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主教在明清时期传入中国之后,由于传教策略及宗教排他性等方面的原因,开始由利用佛教转而在世界本原、天堂地狱、杀生、轮回等领域与佛教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2.
儒佛道三教关系与中国佛教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外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始终与中国固有的以儒道为代表的思想文化处在相互冲突和相互融合的复杂关系之中。正是在三教的冲突和融合中佛教不断得到发展,而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其实也是一部三教关系史。中国思想文化经过数千年的递嬗演变最终形成了以儒家为主、以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的基本格局。从三教关系中来透视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佛教乃至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夷夏之辨对于中国佛教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儒、释、道三教关系之中.佛教同儒道二教的矛盾冲突从佛教传入之日起,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宽容性、调和性,三教之间一般能够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因此,“夷夏之辨”就其本质而言,是文化问题.狭义的“夷夏之辨”的论争实质是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主要是道教谁优谁劣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作者在台刊《哲学与文化》第29卷第9期上发表文章指出:(1)佛教初传,以黄老神仙方术和玄学为中介,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互相认同和依附;(2)僧肇、竺道生对佛学原义的把握,标志中国人对佛教由认同走向辨异,佛教由依附走向独立发展;(3)儒道与佛的冲突是佛教由原义、独立而进入辨异、摒斥阶段;(4)佛道相互吸取,道教进一步完善发展,佛教中国化;(5)以佛教中国化为中介,儒学吸取佛学而产生宋明理学,中国文化形成以儒学为主,儒、佛道并存互融,相互协调的新的有机系统;(6)在中国文化汲取佛教文化的逻辑进程中,作者对于汲取外来文化的基本矛盾和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5.
晚清时期 ,宗教和强权因素使基督教与佛教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基督教会因得到列强的保护 ,冲突的结果是惩罚反对基督教的僧民 ,僧民对基督教会赔款 ,转让庙产。这使许多人背离佛教 ,加入基督教 ,佛教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大大降低了。基督教与佛教的冲突虽然夹杂着一些文化因素 ,但本质却是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相似文献   

6.
和而不同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经验。在香港,孔教、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道教六大宗教长期以来和而不同,平等对话,沟通交流,和谐共处,为人类处理复杂难缠的宗教冲突问题树立了榜样,为香港的和平稳定及实现一国两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以卡斯特的网络社会认同理论为视角,对央视东莞扫黄报道及其所引发的网络反应进行了文化分析,剖析了网络时代社会认同的转变和实质。研究发现,与央视通过议程设置,推动合法性社会认同塑造不同,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网络中的草根网民群体,却致力于建构抗拒性社会认同,以打破主流媒体所塑造的合法性认同的支配性机制。这种合法性认同与抗拒性认同的对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主流媒体与民间社会之间的价值观冲突,从一个侧面折射了当前中国社会认同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8.
晚明时节,以利玛窦为代表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过程中与佛教发生了巨大的争论,在宇宙论、本体论、认识论、人性论、价值论等多方面展开了论辩。这场轰动朝野的争论具有重要的文化蕴义。  相似文献   

9.
明末清初天主教未能根植于中国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其外在因素主要有天主教传教发展中不可避免的自身弱点影响和当时罗马教廷对耶稣会的解散削弱了在华传教势力;其内在动力因素有罗马教廷教权与中国封建皇权的冲突和天主教与正统儒、佛、道思想的相悖,以及东西化意识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针对自由与平等之间的关联性,当代政治哲学界大体上有两种观点:“冲突论”和“相容论”,前者主要以罗尔斯、哈耶克和诺齐克等人为代表,后者主要以德沃金和柯亨等人为代表。就自由与平等之间的关系而言,罗尔斯的折衷立场处于论辩的中心,正是基于对罗尔斯立场的不满,右翼和左翼才围绕自由与平等是相容的还是冲突的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无论冲突论,抑或相容论,都既追求自由,又追求平等,只不过对自由和平等有着不同的定位。事实上,自由和平等是非常复杂的概念和价值,人们不能笼统地说自由与平等是冲突的还是相容的,在申述自己的立场之前,必须明晰其所言说的是何种自由与何种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