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西部资金要素投入差异与西部金融支持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金投入差距是影响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优化区域资金配置,加大对西部地区的金融支持力度(包括资金投入和金融政策等)是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西部地区社会发展因素的制约。因此,加快西部地区社会发展,已成为实现西部经济的持续增长,缩小同东部地区差距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党中央在世纪之交提出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加快西部发展,缩小日益扩大的东西部差距有着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当前,西部大开发中出现的矛盾集中地表现为资金问题。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资本运营的市场载体和资本形成的基本中介,应当在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重要作用。因而,推动西部资本市场发展,提高西部地区资本形成能力,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进而促进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等是造成中国东西部经济差异巨大的一个重要原因,西部在经济发展上的不 平等导致了西部的发展能力远远落后于东部。基于现在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十分巨大的现实,应采取一种非均衡 状态下东西部协调发展的战略,实现中心和外围的对接,逐步缩小东西部差距,在协调发展中缩小东西部差距。  相似文献   

5.
在区位差距上 ,苏北与苏南、苏中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但苏北的差距在缩小。苏北地区内部五大市之间的差距也十分明显 ,主要是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财产积累效应影响。缩小苏北地区区位收入差距必须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合理配置人才资本 ,形成良性的“扩散效应” ;必须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加大政策扶持、资金投入、人才开发 ,正确引导人口流动 ,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地区发展差距与民族地区定位张华志一、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总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同时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爷有了明显的变化。从1980年到1990年,地区经济发展的绝对差距不断扩大,但相对差距略有缩小。1990年以来地区之间不...  相似文献   

7.
我国西部地区未来经济发展情况如何,能不能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能不能赶上全国发展水平?这不仅是西部地区广大干部和各族人民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关系国家全局的大事,国际社会对此也十分关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中...  相似文献   

8.
论"天歌现象"及其典型意义王代敬面对沿海与内地、东部与西部经济差距的扩大,如何发展西部经济?既不能等着东部经济发展了,才来发展西部经济;也不能指望东部经济发展,"施舍"或"救济"西部经济的发展。西部经济的发展只能依靠西部人民的艰苦奋斗。如何缩小东西部...  相似文献   

9.
产业转移被认为是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有效手段之一。文中基于发展战略的视角选取劳动力要素禀赋和资本技术要素禀赋两个指标进行标测算后,认为西部地区各省应重点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则应谨慎承接,以期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以及缩小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区域经济差距分析和政策建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二十几年来的改革开放促使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同时也扩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1991-2003年东部直辖市、东部沿海、中部和西部四大区域和全国31个省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显示,绝对差距逐年扩大,相对差距波动起伏,四大区域间的经济发展非均衡大于全国31个省际间的经济发展非均衡.究其原因,有历史的积累因素,也有现代的博弈缘由.据此,应采取措施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同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尽快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是实现西部民族地区长治久安的根本途径和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积极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是事关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重大问题。应该采取措施,加快西部发展,并实现社会经济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3.
自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东部地区居民生活水平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适当的收入差距可起到激励作用,但差距过大将不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正确找出差距来源则显得尤为重要。基于Theil指数分解公式对居民收入差距进行城乡分解,结果表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主要来源于城乡之间,而农村内部与城镇内部贡献相对较低;东、中、西三大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分解结果表明,居民收入区域间差距主要来源于三大地区之间与东部地区内部,而中、西部地区内部的贡献相对较小,这为今后国家制定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政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1998—2012年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和DEA模型测算中国绿色农业产出和绿色农业技术效率,并分析其省际差异。研究表明,中国农业已经初具绿色转型的趋势,除东北地区外,其他地区绿色农业技术效率均上升;中国绿色农业技术效率有所提升,但整体水平仍然低下。东部、西部、东北、中部地区效率依次递减;全国省域间效率绝对差距没有缩小趋势,但相对差距明显缩小。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各地区内省域间绝对差距均没有缩小趋势,但东部、中部地区各地区内省域间相对差距存在缩小趋势,而西部、东北地区没有缩小趋势。全国2/3的省份绿色农业技术效率低下但处于增长态势;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宁夏、新疆陷入效率低下且呈下降态势的双重困境。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3—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运用工具变量估计、替换被解释变量、剔除异常值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中介效应分析表明,地区创新能力是数字经济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的重要机制。空间溢出效应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地区间经济增长差距的缩小具有负向的溢出效应。空间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缩小效应相比中部、西部地区更显著;南、北方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北方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缩小的积极作用比南方更显著。最后,为我国发展数字经济、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实现地区间协调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西部资本市场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市场是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资本市场发展缓慢,与东部地区差距不断扩大,仅依靠国家政策很难有效提高西部资本形成能力进而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在对发展我国西部资本市场诸观点进行评析的基础上,运用实证分析方法论证了建立西部资本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思路和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状况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余年里,中国的人均收入增加了近十倍,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数据显示,中国的东、中、西部三大地带间的差距非常突出,且三大地带内部各自的发展呈相对收敛态势,这更加剧了东部与中、西部间的区域差异。即使是东部沿海地区,其区域内局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和收入差距也是非常明显的,且有反复及上升的趋势。解决发展中的地区差距和收入差距,历来有福利改善和经济发展两种途径,就中国而言,中央政府应承担更多的社会福利保障义务,地方政府应更多地推进地方经济发展。浙江、江苏一带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要改变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状况,发展民营经济是有效举措,同时应完善区域市场体系、推进城市化进程和加快城乡一体化,逐步缩小和控制区域差距及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已明显拉大,在今后一个时期还有继续拉大的趋势。对此,既不能熟视无睹,也不应当有任何抱怨情绪。要缩小东西部差距,既需要中央和东部地区的帮助与支持,更要靠西部人自身奋发图强,抓住机遇,审时度势。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各级领导干部更应如此。解决西部问题首先要做的,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下决心、动真格,切实加强和搞好该地区各级领导班子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西部地区经济跨越式超常规发展思路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依据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外因的理性评估,作者认为"跨越式超常规发展"思路不适宜于西部开发。短期内,西部开发的主要目标应当是着眼于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植,追求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绝对提高,而不是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绝对缩小。因此,走循序渐进的常规式发展道路是西部开发所面临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20.
面对中国经济非均衡发展现状,缩小区域差距成为西部民族经济转型的关键动因。立足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现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转型的占优选择。分析西部民族经济发展条件,市场主导下的内生式发展是其转变发展方式的正确方向,现代循环经济模式则是实践这一转变的占优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