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关于福祉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正由补缺型向普惠型的社会福祉制度转变.社会福祉制度的转变需要高素质的社会福祉人才.但是目前我国福祉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出现福祉人才严重短缺,影响我国福祉事业和福祉产业的发展.高校开设福祉学科,培养掌握各种福祉理论和福祉援助技术的专门人才,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日本福祉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们有很大的借鉴作用.我国各类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选择不同的专业,4年制本科大学可以开设社会福祉专业、福祉经营专业、福祉教育专业,培养研究型、应用型福祉人才;各类职业教育院校可以开设健康福祉专业、介护福祉专业、福祉工学专业等,培养福祉领域的技能型、操作型福祉人才.  相似文献   

2.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挑战,庞大的老年群体对社会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必将推动老年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正由补缺型向普惠型转变.社会福祉制度的转变需要高素质的社会福祉人才.但是,目前我国福祉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福祉人才严重短缺.培养专业福祉人才,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3.
福祉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是用于指导社会选择的福祉标准的存在性及其具体形式的决定问题。阿罗不可能定理最早以社会选择的理论框架探讨了这一问题。现代福祉经济学在继承和批判阿罗不可能定理的基础上为此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解答。本文阐述了阿罗不可能定理的基本含义及其贡献,系统分析了从这一定理出发,为了得到福祉经济学基本问题的答案而经历的复杂的理论探索过程。这一过程可以用人们对三个具体难题的求解来加以归纳和说明;现代福祉经济学正是在回答这三个具体难题的基础上揭开了社会选择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而民生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财政分权符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有利于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一般均衡分析表明财政分权与民生福祉之间呈“倒U型”关系。以2007-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病态指数循环分析法和熵权法构建民生福祉综合指数,采用固定效应面板回归模型和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对“倒U型”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财政分权对民生福祉的影响具有阶段差异性和区域异质性,中央财政对地方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能够强化财政分权对民生福祉的改善作用。在确定财政分权水平时,应合理考虑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有效配置公共资源,实现财政分权效益最大化,从而增进民生福祉。  相似文献   

5.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的教师培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课题: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 对教师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病理长期居高不下严重动摇了社会对教师和教师教育的信任。在此背景 下,提高教师专业性,恢复民众对学校和教师的信任,成为日本教师培养改革的基本目标。为达此目标而进行 的教师培养改革呈现出“注重实践”、“强调合作”和“追求高度化”三个特点。在可预见的未来,日本教师教育 改革的基本方向不会发生大的变动。  相似文献   

6.
生育政策、姊妹结构与教育福祉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探究现行生育政策下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以及多孩家庭姊妹结构与青少年教育福祉之间的独立关系,使用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比较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教育福祉的异同。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独生子女可以享受更多的家庭教育资源,故在每个年龄段,他们的教育福祉都显著超过非独生子女,尤其超过有多个兄弟或(和)姐妹的孩子。可见,生育政策至少通过限制孩子数量、简化姊妹结构改善了青少年的教育福祉,但其影响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态势:对小学、高中教育获得和机会的影响大于初中阶段。  相似文献   

7.
研究发现,子代社会经济地位对老年父母的主观福祉有显著影响,且存在客观实体性资源和主观符号性资源的反哺机制。其中,客观实体性资源反哺机制中的经济、劳动力支持路径对老年人主观福祉分别呈现正、负效应。同时,子代社会经济地位影响老年人口主观福祉的强度呈现显著的群体差异,对于女性、农村户籍和低教育的老年人口的主观福祉的反哺效应大于男性、城市户籍与高教育者。研究结论对我国健康老龄化社会治理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2003年,日本创建了旨在培养专业型研究生的专门职业研究生院;2006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设立教师教育领域中的研究生院——教师教育研究生院;2008年4月,包括兵库教育大学教师教育研究生院在内的首批获得文部科学省批准的教师教育研究生院开始招收学员。通过对兵库教育大学教师教育研究生院课程的目标、特色、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可发现,指向专业性和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的课程目标、与中小学校各类课题紧密结合的课程内容、有着丰富教学或行政领导与管理经验的实务型师资、指向实践指导能力的教学方法、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等,为该校教师教育研究生院的课程质量提供了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从技术与善的关联来看,福祉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福祉旨趣二者的双向融合应是人类福祉的理想形态。人类的深度数据化与数据的日渐智能化使得数字福祉成为人类福祉的一种新样态。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与伦理学的技术面相为数字福祉的出场提供了理论基础。数字福祉不仅仅是以技术的视角打开福祉的实现,更是从对数字福祉的合理认知打开更广的技术视角,将对数字福祉的关注融入到技术发展的全生命周期,积极寻找福祉的误区与盲区,且在上述过程推进关于福祉理论的新思考。因此,数字福祉既是人类福祉在新兴技术场景中的新解读,也是福祉理论对时代的一种回应,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哲学实践。  相似文献   

10.
坚持在发展中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保障社会和谐发展的本质要求。基于2016年和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的两期数据,采用OLS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劳动力回流对农民福祉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劳动力回流对农民福祉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劳动力回流通过促进创业对农民福祉产生积极作用;社会网络则强化了劳动力回流对农民福祉的正向影响。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劳动力回流对福祉水平处于下50%分位数、中西部地区以及转出土地的农民的影响更明显。因此,开放村庄,疏通劳动力“城-乡”流动渠道;优化环境,激励回流劳动力开展包容性创业;搭建平台,健全回流劳动力的社会网络链条,最大限度地发挥回流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及社会资本优势,并与本地资源禀赋有效对接,是保障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选项。  相似文献   

11.
具有浓重哲学内蕴的牛顿力学三大运动定律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启示,可借鉴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加速度定律)和牛顿第三运动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分别从心理健康教育中重要的三个环节,即“立志”、“修身”和“崇尚仁爱”出发,引导学生建立自强不息、厚德栽物的完善人格及心理品质。同时,心理教育中三个环节之间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关系也印证了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之间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性、文化性和个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教育要以人为本,特别是对处于职业生涯发展关键期的大学生们,教育要透彻地了解他们的所思与所需,在满足他们心理幸福体验的基础上,助推他们的发展与进步。因此,以怎样的方式在职业生涯教育中体现人文关怀,融入心理疏导,帮助个体在职业生涯的发展中体验幸福,激发潜能,让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各种举措尽可能地贴近他们的心底,成为幸福教育面临的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13.
摘要: 在中国改革开放社会变迁过程中,民生问题凸现,社区教育发展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社区教育根植于民众,为满足社区广大成员的学习需要提供教育服务,与民生休戚相关。推进社区教育内涵建设,需要立足民生,充分倚重百姓,扩大民众参与率,培育社区教育团体组织,壮大志愿者队伍,不断提升民众的社区意识和归属感,促进社区发展,逐步实现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价值感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观幸福感是反映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的心理参数,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尺度之一。研究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主观幸福感、自我价值感的特点及其关系,对做好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教师是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应有之义。教师职业幸福的实现要以对教师职业幸福的科学认识为基础。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的本土化研究,对揭示我国教师职业幸福规律具有重要意义。21世纪前20年是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研究奠基的20年,在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共同努力下,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研究逐渐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以心理为根和以发展为重的基本取向。这20年间,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研究取得的主要成就有:四大理念(教育质量论、专业发展论、职业境界论、幸福教育论)协同作用,夯实了伦理基础;高师院校领衔,深描了教师职业幸福心理特征;多元主体并重,廓清了教师职业幸福提升路径。未来,为满足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教师职业幸福研究应重点聚焦3个方面:一是深化伦理研究,加快教师职业幸福标准的开发;二是扩大调研规模,推动教师职业幸福心理模型的建构;三是加强顶层设计,凝聚多元主体力量,共同提升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相似文献   

16.
教师社会幸福感影响教师总体的职业幸福感。为揭示教师社会幸福感的整体状况及其在领导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社会声誉等维度上的具体表现,在全国范围内,对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等4个地区的33590名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幸福感现状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社会幸福感总体水平较高,但在性别、地区、教龄等方面存在差异。要进一步增强教师社会幸福感,应着力改善教师与领导关系和师生关系;满足教师的物质需求和发展需求,切实提升教师社会声誉;考虑个体差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师社会幸福感提升策略;改进教师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提升教师获得社会幸福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地位不清、职责不明、心理咨询与治疗相对脱节现象.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心理咨询辅导网,心理治疗与危机干预网,对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完善,促进大学生健康成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特岗计划”实施15年来对我国农村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岗教师职业幸福感是审视“特岗计划”实施成效的重要维度,不仅影响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影响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实现。对全国31个省份特岗教师进行调查后,从健康幸福感、认知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4个维度,深入剖析了特岗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同时,也从性别、年龄、学历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以及区域、乡县、学校文化等因素,对特岗教师职业幸福感进行了差异性分析。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个体层面、工作环境、社会环境、专业发展等因素对特岗教师职业幸福感有显著影响。为此,可以从扩大理解与支持范围、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把握服务地特点、推动差异性补偿政策落实,建立与完善科学、动态的特岗教师管理系统,发挥人才优势、提供多种发展途径与支持渠道等不同方面,采取有针对性与差异性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9.
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339名免费师范生,探讨个人自尊、集体自尊、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贡献。结果表明:免费师范生主观幸福感、个人自尊和社会支持处于较高水平,集体自尊处于中等水平;个人自尊、集体自尊、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显著负相关;个人自尊、集体自尊和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个人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贡献最大,集体自尊次之,社会支持贡献最小。  相似文献   

20.
二战后日本通过了包括《教育基本法》在内的大量法律法规,在很大程度上形成和促进了日本发达的教育体系.在日本教育中存在着很多教育非营利组织(NPO),它们为日本教育的发展和壮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中国教育NPO组织的发展具有启示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