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根据谚语行为理论,从礼貌、面子、认知关联、社会因素及语用效果等方面探讨祈使性言语行为隐喻形式的根源.文章还对隐喻与间接言语行为的关系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与外语教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大学英语》精读和听力课中的间接言语行为现象 ,论证了运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指导教学、培养学生的交际和语用能力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语言的祈使系统,是由祈使行为、祈使结构和相关范畴及原则构成的体系。文章是对该体系的初步构建。“祈使行为”是用语言行使祈使功能的言语行为,也是观察“祈使”这种语言功能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祈使的构成元素即祈使结构,包括两部分:祈使指令结构和祈使策略结构;“祈使(功能)句”是纯粹从功能的角度定义的,是行使祈使行为、表达祈使功能的句子和句联。祈使(功能)句的语言的构成,是祈使行为在句子上的言语投射。  相似文献   

4.
英语动词有无语气的语法范畴,有无祈使语气、虚拟语气的语法范畴,是国内外英语界争论的热点之一。本文以客观语料为基础,运用语言学,哲学及逻辑学若干原理,论证英语动词不存在祈使语气语法范畴,亦无所谓祈使语气形式体系可言。  相似文献   

5.
意义既是语言哲学的研究重点也是文学批评的研究目的。语言哲学中的言语行为意义观认为言语行为是语言使用的最小单位 ,话语的意义是言语交际中实现了的言语发出者的言语意图。各文学批评流派虽然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学作品的意义进行了研究 ,但却都具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是静态研究。运用语言哲学言语行为意义理论研究文学的意义不仅可以避免文学批评意义研究的不足而且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6.
言语行为理论是交际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它不以语法为主要研究对象,而是从语言的社会功能出发,研究语言运用。从功能到形式,从意念到表达,发展学生综合的言语交际能力。然而言语行为理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该理论的应用价值,从而使交际教学法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7.
人际语法隐喻的语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际语法隐喻是语法隐喻的主要类型,包括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从语用的角度看,人际语法隐喻中的语气隐喻相当于言语行为理论中的间接言语行为。在一定的语境中,人们使用人际语法隐喻可以维护礼貌原则,有效地表达对别人的礼貌。根据关联理论,人们理解人际语法隐喻的过程是一个寻找话语和语境最佳关联的推理过程。以顺应论来考察,人际语法隐喻是交际过程中说话人顺应交际语境作出的话语选择,是在与交际语境的动态顺应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8.
在奥斯丁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塞尔于1975年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即一个言外之力的实施间接地通过另一个间接言语行为的实施来实现.后来语言学家们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面子问题等各个不同的角度对这一理论进行了阐释.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维索伦尔提出的顺应理论,从以下几方面对间接言语行为进行阐释间接言语行为的选择是对语言现实的顺应;间接言语行为的选择是对社会规约的顺应;间接言语行为的选择是对心理动机的顺应.  相似文献   

9.
间接言语行为及其哲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斯汀创立的言语行为理论将日常行为学派的理论推向高峰,而塞尔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则进一步完善了言语行为理论.他从语言的使用和交际角度对语言意义进行研究,为解释言外之意的本质提供了独到的认识方法.文章从言语行为的哲学渊源入手,探讨了间接言语行为的解释、分类及其语言哲学思想,并指出其发展过程中的理论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根据功能语法,通过言语交流,人们不仅传递信患、同他人建立和保持一定的社会关系,而且可以实现一定的社会行为,这就是言语交流所体现的人际意义。广告语篇的目的性和交际性都很强。本文主要从情态动词、非陈述语气、人称代词的角度探讨了英语广告语篇中的人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不礼貌言语行为在言语交际中并不少见。语料调查发现,言语互动中不礼貌言语行为的产生是由于交际者为实现特定交际目的,选择和谐人际关系挑战取向,导致交际对方或有关第三方的面子和社交权受到威胁和伤害。  相似文献   

12.
借助Panther&Thornburg的言语行为转喻理论,揭示修辞问句所实施的两种言语行为提问和陈述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修辞问句言语行为实施的场景模型,发现了提问和陈述两种行为问具有转喻关系,即提问可以通过突显修辞问句场景模型内的任一部分来转喻陈述。同时,这种转喻关系解释了为什么修辞问句的听话人能快速地解读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13.
取效行为是言语行为分类中的一个类别,是需要说者和听者互动的一种言语行为。在高语境文化中,话语中大部分的信息隐含在沟通接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在高语境文化中实现取效行为,注重言语行为的方式和修辞,运用言语行为中的语义照应,缩短言语行为中的文化背景距离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形式与意义不一致是一种语用策略。对它的理解一般分为两步,第一是辨认,然后是推断。在辨认过程中有几种表现形式:肯定句表示否定意义,反之亦然;疑问句具有祈使句的作用;陈述句表达疑问或请求等。推断其语用意义要依靠关联原则和语境。这种语用策略使用得当,会使语言变得含蓄礼貌并且丰富多彩,如果使用不当,势必会产生负面效果,导致交际失败。  相似文献   

15.
塞尔的言语行动论对意义的说明引起一些误解,塞尔对这些误解的澄清基本是成立的,但是论据上存有谬误之处。塞尔在前期对意义的解释存在漏洞,但后期以一种新的方式对意义的解释不但是成功的,而且解决了言语行动中的那些漏洞。  相似文献   

16.
间接言语行为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间接言语行为是说话者不按字面进行意谓的一种常见言语行为。说话者通过执行字面的次要语旨行为间接执行另一个有不同语旨用意或有不同命题内容的首要语旨行为。说话者要成功执行间接言语行为,不仅要有间接表达的合理动机,而且要能把次要语旨行为和首要语旨行为以恰当的方式联系起来。听者要成功理解间接言语行为,就要善于利用具体情境事实、语旨行为间的系统联系,并具有相关的经验和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17.
从语言实践出发,在厘清意义概念与知识概念、理解概念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达米特提出了建构意义理论的显示性原则。这一原则贯穿于达米特意义理论的各个方面,是达米特意义理论的灵魂。达米特意义理论的显示性原则旨在从言语者的语言能力、言语行为以及言语意向等层面显示归属给言语者的隐含知识,具有鲜明的语用学特征。  相似文献   

18.
英语与其他语种一样存在着形式与意义不一致的语用问题 ,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 :陈述句起疑问句、祈使句作用 ;疑问句起着陈述句、祈使句作用 ;肯定形式表示否定意义 ;否定形式表示肯定意义。由于说话者的目的不同 ,选择的表达方式就不同 ,其语用意义也随之变化。  相似文献   

19.
真值语义学在众多语义学理论中长期处于权威地位,但也存在着某些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Austin言语行为理论和Leech的意义七分法对传统真值语义学的发展,进而与Martin的评价系统进行对比,指出评价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完善了Leech的理论,是对传统形式语义学的又一有力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