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4 毫秒
1.
论《玫瑰门》对人性悲剧的揭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凝通过一扇炫目的"玫瑰门",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女人人生的两难和性的两难.本文意在通过对<玫瑰门>中关于人性的开掘,关注其男权社会中女人"类"的悲剧的主题和司绮纹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2.
<玫瑰门>是铁凝创作的一部真正具有女性觉醒意识的长篇力作.铁凝在带有自传性的叙事手法中,以她别具匠心的叙事艺术,在对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事角色的巧妙安排中,打开了女性沉重的命运之门.  相似文献   

3.
铁凝的小说<玫瑰门><麦秸垛>无疑已成为女性"身体写作"的前驱.从女性的身体意识和显现的深度的认同危机中,我们发现女性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在"都处于一种历史性的放逐状态之中,亦即寂寞.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余华的<兄弟>(上)和东西的<后悔录>是以身体经验为中心书写"文革"记忆,所承续的依然是"五四"以来启蒙叙事的文学传统.首先,文章通过<兄弟>(上)中偷窥、<后悔录>中围睹的情节,分析了"文革"时期普通中国人荒诞的身体经历.根据现在的身体经验,用带有夸张、反讽意味的调侃笔调描写身体可笑可悲的处境,以揭露"文革"的历史理性和道德戒律压抑摧残人性的"罪恶",是两位作家共同的旨趣.其次,文章通过"文革"特殊的呈现方式,分析两位作家经由荒诞的身体经历进入"文革"政治的特殊途径.支撑"文革"政治的是其历史理性即阶级理性.余华和东西并不属于没有历史的失忆一代.在切己的身体经验中回忆"文革"政治如何渗入、控制身体,这是在生存论的意义上反思"文革".在阶级理性和道德戒律的支配下,运用政治化的身体修辞,性基本上被社会化或阶级化了,性关系基本上被革命友谊或阶级情义所取代.这无疑有其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根源.最后,文章通过对"五四"以来启蒙叙事传统的清理,对两部作品中启蒙因素的概括,分析了两位作家与这一传统的精神联系.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以"人的解放"为核心的启蒙思潮,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创作.然而,他们的先锋或叛逆姿态遮蔽了这种精神联系.他们重视艺术而不反启蒙,并未抛弃自西方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对人的认识,后现代的消解意义的文学游戏与他们无关.  相似文献   

5.
直面女性的惨淡人生,关注女性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揭露男权社会文化对女性个体生命的异化,探询和发掘女性深层心理结构的不平衡,是铁凝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创作的焦点.<麦秸垛>中,铁凝用母女两代人的命运轮回,阐释了在传统的男权中心文化规范下,女性被当作第二性处于被关照和玩赏的地位;<棉花垛>中,铁凝通过对女性非正常死亡的暴露与书写,揭穿了世俗权力意义上的一种超政治的女性生存悲剧.多角度地展示在男权中心社会中女性所承受的压抑,包括生存压抑、生理压抑、性爱压抑、情感压抑等,这是铁凝对于千百年来女性生活在男性欲望镜城中无以逃遁、受压迫、被扭曲命运的发现与诉说,是对男权中心话语的解构与颠覆,是对千百年来女性被蒙昧状态的去蔽与敞亮.铁凝是在用焦灼忧虑的心呼唤着人们对妇女解放现状的清醒认识.  相似文献   

6.
80年代后期,以《玫瑰门》的发表为标志,铁凝即被公认为当代最具有女性意识的作家之一,该作以独特的女性视角、细致的笔触,通过司猗纹的一生展开对于女性的欲望、女性的人性和生存状态的深度刻写,揭露了隐藏在女性人性中的丑陋与血污,向人们展示了女性生活的另一面。文章以文本细读的方式,通过文本中庄家三代女性在复杂的社会变迁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女性人性样态进行探析,以期揭示女性人性的复杂本质。  相似文献   

7.
近年思想界以现代性的视野对"文革"与"五四"进行反思时伴随着误读的现象."五四"、"文革"与现代性"信仰"之间各自形成了某种"异化"而又迥异之关联,前者是对信仰的误读,后者则是对信仰的亵渎.亵渎信仰,"文革"不可能在现实世界中催生出现代性因素;误读信仰,"五四"科学主义、进化论式的现代性诉求亦值得反思.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新启蒙"思潮已孕育着现代性反思的萌芽,即以人性为基本评判准则的人文诉求."立人"的命题在今天理应赋予符合时代内在需求的新的内涵,即夯实现代性的人性论基础,切实获得现代性的信仰维度,从而通往人的自由和超越.  相似文献   

8.
小说《玫瑰门》开启了铁凝身体写作的“玫瑰门”。这个身体写作的“玫瑰门”一经打开,就在中国新时期女性写作中显示出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实现了对1980年代致力于女性纯精神世界探索的“二张”的成功超越,而且成为1990年代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以“躯体写作”为主要特征的个人化女性写作的前驱。同时,其与陈染、林白在身体书写上的差异又显示出铁凝对女性更具前瞻性的眼光,预示了未来女性写作更具生活化的新变。铁凝的身体写作将中国新时期女性写作连缀为一个有机整体,同时也将对女性文化的思索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9.
"怨羡情结"属于精神分析学范畴,是情结理论泛化的结果,也可看作是对"恋父情结","恋母情结"的仿词造用,它是一个极具生命力和挖掘潜力的文学话题.本文试图运用怨羡情结的理论,对铁凝小说<大浴女>中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深层次的人性内涵加以清晰、明澈地洞察与审视.  相似文献   

10.
《玫瑰门》是铁凝后期小说风格的代表性作品,在铁凝的作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小说刻画了眉眉这个儿童形象,通过这个儿童形象的设置,铁凝将她要揭示的复杂又充满争斗的成人世界从一个孩子的眼睛中推了出来。儿童视角的成功运用是铁凝小说一个成功的设置,在儿童的观察角度中,读者能够体验到曾经熟悉但是如今又有些不同的异化了的成人世界,进而反观生活与社会,反观人性,反观自身灵魂。这是铁凝儿童视角设置的意义,也为她的创作扩展了新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评述马克思·韦伯关于宗教伦理与经济发展关系理论的基础上,指出"韦氏问题"带有普遍意义的"科学革命"地位以及先前研究在解释中国古代社会转型中所存在的缺陷,继而运用传统史料着重分析我国明清之际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的内在联系,并以山西商人为个案加以论证.另外,还就此论题所体现的史学方法论和现实意义略加评论.  相似文献   

12.
巴黎公社起义创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巴黎公社,深刻影响了俄国革命道路的选择。列宁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巴黎公社起义的论述中受到深刻启发,提出巴黎公社起义是19世纪最伟大的工人运动,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极大地推动了东方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进程。巴黎公社起义指引列宁确立俄国革命和建设任务,并为十月革命提供重要方法论。十月革命是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俄国问题的必然选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对“文革”的评价实际上包括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 :一是对“文革”的尖锐批评 ,一是总体上对“文革”的维护和肯定。这两个方面的评价都各有其复杂的主客观原因 ,它们反映出毛泽东晚年陷入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现实的巨大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14.
纪实文学一直以其真实性和纪实性而引起人们的重视 ,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它的发展并非是平稳的 ,在“文革”中 ,由于历史原因它只能畸型片面地发展。本文就从题材和观念两方面 ,简单谈谈 2 0世纪 80年代在这种几乎空白停顿的基础上 ,取得了怎样的突破和拓展。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中,在京士绅恽毓鼎不仅真实记述了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而且还对主要的政治人物一一进行了点评,希望、失望,忠诚、无奈,力挽狂澜而又无济于事的惆怅落寞充斥其心间。尽管政治潮流浩浩荡荡无法阻挡,可民国成立后,其仍着旧服守岁,并因不满清帝退位、眷念旧朝而沦为满清遗老,成为辛亥革命期间忠清士绅的一个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6.
巴金《随想录》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关系一直是《随想录》评价甚至巴金研究中争论的焦点。《随想录》是巴金思想走出文革阴影后,对建国后党所犯的“左”倾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个人反思,它与新时期国家意识形态存在某种方向上的一致性,但更多却表现为思想表达的个人异质性。作为个体思考的文学表述,其中有些篇章在美学特征上确有瑕疵,但并非是十七年及文革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延续,其中的精粹之作达到了可以流传的艺术水准。  相似文献   

17.
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学者及民众对20世纪俄罗斯的历史评价,在史学理论和方法方面与过去侧重于阶级斗争史和政治史不同,拓宽了史学研究的领域,加强了对社会史、经济史、文化人类学、革命与改良的关系、宗教和教会等方面的研究.在对20世纪俄罗斯历史的总体评价方面认为其成就是消除了文盲,开展了大规模的中等和高等教育,建立了强大的工业,在航天航空等方面取得了成就和实行了免费医疗,但对俄罗斯其他历史时期的评价则意见不一.在关于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方面,对十月革命、斯大林和斯大林时代、苏联解体及影响也都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8.
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能否处理好民族问题,直接影响到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从苏俄多民族国家的国情出发,对苏俄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行过广泛的思考与探索,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列宁民族理论体系,成为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梳理和评述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不同学者对列宁民族理论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理论界进一步研究列宁民族理论提供了系统的基础资料和新的研究指向。  相似文献   

19.
容闳几乎是一位和中国近代社会前进步伐相始终的爱国人士。在鸦片战争的硝烟中赴美留学,寻求救国良方。1854年返回祖国后,致力于改造中国的进步事业。支持太平天国革命,参与洋务运动,经过18年努力促成了第一批留美幼童的派遣。后又投入维新变法运动。晚年则渐渐走上了反清革命道路,全力支持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本文在探讨容闳转向革命的过程和原因的基础上,重点评述了容闳为辛亥革命鞠躬尽瘁的爱国情操。  相似文献   

20.
汉娜·阿伦特的俄国革命观集中体现在她的《论革命》一书中,她认为在暴动、恐怖、历史必然性和绝对主义各个方面,都体现出是法国大革命的一种延续.正是因为十月革命“电气化加苏维埃”的特殊方式,导致了革命的悲剧性结局.而党派之争成就了一党专政,布尔什维克党扭曲了革命的苏维埃制度,最终“革命吞噬自己的孩子”,革命精神丧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