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行农业综合直补有按计税面积补贴,按计税常产补贴,按粮食种植面积补贴,按粮食交售数量补贴四种补贴方式,但都存在着不同缺点,影响综合直补政策的实施。建议采用种粮合同补贴方式进行综合直补,降低操作成本,并提出了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2.
檀有峰 《金陵瞭望》2011,(25):97-98
近些年.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各种强农惠农补贴政策相继出台.补贴范围越来越广.补贴的资金也越来越多.就农业局而言.涉及农业部门的强农惠农补贴政策主要有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绿色浦口”补贴等。这对于维护农民切身利益。加强和改进“三农”工作。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抓好政策的落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笔者结合对浦口区的调研,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粮食直补政策的实践反思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早在2004年,全国大部分省市就开始推行了粮食直补政策,配套的还有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等惠农政策。本文结合《南方农村报》最近展开的系列报道和笔者的调查经验首先提出了粮食直补政策在实践中出现的两个悖论,接着分析了政策质疑背后的深层内涵,论述了粮食直补政策提出时的市场背景和社会基础,认为国家实施粮食直补政策不仅仅是出于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考虑,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调整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其政治意涵要远大于经济考量。最后,笔者提出了针对粮食直补政策的反思性建言。  相似文献   

4.
农业补贴政策与农民收入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末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农业发展摆脱了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局面,实现了主要农产品的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转折期,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目标也由提高农业生产转向支持农民收入,围绕这一政策目标,国家先后出台了粮食直补、减免农业税、良种补贴、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政策措施,以期提高农民尤其是种粮农民的收入。但这些政策措施是否真如政策制定者所期望的那样会有效地提高农民的收入?不同的政策措施对农民收入的作用是否一致?为了提高补贴政策和公共支出的效率,使我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本文试图重新构建一个分析框架,探讨不同的补贴政策与农民收入的关系,以期为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提供更多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粮食直补政策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重要举措.通过对长沙县部分农村地区农民对粮补政策态度的调研和信息处理,了解其现实表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当地实际,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湖南省湘阴县的调研数据看,近几年粮食补贴政策形成了多赢格局:增产增收,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所提高;从根本上转变了基层政府职能;与粮食间接补贴脱钩,国有粮企成为市场竞争主体;粮食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逐步化解和释放各级财政风险.但粮食补贴政策仍存在一些执行偏差,包括粮食补贴政策目标的定位偏差、粮食补贴政策的功效偏差、补贴资金发放的成本偏差、粮食直补面积偏差等.为此,提出应明确粮食补贴政策目标,适度提高粮食补贴标准,实行"粮食综合直接补贴政策",建立农民补贴信息网络平台,制定<粮食补贴条例>.  相似文献   

7.
为调动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近日,财政部向各地预拨了47.1亿元支持春耕生产。其中良种补贴36.7亿元、农机购置补贴5.4亿元、测土配方施肥补助资金5亿元,用于对农民购买良种和农机具进行补贴,并免费为农民提供测土配方服务。财政部负责人说,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特别是国家出台的良种、农机购置、测土配方施肥补助等政策,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稳定增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今年,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支持“三农”力度,初步安排良种补贴资…  相似文献   

8.
当前国家粮食直补资金使用中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2004年起,我国对农业实施直接补贴政策,国家粮食直补资金连续增长。调研事实显示,当前国家粮食直补资金运行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效率较低。鉴于此,国家应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妥善处理五种关系,健全直接补贴政策组织系统,完善直接补贴制度和资金使用办法,从办理农业保险入手,核实田亩数,据实发放国家粮食直补资金,提高其使用效率,从而实现国家粮食直补目标。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以内蒙古自治区产粮大县一凉城县的农业补贴政策运行情况为案例,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在实施农业补贴政策方面存在土地经营者未能享受补贴、农民不了解补贴资金具体的明细内容等问题。针对该现状,为了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农业补贴政策执行效率,本文提出了改革补贴对象,确保补贴对象为真正种粮农户;加强粮食补贴政策宣传工作,使农民了解粮食补贴的明细组成;整合粮食补贴政策的执行部门,降低政策执行成本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从云南的情况可以看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实施农业直补政策的实施效果与内地农村有明显差异:种粮补贴对粮食增产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效果不明显;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机补贴多用于改善山区农村交通状况,而非政策目标所指向的提高机耕作业率;退耕还林补贴效果显著,并非由于退耕还林补贴的发放,而是林权制度的明晰化和规范化。由此我们认识到,应充分考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特殊性,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以推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1.
以湖南省汉寿县为对象 ,分析了粮食直补政策对农民发展粮食生产 ,增加农民收入的效果 ,揭示了粮食直补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探讨了影响农民增收的深层次原因 ,提出了发展粮食生产与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2.
粮食直接补贴:建立产销区间的成本分担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从粮食主产区与非主产区视角透视我国粮食直补存在的问题,揭示主产区与非主产区之间粮食直补的两种反差及由此可能带来的问题。解决这种问题应该着力探讨省际间跨区的粮食直补办法,建立产销区间的补贴资金转移机制,进行粮食直补资金横向转移支付和纵向转移支付的尝试,逐步形成产区直补农民,销区直补产区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为了扭转粮食生产连年下滑的严峻形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粮食增产的政策措施,如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良种补贴、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和因农资涨价的综合直补(以下简称粮农补贴)。本文在分析  相似文献   

14.
2004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粮食支持政策,其中粮食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构成了综合性收入补贴政策体系。国内外对综合性收入补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目标、政策效果、实施中突出问题、专项补贴与综合性收入补贴关系等方面。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对这些焦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引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金陵瞭望》2011,(25):55-55
为确保浦口区各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惠农资金真正惠之于民,2011年区财政局在按时完成粮食直补资金拨付任务同时.对全区8个镇街粮食直补资金进行跟踪监督检查.有效避免虚报种植面积。套取粮食直补资金案件发生。确保了惠农政策的落实,提高了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稳定了全区的粮食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16.
2004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出现了恢复性增长,这主要得益于减免农业税、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购买农机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但这样带来的增收,基础并不稳固。要夯实增收基础,提高农民自我致富能力。众所周知,无论是农民在家种地,还是外出打工,都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掌握一技之长。用农户的话说叫有些“本事”,  相似文献   

17.
我国粮食补贴政策历经流通补贴、消费补贴、生产补贴等多个阶段,有效实现了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两个目标。基于市场自发调控的总体发展趋势,分析了我国粮食补贴政策演变的历史背景,以及各阶段的政策成效,总结以往和现有粮食补贴政策的主要问题,指出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总体走向和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8.
今年以来.横溪街道按照相关部署及涉农补贴文件精神.认真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确保粮食直补等涉农资金和各项农村农民资金的按时发放.真正让惠民工作落到了实处。该街道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的兑付工作.共涉及农户14763户.发放金额为581万元。  相似文献   

19.
滨州市在近几年粮食补贴政策落实中取得了恢复粮食生产、开垦可耕用地、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等成绩,但在补贴工作开展中也暴露出效益不明显、缺少技术补贴、补贴过于分散、补贴运行成本较高、贯彻落实不够透明等问题.创新农业土地制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规范发展农业生产要素市场,调整补贴标准、方式和对象,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支出等改革和完善粮食补贴政策的措施,对于发展滨州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农户模型进行分析,理论推导的结论表明:在国内农业生产成本上升的背景下粮食补贴依然有效;运用2003-2010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使用面板Tobit模型以及面板数据分位数估计的方法证实了理论推导的结论。研究进一步表明,与粮食种植面积相挂钩的补贴方式对农户种粮积极性的激励作用要明显大于脱钩的补贴方式;此外,种粮成本对农户种粮积极性的抑制作用要远大于粮食直补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