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列宁提出要创立新法制、严格守法执法、完善法律监督,开创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先河,对社会主义国家法制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列宁关于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制监督的论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和“三个代表”思想是列宁法制思想理论在当今中国的创造性实践。  相似文献   

2.
论列宁的法制教育和法律监督思想李爱华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列宁便积极领导和抓紧进行社会主义法制的创建工作。仅从1917年10月到1918年7月短短9个月的时间,就制定和付诸实施了600多项法律文件,其中包括宪法、法律、法令、决议等等。列宁指出:社...  相似文献   

3.
在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成为执政党以后,实行何种治国方略来治理国家?这一问题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必然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等大政方针固然可行,但长期发展怎么办?在领导苏维埃的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列宁非常重视法律在国家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必须通过法律来管理社会主义国家事务的重要思想。列宁时期的法制建设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有积极的成果,也有某些历史局限性,这些成果对于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法律监督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列宁曾经指出:“一般是用什么来保证法律的实行呢?第一,对法律的实行加以监督。第二,对不执行法律的加以惩办。”(《列宁全集》第二卷,第253页)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也说,今后应继续“加强立法工作和法律监督”。“徒法不足以自行。”我们要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尊严,保障一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公职人员和全体公民严格遵守和执行法律,离不开一个完善的法律监督系统。没有法律监督的法制是不健全的法制。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对此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因此,这方面的工作显得非常薄弱,现在亟待认真从实践上加以总结,并从法学理论上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列宁法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在批判资产阶级法律制度、摧毁资产阶级法律体制的过程中最终确立和构建起来的,适应了无产阶级法律制度的需要,促进了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从历史演进的角度分析列宁法律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对俄国法律制度的演变进行阐述,并据此来探析列宁法律思想的时代特质。  相似文献   

6.
试述列宁的法制统一思想及其对今天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的法制统一思想在他的著作<论"双重"领导和法制>一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这一法学思想对于我们消除司法的地方保护主义、加强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完善司法审查等法制建设工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思索列宁在<论"双重"领导和法制>一文中的观点,尝试着从如何消除地方影响、完善司法审查、促进法制统一的角度进行了一些阐述.  相似文献   

7.
斯大林在有关著作中正确地阐释了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必要性和性质的思想、关于苏维埃是俄国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的思想以及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体系中党和工会关系的思想,但忽视了列宁关于加强法制的思想和改革国家机关的思想.在列宁工农联盟的理论上,他忽视了列宁关于必须实行小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和不能违背大多数人意志的思想,忽视了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关于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的重要思想.在列宁民族理论上,他正确地阐释了列宁关于民族问题上"两个历史趋向"的思想,但忽视了列宁关于在无产阶级国家大民族对小民族进行让步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新经济政策初期在提出利用市场、货币商品时,列宁强调新的经济关系必须以法制形式固定下采。新经济政策是一次制度创新行为,加强击制建设则属于法制供给行为,从此目的出发,列宁提出了极其丰富的加强法制建设思想。苏堆埃政权加强法制建设一方面是防止偏离新经济政策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是为控制地方主义滥用新经济政策、贪污行贿等失序、失范、失控现象提供有效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我国在香港和澳门回归之后出现了多元制法律现象。多元法制现象会对我国的法制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 ,多元法制产生了多元法域 ,多元法域又造成了区际法律冲突 ,这样就衍生出许多的法律问题。研究中国的区际法律冲突问题 ,将有利于我国的多元法制结构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主张通过税收保证国家足够的财政收入,正确地进行财政开支,发挥国家财政职能的作用,增强国家管理经济的能力;他要求根据新的经济形势,不断地完善和严格地执行经济法律和法令,利用法制的力量规范人们的经济活动与行为,达到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有效管理;他提出精简机构,理顺党政关系以及其他工作关系,使机关工作人员面向经济建设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各级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以有利于国家管理经济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和增强。上述列宁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 ,使商法一度遭受冷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的确立 ,商法的地位和作用正日趋显现。时至今日 ,我国加入WTO在即 ,商法的国际统一化已是国际社会的普遍要求 ,复兴我国商法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且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在我国法学界 ,“民商合一”的论调久已有之 ,似乎已早成定说 ,这一理论误区极大地阻碍了商法地位的确立和作用的发挥。徐学鹿教授所著《商法总论》一书 ,堪称商法基础理论研究领域的创新之作 ,对传统的商法理论误区给予了深刻的剖析。它雄辩地论证了商法演进的四个阶段 ,以及商法的概念、地位和独特内涵 ;鲜明地指出 ,在我国商法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商法是民法的特别法的传统观点应予放弃 ,应选择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第三条道路”。这一切 ,无不对如何构筑我国经济领域的法的新框架与我国商法的复兴 ,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五行"原初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万物构成的基本元素的概括,并从它们之间的关系中演绎出万物化生的序列性法则。后来"五行"在思孟学派那里演变为概括社会领域内道德伦理秩序的"五德"。接着邹衍将它变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和政治治理法则。最后,董仲舒使它成为宇宙秩序与政治秩序、道德秩序的统一体。促使这种演变不断发生的是中国古人的人则天地、必须以自然为师的价值信仰和终极关怀落脚于人间秩序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刑法的有限性是刑法谦抑性的价值蕴含之一。从法律自身的非自洽性,法律与道德的非同一性.以度刑法自身机能的局限性三个方面分析论述了刑法的有限性。指出刑法的有限性当为刑法谦抑性之基。针对刑法万能的工具主义思想,强调刑法作为一种社会调控机制本身就有着不足和有限的一面。正确认识和评价刑法的有限性有助于秉承和维护刑法的谦抑精神,合理地制定刑事政策,理性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论宪法的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自于社会也服务于社会,宪法也不例外。宪法作为国家和社会的高级法,决不应仅仅停留于政治国家层面,而必须深入社会生活,以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为终极关怀。由是观之,宪法是契约之法、和谐之法、稳定之法、维权之法、经世之法。  相似文献   

15.
法律信仰的建构,民众的守法精神固然是根本,但只有对法的价值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产生了双重认同,对“法律人”有了内心的信任,守法才可能真正内化为主体心中稳定的精神内蕴。因此,法律信仰的精神内蕴是以法学家的批判精神和法律职业者的法治精神为其前提基础和内在动因,以守法精神为其完美展现的统一,而在中国法律信仰的建构道路上,并非是民众,而是法学家和法律职业者应当担负起特殊而艰巨的使命。  相似文献   

16.
民法性质民法实践之间对应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民法性质与民法实践之间有着多方面的相互反映关系,民法的性质在民法的实践中势必得到全面的展示,而民法的实践带有深刻的民法性质的烙印。民法的生活性与民法的开放实践、民法的自治性与民法的灵活实践、民法的自然性与民法的自主实践、民法的原始性与民法的情感实践、民法的整体性与民法的综合实践之间都有着多方面、多层次的相互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刑法谦抑性主要经由日本刑法学理论导入中国,产生于刑法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争斗过程中,旨在维护个人自由同时防止刑法异化成为恣意侵害人权的工具,其理论渊源根植于欧陆启蒙主义的刑法思想理念.刑法谦抑性理念作为刑法的价值观,蕴含着刑法的宽容性、有限性和经济性3个层面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8.
论法及法律的应然与实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对法的认识 ,历来都是基于法的应然状态和法的实然状态。在分析法的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的基础上 ,应进一步探究作为法的实然状态的法律的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 ,才能更全面地认识法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清末修律之动因与意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末年,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发动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和法律变革。此次变革最直接、最深刻的动力不是经济基础的变化,而是来自政治、外交、文化的冲击。此次修律,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不仅在法律制度上,而且在法理念上对传统法都有所突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法的有效性是法理学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法是什么和什么是法是法理学的核心问题,这一问题是我们理解法的有效性的出发点。法为什么有效对理解法的有效性有重要影响,本文从新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尝试探索,进而对法的有效性和法的效力的关系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