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确的位置信息在维护VANETs的正常运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恶意节点的位置欺骗将严重影响VANETs诸多应用。通过对节点的位置验证以检测节点的位置欺骗是VANETs重要的研究领域。针对VANETs中车辆移动的相对速度较高,网络拓扑结构频繁变化,传统WSN和MANET中的位置验证方案不再适用于VANETs,提出基于车辆的运动轨迹位置验证方案,采用最小二乘法对车辆进行连续定位跟踪,并绘制其行驶路线,与邻居车辆的行驶路线、速度相比较,计算其吻合度,检测位置欺骗。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有较低的漏警率和虚警率,当恶意节点的欺骗距离达到30 m时,漏警率和虚警率接近于0。  相似文献   

2.
原因疑问词“为什么”与其它疑问词不同,它遵守岛效应,不能在复合名词组、主语、附加语等岛外解释。这种差异与原因问句的预设有关。“谁”“什么”“哪里”“什么时候”“怎么样”这五个疑问词都是具有疑问性质的存在量词,其答句用来确定存在量词的值。原因问句的预设中不包含任何存在量词,其预设是陈述句,而且该陈述句的命题值为真。原因问句的提问对象随句子焦点的变化而变化,其答句解释焦点优于选项命题集合中其它成员的原因。原因疑问词“为什么”的辖域位置与句法位置相同,因此在逻辑式不移位,无法在岛外解释。  相似文献   

3.
通过历时考察认为:现代汉语动量结构萌芽于先秦,大规模出现于魏晋,最后定型于明清。位置的变化是时间顺序原则制约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从词义、句法位置、重新分析三个方面对“为”的语法化过程进行考察,可以发现,“为”的语法化是“为动”双宾语句消失的主要原因。动词“为”在词义泛化的基础上,由于句法位置和组合功能的变化而最终失去其原来的动词意义和在句子的核心谓词地位,虚化成表引进服务对象的介词,从而导致其双宾语结构的消失,形成新的“介·宾·动”结构。  相似文献   

5.
通过历时考察认为:现代汉语动量结构萌芽于先秦,大规模出现于魏晋,最后定型于明清.位置的变化是时间顺序原则制约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变化义名谓句属于动态义名谓句,其谓语大都是“顺序义名词 了”的结构形式。变化义名谓句的变化主要是名词的语义值的变化,根据其语义值的变化度将变化义名谓句分为增值变化句、等值变化句、减值变化句和比值变化句四种类型。名词在谓语位置上表现的变化包括自然的变化和社会性的变化两种形式。变化总是在一定序列当中发生的,名词的顺序序列有三种:绝对顺序序列、相对顺序序列和临时顺序序列。变化是以参照点为背景的,每个名词所指的事物既以其他事物为背景,同时又是其他事物的背景。  相似文献   

7.
连动语言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从处所动词到处所介词再到未完成体标记的现象。汉语“在”、“着”的虚化过程也同样符合这条规律。但二者虚化机制不同,前者是连动式V1位置上,由于“在L+VP”的中性指示代词L脱落形成的;后者是在连动式V2位置上,由于“V著L”的“著”前附于主要动词表达其动作结果状态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核心”的流行与边缘的思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核心期刊”的出现源于十分简单的原因 ,当它走出图书馆学的范畴时 ,其建立于图书馆学之上的原则就不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了。因此 ,其原本的意义和作用也就不应该被无限度地放大 ,对它的使用就应持一种理性的态度。期刊出版是一种自觉性和自主性很强的行业 ,应该是自律的 ,而不应靠某种外在的划定来确证自己。因此 ,各学术期刊的着眼点不是争当所谓的“核心期刊” ,而是自觉于本刊重要的原生性位置。  相似文献   

9.
从Chomsky的“格理论”看汉语的“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传统语法研究中,由于汉语是分析性语言,名词没有“格”这似乎已成定论。本文试就美国语言学家Chomsky的普遍语法——“管约论”(简称GB)中的“格理论”(Case theory),对汉语名词的格进行分析,证实汉语名词有自己的格位形式标识——介词和句法位置(词序),有自己的格位类型,也证明了“格理论”同样适用于缺少形态变化的汉语,它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10.
论道德规律     
本文认为,一切社会的道德莫不循由如下规律而发展变化。“变化律”:共同道德是超社会的,它的变化不是决定于社会的变化,而是决定于人们道德意识的变化;特定道德相反。“推行律”:一个社会实行何种共同道德,是偶然的、自由的、可以选择的,它不取决于社会发展,而取决于统治者的意志;特定道德相反。“效用律”:任何类型的共同道德对社会发展是促进还是延缓均与社会发展无关,而完全决定于其自身性质;特定道德则相反。  相似文献   

11.
在生成语法的理论框架下,探讨焦点标记“是”在汉语特指问句中的句法表现。“是”具有2种用法,一种为判断动词,另一种为焦点标记。汉语特指问句可分为Ⅰ类疑问句和Ⅱ类疑问句2种类型。焦点标记“是”位于焦点投射中心语位置。在特指问句中,对焦点标记“是”的位置关系为了满足扩充投射原则,主语“你”移位至焦点标志语位置,而疑问代词作为焦点成分位于原位,在逻辑式中发生移位,嫁接于焦点标志语位置。  相似文献   

12.
面对与好莱坞的关系,各国民族电影习惯于从二元对立的思路将自身置于好莱坞对立面的“他者”位置,中国在国际权力版图中位置的微妙变化为我们思考与好莱坞的关系提供新的契机,即“普适性”的策略.《金陵十三钗》通过普世价值观、好莱坞明星和英雄叙事实现“普适性”策略,谋求中国电影与好莱坞另一种非对立关系的可能性及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凡是”与“所有”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是”与“所有”语义上通常认为没有任何区别,其实二者并不相同。从句法位置上看,“凡是”只能出现在句首,“所有”则能出现在句子的多个位置;从语义上看,“凡是”并没有“所有”的意义,而是句式赋予的;从词性上来看,“凡是”是连词,“所有”则是形容词。“所有”侧重于断定一种现实情况,而“凡是”侧重在断定一种条件联系,更接近于“只要是”的意思,甚至包含有一种轻微的假设意味。  相似文献   

14.
假设连词"即"的直接来源是时间副词,其产生时代不晚于战国末期,至汉代被广泛使用。运行义动词"即"首先在"即+V2"结构中虚化为时间副词,时间副词继续语法化为假设连词,在假设连词"即"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主观化程度的提高、句法位置的变化和与时间概念联系的松动化是其致变因素。  相似文献   

15.
否定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语法中的重要范畴。就汉语处置句而言,根据否定词出现的位置,否定处置句可分为两种类型:否定前置处置句,否定后置处置句。这两种否定处置句的产生与处置介词语法化的句法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否定词前后位置的不同,其否定辖域及否定焦点也随之有所变化。否定词否定辖域及否定焦点和语用因素是两种否定处置句一直广泛存在于汉语方言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动因,同时阿尔泰语否定词紧靠动词的语序对新疆、甘肃等地汉语方言处置句否定词的位置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眼看着”是表短时义的时间副词,具有短时义、主观判断性、不如意性等语义特征。在时体特征上,“眼看着”既能用于现在完成体,也能用于将来完成体;只能跟“了”共现,不能跟“着”“过”共现;主要跟表示时间频率的副词共现。“眼看着”在清代词汇化为副词,句法位置的变化、“看”的语义虚化与隐喻是其词汇化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17.
“非国有经济”包括集体经济和其他经济,由于其他经济中绝大多数为非公有制形式,所以也可称其他经济为“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与传统的国有、集体所有制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产权关系,它虽然包括各种不同的类型,但却有着基本一致的行为方式,即它们是更接近于自负盈亏,自主经营,预算硬约束的真正的市场主体。成都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经历了从“根本对立”,“必要补充”,到“共同发展”三个阶段。本文拟就通过对非公有制经济从“补充”的配角位置,到成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次主角位置变化的探讨,来充分说…  相似文献   

18.
红外吸收峰的位置波动可能由单一谱带的实际频移或是邻近重叠谱带相对强度的变化而产生。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CA)有力地证明了光谱位置波动的根源往往归因于后一种机理。PCA能灵敏有效地区分单一谱带的实际频移与由重叠谱带相对强度变化所产生的最大峰移。对于由分子相互作用强度变化所诱导,并在振动光谱领域较为常见的所谓带移的概念,往往由于其隐含了谱带的固有频移而有些概念误导。在许多红外光谱中,峰极大值表面的位移,一般产生于两条重叠谱带相对贡献的变化,而不是分子相互作用强度变化所诱导的单一谱带的缓慢频移。这个观点可以帮助我们解释振动光谱所探测到的分子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词性词义发展变化情况的角度,我们可以将古汉语虚词分为不变的、可变的和多变的三类。 古汉语有少数虚词,其词性词义的发展变化比较复杂,如“之”、“其”、“而”、“以”;或词性虽然单纯,但词义的发展变化很多,如“于”:可以叫古汉语多变虚词。对于这类虚词,如果能说明其词性、词义及其发展变化的基本原则和不同条件,就不仅有语法理论意义,而且有较多的实用价值,因为还可以推广运用于一般的可变虚词。  相似文献   

20.
王颖 《东方论坛》2011,(4):102-106,116
在中国现代女性小说中,“母性”是永恒的命题,并历经了从群体的恋母到对其进行解构的过程,由此能够看到在个体经历的偶然性之外所存在的必然,文化的交锋,历史环境的变化,以及个体在各种夹缝中寻求精神归属的不懈努力。对“母性”的认识是女性自我认知的重要部分,撕破文化以及个体精神需求所给“母性”蒙上的面纱,恢复其复杂、多面、立体的本来面目,才能更为准确地呈现女性在文化、在社会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