德层面复杂和多变的伦理关系,诱发摩尔经济犯罪和伦理失范。有鉴于此,笛福小说《摩尔·弗兰德斯》着力批判资产阶级经济犯罪者的优越道德观,并希望通过降低阶级等级来恢复道德经济,以此实现社会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4.
从生态批评角度重新审视三部典型的西方漂流小说,可以看到: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存在明显的反生态书写,图尼埃的《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重在构筑人与大自然的主体间性,马特尔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则展示自然生命的平衡和救赎。这三部小说在处理生态书写与宗教文化、人性探索、复调性的生态叙事等方面,对后来的生态文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学界较为忽略的笛福的《摩尔·佛兰德斯》和《罗克姗娜》两部小说有一种对早期文本垦殖叙事的转移。"理性的经济人"被置于商业都市、社群关系之中重审。其笔下经典的"女英雄"在男权道德压抑和自身物质欲求推力的夹缝间钻营求生,最终在人之为人的非理性因素和经济理性价值观的拉锯中走向不甚虔敬的"忏悔";这种社群视角重审下的女性身体经济学及其启蒙意义又是理解笛福后期都市小说时所不能忽视的向度。  相似文献   

6.
父权文化传统的反叛者还是继承者?——论笛福的妇女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小说之父笛福也是主张男女平等的有识之士。但笛福的妇女观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继承了父权意识 ,他塑造的妇女形象是否可归属于反传统范畴 ,对此批评家们莫衷一是。本文试图运用女性主义批评和社会历史批评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对笛福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解读 ,阐明笛福作为英国小说史上第一个赋予女性在作品中中心地位之人 ,真诚地关心妇女、同情妇女。但身为启蒙时期的男性 ,他无法完全摆脱父权社会的传统意识 ,其解放妇女、教育妇女的目的是让她们更称职地服务于男性  相似文献   

7.
作为以海洋和航行为背景的历险故事,《鲁滨逊漂流续记》也许不如其前篇《鲁滨逊漂流记》享有盛名,然而,这本书中反复出现的贸易书写有其幽深的政治和经济渊源,值得关注。运用新历史主义,并结合作者笛福的散文随笔、政论小册子、书信、作者传记以及所生活的历史环境重读这部经典,分析小说中的鸦片和茶叶等贸易书写,挖掘小说文本的深层结构和隐喻系统,揭示其隐含的17至19世纪英国与中国贸易关系。研究发现,文学与历史的深刻内在关联充分体现在《续记》中,作为英国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言人,笛福在他的作品中大力倡导私人买卖和自由贸易;《续记》作为虚构文本丰富了新历史主义的探索形式,从鲁滨逊的个人故事和小写历史入手反观英国的海外扩张和贸易,可以拓展历史反思的维度。  相似文献   

8.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镜像,深刻地反映出文化的特质。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和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二拍"经商题材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十七、十八世纪东西方商业的发展以及文化的各自特点。这一时期东西方世界对个人价值肯定、对自由人格重视遥相呼应,有很大的相似性。在创作目的上,他们都是想通过作品来疗救人的灵魂或社会,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虽然同是对生命与个体的意义、价值取向的关注,西方是指向宗教,而中国则是指向史学。鲁宾逊和"三言""二拍"中的商人群体都是特定时代的特写人物,这些作品围绕其文化内核在人物形象、义利之辨等方面而极具民族特色,反映出了东西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1719年,被称为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之父的笛福,写出了英国文学史上的首部荒岛小说《鲁滨逊飘流记》,开创了荒岛小说的先河。时间又过了138年,即1857年,英国又出了一本题为《珊瑚岛》的荒岛小说,作者是罗伯特·迈克尔·巴伦坦。小说的主人公是三个在海上遇难的英国少年,他们流落到大西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由于来自西方文明社会,他们不但受过良好的道德教育,还有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他们集两者于一身,  相似文献   

10.
《鲁滨逊漂流记》是丹尼尔·笛福最成功的一部小说。作为经典的历险传奇故事,它家喻户晓,自从1719年发表以来也一直是久盛不衰。但是本文将从另一角度阐述小说的更深层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即小说的主人公是当时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中小资产阶级殖民者的形象,而小说本身起着殖民主义的文本宣传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中国当代网络小说《致命偷腥》与笛福的小说《罗克珊娜》之间的比较,以两者之间在写作背景和写作内容的诸多方面,如:真实性、标题的吸引性、色情、连贯性等方面存在着的极大相似性为基础,以中国现代人的立场来对《罗克珊娜》进行评价,认为在18世纪的英国《罗克珊娜》只不过是类似中国现代的网络写作一样的商品而已。  相似文献   

12.
西方著名哲学家霍布斯和卢梭二人提出的自然状态理论最为著名然而又彼此对立。笛福的生活和创作年代恰在霍布斯和卢梭之间。一方面,笛福深受霍布斯的自然状态理论影响,在《鲁滨逊漂流记》中有着明显的霍布斯式的反乌托邦自然状态;另一方面,这部文学作品又无意之中流露出卢梭式的乌托邦自然状态观。这种矛盾性使他和他的《鲁滨逊漂流记》成为霍布斯和卢梭之间的一个桥梁,而卢梭则对《鲁滨逊漂流记》进行了有意的误读。  相似文献   

13.
笛福的小说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原因不仅是他善于讲述曲折离奇的故事,也不仅局限于其小说蕴含着的巨大的社会、政治和哲学思想,而且在于他小说强烈的世俗性。纵观笛福小说,其题材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人物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情节是现实社会中的普通事,文本语言接近普通人的讲话习惯和理解能力,这种易懂的世俗文风,满足了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各个阶层读者的精神需求多样化和审美多元化的诉求。  相似文献   

14.
笛福的游记小说《辛格顿船长》顺应了十八世纪英国社会进行大规模海外殖民扩张的历史风潮,满足了读者对神秘而极具召唤性的异域经济和文化的极大兴趣.《辛格尔顿船长》的旅行主体以隐秘的非历史的方式将自身的偏见、歧视和贬抑等自然化,将"非西方"民族歪曲成落后于西方的"他者"形象,从而表征英国人的文明族裔性,鼓吹英帝国殖民贸易的合法性.同时,作为清教徒的笛福也秉着改善"英国性"的意图冷静思考着暴力殖民扩张的适度性,企图促进对自身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的调整,从而加强对属民的统治.  相似文献   

15.
丹尼尔·笛福是18世纪英国最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小说多反映那个时代金钱至上的特点,描写了不同阶层的人对金钱的极度追求和物质享受。小说中塑造的资产阶级冒险家形象也曾一度风靡世界。然而,人们在津津乐道于主人公的勇于开拓进取时,往往忽略了物欲膨胀所导致的人性、情感、灵魂的被扭曲、被摧残。本文从物质财富的贪求、情感本能的空缺、道德宗教信仰的萎缩三个方面,揭示笛福小说中被金钱压抑下的人性的扭曲和变形。  相似文献   

16.
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反映了犹太教与基督教之间的冲突。安东尼奥与夏洛克之间的矛盾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矛盾,他们各自代表一种文化和宗教。在这部喜剧中,宗教冲突异常明显。夏洛克代表的是犹太教,安东尼奥所代表的是基督教,取得胜利的当然是主流文化所代表的宗教,即基督教。  相似文献   

17.
小说《摩尔·弗兰德斯》体现了笛福创作的主要特色 :真实反映现实生活 ,描写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 ;注重人物性格刻画 ,塑造典型形象 ;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 ,及其创作对西方小说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与戈尔丁的《蝇王》堪称荒岛文学中的双璧,但两部小说的主题、两位作家的思想观念以及他们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却大相径庭,呈反相对位态势。《鲁滨逊漂流记》表现文明战胜野蛮,笛福的思想观念是乐观主义的,运用的艺术手法是写实的;《蝇王》表现野蛮(性本恶)战胜文明,戈尔丁的思想观念是悲观主义的,运用的手法主要是讽喻或象征。通过对两部小说的反相对位研究,我们大体上可以把握西方文明由理性向非理性,西方文学由写实向讽喻、荒诞演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自我在帝国语境中的情感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在本文中指殖民者和被殖民者)在殖民的过程中饱受了情感上的压抑和泯灭。从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到康拉德《黑暗的中心》中的人物在殖民化的过程中就体验到了这种情感的压抑和泯灭以及殖民地人民被迫失音等情况。这些情感体验和情感历程从帝国建构的一开始就为双方在心灵上创造了不可弥补的创伤。而这些情感的创伤也恰恰是建构帝国政治版图和文本所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20.
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摩尔·弗兰德斯》两部作品,以无处不在的金钱为媒介,塑造出鲁滨孙·克鲁梭、摩尔·弗兰德斯两个鲜活生动的"经济个人主义"形象。这一切影响着老舍《骆驼祥子》中"‘经济个人主义’祥子"形象的塑造,但他笔下的祥子与笛福笔下的鲁滨孙、摩尔有所区别,老舍对他们既接受,又改造,这是一种独创性的"影响"。所以,笛福笔下的鲁滨孙、摩尔与老舍笔下的祥子之间存在着一段无法绕过的文学"因缘"。这是值得重视的比较文学研究课题,对英国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