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文章考虑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生态福利绩效的双向作用机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04—2016年全国29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运用Super-SBM模型测算了各省(市、区)生态福利绩效水平,进而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生态福利绩效水平的内在关系,研究表明:区域经济增长对区域生态福利绩效具有"倒U型"的影响关系,当前中国东部的大部分省(市)已处于曲线的第二阶段;对外开放程度、技术水平对生态福利绩效水平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对其提升具有抑制作用,而环境规制与能源结构的影响不显著;生态福利绩效对经济增长具有反作用,生态福利绩效水平每提高1%,人均GDP相应地提高0.687%。据此建议,政策制定要注重转变发展方式,因地制宜探索实现二者良性互动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2.
环境问题呈现跨区域扩展特征,环境协同治理旨在解决跨行政区划问题,实现区域环境整体利益,其实施效果如何?文章引入生态福利绩效的概念度量城市居民福祉水平的变化,实证分析中国环境协同治理对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改善效果。研究采用中国104个重点城市2006~2015年的数据,基于改进的交叉效率模型测算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并基于Tobit面板回归模型,结合制度性集体行动理论,实证分析环境协同治理对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环境协同治理能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福利绩效,但交易成本的存在会削弱这一效果,其中谈判成本的影响最为显著。在考虑空间相关性因素后,这一结论并未发生变化。因此,建立动态、有约束力环境协同治理机制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黄河流域2008-2018年79个地级市城市生态福利绩效进行了测算,运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分类探讨影响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异质性.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2008—2018年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水平不高,绩效值随时间呈波动上升趋势,流域内部各地区城市间绩效均值空间差异较大,呈现出较为独特的"中游最高、下游次之、上游最低"的分布格局.2)经济集聚、城市绿化水平对生态福利绩效值有显著促进作用,人口密度、产业结构、科技投入水平对其呈显著抑制作用.3)上、中、下游城市之间以及不同级别城市之间的影响作用有所差异,科技投入水平对上游城市和普通地级市有显著负向影响,对中下游城市和中心城市的影响不显著;中心城市环境规制对绩效值有显著正向作用,而对于普通地级市影响不显著.据此,提出促进黄河流域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代自然法观念为生态福利法律制度的构建提供了价值取向引导.生态福利,指为满足居民生存与发展需要,由政府以公共服务形式向居民提供的以生态利益为内容的社会福利.衡平生态利益为生态福利法律制度的基本价值需求,生态福利共享为其终极价值需求.生态福利法律制度与近代自然法观念在价值始点、价值中介和价值目标维度相契合.按照近代自然法“理性观”“自然权利观”“社会契约论”的导引,构建生态福利法律制度应依循理性,以权利共享为基础,以生态福利公平分享为依归,并由政府主导生态福利分配.  相似文献   

5.
GDP在反映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GDP不能完全涵盖反映社会福利的所有指标,需要对居民福利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借鉴社会福利的相关研究,构建城镇居民福利水平指标体系,从时间序列上(2000—2008年)对辽宁城镇居民福利水平进行系统评价,力图探求影响居民福利水平的关键因素,为提高居民福利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政府对生态资本运营重视不够、生态产品市场消费不足、企业对生态资本运营意愿不高等问题的根源在于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的缺失。应遵循生态资本运营价值取向,根据生态效用价值取向、生态要素价值取向、社会价值取向以及生态文化价值取向来设定经济绩效、生态绩效以及社会绩效"三位一体"的绩效评价维度,构建包括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在内的三级区域生态资本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发现,恩施州生态资本运营绩效整体较好,经济绩效与社会绩效呈稳步上升趋势,但生态绩效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7.
生态福利是因居民生存和发展需要,由政府向居民提供的一种以生态利益为内容的新型社会公共福利。作为一种新的福利类型,普惠性、政府主导性、整体性和非排他性是生态福利的主要特点。随着经济增长与时代进步,生态福利已是社会生态文明发展的客观需求,并将逐渐成为其成熟标志。构建生态福利制度迫在眉睫、意义重大。中国在构建生态福利制度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全体居民为受益对象,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基本生态需求。  相似文献   

8.
生态福利制度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福利是因居民生存和发展需要,由政府向居民提供的一种以生态利益为内容的新型社会公共福利。作为一种新的福利类型,普惠性、政府主导性、整体性和非排他性是生态福利的主要特点。随着经济增长与时代进步,生态福利已是社会生态文明发展的客观需求,并将逐渐成为其成熟标志。构建生态福利制度迫在眉睫、意义重大。中国在构建生态福利制度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全体居民为受益对象,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基本生态需求。  相似文献   

9.
从寻租的福利损失、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腐败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影响三方面,就寻租对社会影响的定量研究进行了综述。寻租的社会福利损失的度量因方法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别,寻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腐败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影响,因选取样本和指标的差异也有着不同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0.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福利建设并重的重要阶段,测算社会福利指标,探索社会福利水平的突破点成为学术界的一项新议题。本文以福建省9市为研究对象、以2015年为研究期,基于因子分析方法从经济发展、收入分配、医疗卫生、社会文教、环境损耗、城市建设、人力资源等7个方面对地方福利水平进行测算,探索各因子对社会福利水平的贡献率,并对9市的福利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从因子贡献率看,经济水平、环境损耗程度是影响社会福利提高的2个核心要素,其贡献率达到35.55%。从福建省9市的社会福利综合评价看,厦门、漳州、福州、泉州等城市的社会福利水平位于全省的上游,且厦门市的社会福利水平最高;三明、宁德、龙岩、南平、莆田等城市社会福利水平位于全省的中下游,且莆田市的社会福利水平最低。最后,对福建省9市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提出了建议,以期为提高福建省各地区福利水平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1.
日本福祉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梳理福祉教育概念的基础上,对日本福祉教育的变迁进行分析可知,福祉教育是社会福祉在教育层面上的反映,它随社会的发展与福祉的增进而不断发生变化,受社会历史变革的制约。日本福祉教育按其性质分为一般性福祉教育和专业性福祉教育两大类。一般性福祉教育重点是培养“福祉心”,强调通过福祉教育增强人们对社会福祉的关注,以提高人们对现行福祉制度的理解与认识;而专业性福祉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专门性福祉人才的教育活动,具有明确的职业指向与专业指向。日本的福祉教育具有法律保障健全、学科体系完善和教育内容多样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论社会生产力与生态生产力的辩证统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从阐明狭义生态生产力和广义生态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出发,论述了生态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二者内在的辩证关系。并提出:社会生产力诸要素的第一源泉是生态生产力;人类不断认识生态生产力,并逐步将其转化直至融入社会生产力的过程,就是社会生产力落后变先进的过程;后过程的进步成果又反促前过程的扩大和深化。  相似文献   

13.
教师社会幸福感影响教师总体的职业幸福感。为揭示教师社会幸福感的整体状况及其在领导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社会声誉等维度上的具体表现,在全国范围内,对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等4个地区的33590名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幸福感现状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社会幸福感总体水平较高,但在性别、地区、教龄等方面存在差异。要进一步增强教师社会幸福感,应着力改善教师与领导关系和师生关系;满足教师的物质需求和发展需求,切实提升教师社会声誉;考虑个体差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师社会幸福感提升策略;改进教师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提升教师获得社会幸福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目前正处于从以脱贫为目标的"生存型"模式向以消费为基础的"发展型"模式转变的"拐点",民生福利是能否实现这种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以区域经济学中的城市圈层结构理论为基础,以成都市在城乡经济、教育、收入、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管理、医疗方面的实践经验为研究对象,探索城市在经济与民生福利协调发展中的圈层融合机制,以期能够为其他城市在经济与民生福利协调发展方面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5.
发展农业高科技 推进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高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农业生产率,从而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论其社会意义,农业高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培育了"新型农民",推进着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企业发展 生态优先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的当今,除了认真保护天然生态环境之外,更要努力营造优良的复合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的关系应以生态为本。与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相关的绿色产业是当代最大的商机。企业发展,生态优先,营利就在其中。生态经济学研究的新材料,促使人们重新认识生产力,给生产力作出新的定义。  相似文献   

17.
生态环境生产力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最新成果:其一,它强调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并举,在“协调”中培育生产能力,这是对以征服与改造自然为要义,在“斗争”中彰显生产能力的传统生产力理论的纠偏;其二,它强调资源、环境、生态并重,将生态环境作为潜在要素和内生变量纳入生产力范畴,这是对马克思自然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其三,它强调生态环境与民生相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产力健康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与价值目标,这是对生产力价值目标的当代拓展。  相似文献   

18.
根据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目标及综合评价指标的设置原则与选择方法,从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5个方面设置27项二级指标,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54项三级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测算出与辽宁经济可持续发展关联最大的若干指标,并据此从财政角度提出促进辽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提高财政本身的可持续性,促进人口发展计划制定与人口素质提高,加大对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科技教育支出和提高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