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4 毫秒
1.
农村法治建设在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法治建设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本文从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定位出发,针对新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应全面贯彻法治原则,在培育农民现代法律意识的基础上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健全农村法律制度。文章重点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对策措施,以期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的进程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村民自治是农村法治的核心,蕴藏着四个方面的农村法治内容:维护民主宪政、维系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公平、保护人身自由。村民自治是农村法治生成和运作的基础,村民自治的过程实质上是农村法治的过程,农村法治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村民自治法治功能的发挥。但因受传统文化束缚、民主基因匮乏、经济发展滞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村民自治激情多于理性,实践运作与理想形态还有较大差距。要促进农村法治的实现,就要培养农民的民主主体意识;健全村民自治的民主机制;夯实村民自治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3.
法治视域下村民自治权保障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村民自治。当前,我国村民自治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村民自治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究其实质都是其对村民自治权侵害的问题。必须完善这项制度的法治建设,其中包括充分发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作用,为村民自治主体维护自治权提供有效的法律救济,进而保障村民自治权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4.
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基层民主政治的组成部分。我国村民自治中的民主选举日趋完善,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贿选、暴力选举等。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采取完善选举程序、加强法治建设等措施,切实保障村民的民主权利。  相似文献   

5.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村民自治组织与基层党组织的关系成为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关系。然而,在我国农村民主政治的实际发展进程中,村民自治组织和基层党组织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不协调现象,构建村民自治组织和基层党组织协调关系模式成为了村民自治组织与基层党组织发展关系的重点。在新的关系模式下,在宪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相关法律的规范下,村民自治组织与基层党组织当各司其职,互相协调,共同构建文明、民主、繁荣、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6.
村民自治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创新探索,其直接民主的形式更是深刻影响着我国的民主与法治进程,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受村民程序认知、传统程序法律文化、程序违法责任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程序失范现象。在持续推进政治民主的进程中,解决好村民自治问题,实现村民自治法律程序化、规范化,必须从增强村民程序理念与程序意识、加强基层政府对村民自治程序的指导、完善程序违法责任追究机制入手,从源头、过程和结果全面防范和杜绝程序失范,以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7.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村民自治组织与基层党组织的关系成为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关系。然而,在我国农村民主政治的实际发展进程中,村民自治组织和基层党组织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不协调现象,构建村民自治组织和基层党组织协调关系模式成为了村民自治组织与基层党组织发展关系的重点。在新的关系模式下,在宪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相关法律的规范下,村民自治组织与基层党组织当各司其职,互相协调,共同构建文明、民主、繁荣、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8.
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以村民自治为内容的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业已取得比较可喜的成就,但同时也遇到村级民主选举制度不够完善、村级民主决策程序不够科学、村级民主管理内容不够规范、村级民主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等一系列困境。以湖南省冷水江市周边农村作为我国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缩影,对其民主现状进行了重点考察和广泛调研,并重点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有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目前农村基层民主的制度、运行和观念三个层面分析了基层村民自治困境的成因,并从发展生产、理顺关系、创新机制、健全法治等方面探求中国新农村村民自治走出困境、规范运行和长足发展的出路。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人民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法律意识逐步增强,农村法制化建设中法律制度不够健全、执法不严、司法监督力度有限等现象也逐渐凸显出来。农村法治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针对我国农村法制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应全面贯彻法治原则,完善和发展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健全农村法律制度并整顿司法秩序,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稳定发展是整个中国稳定发展的基础,而农村的村民自治建设则是搞好三农问题的有利途径.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是,我国规范村民委员会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存在种种不足.本文针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存在的不足,探求村民自治的发展方向,并结合实际提出修改法律,完善实施的解决方案.使村民自治在宪法框架下能更好地发挥基层民主作用,进而真正实现农民的权利.  相似文献   

11.
"德刑并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当前我国的治国方略,应当坚持社会主义法治和社会主义德治的紧密结合.道德建设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影响社会成员,在治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的德治是完全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既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又继承和发扬了我党的政治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优良传统.实施"以德治国"不会影响"依法治国",也不会导向"人治".  相似文献   

12.
建设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之一。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党的执政方式创新的最新成果,回答了我们党怎样执政、靠什么执政的问题,其辩证关系统一于刷新执政理念、实现执政本质、提高执政能力和政治体制改革中。  相似文献   

13.
自 1 997年我国正式推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 ,大力实施依法行政以来 ,历经三四年来各级政府的努力 ,初显成效。然而 ,新世纪 ,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我国的依法行政成为法治化的重点和焦点 ,它面临的诸多外部制约因素 ,成为政府自身和国内民众及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中国政治发展问题之一。首先是改革和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我国依法行政必须善于应对国际冲突和国际互动 (合作 )这样一种无可回避的国际关系局面 ;国际和平与国内稳定是制约一个国家依法行政的重要前提性因素。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提出的,对于一系列执政新理念的概括和总结.本文结合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方略,在对两种治国方略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进行阐述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和分析了"德法并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方略。法治与民主不可分割,但它并不等于具有工具主义特质的法制。但囿于我国的国情实现法治社会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民主革命反封建的缺失;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失误;商品经济的薄弱以及文化教育的落后等等。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不可盲目乐观。  相似文献   

16.
关于依法治国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治和民主总是联为一体的,就如专制与人治不可分割一样。我们实行依法治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民主,更好地实现“民治”。依法治国,即是变人治为法治,必须重在管权、重在治官。实行依法治国,关键在于执政党建设。党的领导是不能动摇的,但党要善于领导,党的执政方式要适时转变。党的执政方式的转变过程,即是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走向公平正义--浅谈法律监督的意义与局限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平正义,是人类的共同理想和追求,是社会中每个人都能受到尊重、认同和恰当对待的表现,也是衡量社会制度优劣的试金石。人类社会的秩序与和谐要靠法治,而法治的最高境界就是公平正义。在实现法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过程中,法律监督具有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从法哲学的视角看,这一理念体现政治民主化的必然要求,其逻辑起点是民主政治的完善。其落实的关键在于行政依法与保障机制的建立,而权力的实施得到监督是依法执政的切实保障。显然,这一过程正是政治民主化的逐步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内涵,指出了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重要性,特别是提出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应当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执政为民"的价值原则以及合法性原则,民主原则,法律至上原则,公正、公平原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依法执政的主要途径:转变执政理念,增强依法执政意识,提高依法执政水平,加强对党的执政行为的有效监督.  相似文献   

20.
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在法治不健全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这一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法治视野的缺失。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以现代法治为基础,道德规范不断进入法治领域并成为法律规范,这是人类社会进入法治文明时代,法律与道德互动的一种趋势。但是,推动法治实现实然和应然两种状态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避免道德降低为法律,也是道德建设重要的价值取向甚至是成功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