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学翻译与比较美学密不可分,处理文学作品中的民族色彩问题更离不开比较美学.本文通过对小说<边城>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认为中西方在审美思想和语言上的异同决定了在文学翻译中对带有民族色彩的话语主要有三种处理方法:直译、直译(或音译)与意译结合;直译(或音译)与注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现当代文学的优秀作品中,都不同程度的带有民族色彩,其中,赵树理和老舍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们创作中的民族风格也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为了科学地认知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运用空间形式的逻辑理论,分析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空间形式具象,即空间形式在诗歌、戏剧、小说等文学样式中的具体表现,进而研究其在文学中的作用。分析认为,文学作品的空间形式有其特定功用,它促成文学作品成为丰满完整的"有机"体,在文学创作实践中形成陌生化效应,增强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4.
文学中的法律史学研究是"文学中的法律"中较早出现的一个学术研究领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法学学者们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的法律意象的解读,不仅为法律史学研究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素材,而且也提出了文学作品对于法律史学研究的价值的探讨。对文学中的法律史学研究的学术史的分析将有助于反思文学,尤其是历史文学作品对于法律史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流播俄罗斯200多年的历史表明,由于传播者和接受者知识结构与目的动机的不同,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异域的接受过程会受到包括作品自身文学审美、艺术表现、传统文化等必然的文学价值取向的考量,同时也受到社会政治、市场需求等可能的非文学价值取向的左右。反映出俄罗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翻译文学作品择取中的一般社会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言语动词形象具体化的语言手段丛亚平语言是文学的建筑材料,是文学的具体表现。因此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剧本等,通常具有自己惯用的词汇、表情达意的语言手段,以及独特的语言特点。本文试图从一个小的方面──小说中的人物话语,谈谈言语动词在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7.
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以思亲怀乡、寻找家园为内容,表现"乡愁"的文学作品卷帙浩繁,形成了一个亘古久远的世界性文学母题.对比中西作家对故园的寻找以及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虽然存在着诸种不同,其最终归宿却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文学是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因此,无论对文学作品作静态分析,还是对文学过程作动态观照,都可以看到文化对文学的制约和影响。民族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规范与影响使得当代藏族文学在精神源头和艺术形式上承接了民族艺术经验和相应的价值观念,从而使其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浑厚的地域特色,由此散发出浓郁的民族文化蕴味,并借此有别于其他民族或地域的文学,因而受到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的喜爱,成为当代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上的一支别具特色的艺术奇葩。  相似文献   

9.
浅析文学电视节目中文学与电视两大构成要素的矛盾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用抽象的文字诉诸人的想象,从而实现其内容的传达,电视却用具体的画面"扼杀"人的想象力,二者具有天然的矛盾.本文在对文学和电视两种艺术方式不同特征的分析基础上,对电视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性因素在电视传播方式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冲突做出剖析,主张应以电视为本位来处理文学电视节目中的文学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文学欣赏是文学作品在读者方面引起的一种思维活动.由于文学作品具有唤起读者愉悦的审美机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和意象性,具有概括社会生活的广阔性与表现内心世界的丰富性等特点,所以欣赏文学作品必须进行再创造;又由于文学欣赏的再创造必须是自觉自愿的,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思维能力才能完成,所以它同时受到欣赏者自身素质的制约.理清关系,把握规律,充分发挥文学欣赏再创造的作用,才能保证文学作品应有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利玛窦的几部汉语伦理著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反映了作者针对中国国情不断调整传教内容,渐次深入的策略。其采取的策略则经历了以文会友,到以理服人,再到以情动人的重心转移过程。随着影响的不断扩大,作品的文学色彩也渐趋浓厚。  相似文献   

12.
人名作为专有名词相对来说译法应该比较固定,可是长期以来对于人名往往还是译无定则.文学作品中人名的翻译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这个自由度也应该以原作者的创作意图为前提.文章拟对《推销员之死》一剧两个译本中人名的翻译进行分析,探讨两个译本中人名翻译的得失,以期为文学作品中人名的翻译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从翻译文学的性质及其归属看译者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翻译文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看到"创造性叛离"的现象,同时也要看到来自译者对原作妥协的一面;在看到它是民族文学的同时,也要看到它自己的翻译特性。本文用现代阐释学观念,进一步说明了原文与译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学习者在阅读文学作品及一般的报刊文章时的创造性及想象力是不同的。不同的学习者可以从同样的语言文字中“读出”不同的意义,因此,阅读无限。  相似文献   

15.
气格是指诗人品格、诗歌内容、形式等因素综合融会后所体现的诗歌品格。欧阳修诗歌气格主要表现为:诗歌中蕴涵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力量、诗歌内容中的国运民生意识和穷究物理的理性精神、诗歌语言上下字运意的笔力。欧阳修对诗歌气格的追求,导引了宋诗的发展方向,为宋调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浅析《老人与海》中"狮子"意象的两种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读者对作品意义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的“文学能力”(literarycompetence)。不同“文学能力”的读者会从不同的阅读视点来理解作品 ,从而会使作品中的同一意象产生不同的意义。而这些不同的意象意义同样可以用来解读文本的整体意义。海明威的名著《老人与海》中狮子意象具有点题作用 ,对该意象的解读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本文试从两个阅读视点分析狮子意象所负载的两种不同的象征意义 ,以求解析《老人与海》的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17.
谈苏轼文学中的幻变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读苏轼,发现苏轼是创造、使用幻变异化故事的大师,幻变异化是构成东坡文学特点和创作方法的重要因素,认识苏轼文学中的幻变异化对认识宋代文学发展的总趋向,如题材的俗化、以文为诗等也不无裨益。苏轼文学中的幻变异化现象在苏轼各期文学和各体文学中有各自的表现和作用,并赋予了苏轼文学特殊的美感和趣味。  相似文献   

18.
依玛佐夫是吉尔吉斯斯坦东干族语言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体现出东干族多种文化相融合的民族文化精神:东干族信仰伊斯兰教,生活在以游牧民族为主的中亚地区,因此,伊玛佐夫的文学作品中首先反映出伊斯兰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影响;东干人从小学习俄语,使用俄语和东干语两种语言,因而伊玛佐夫作品中透射着俄罗斯文化的影响;东干族是中国移民,在生活中保留着中国的风俗习惯,所以伊玛佐夫作品中还留有中国文化的印记。  相似文献   

19.
都德“普罗旺斯”题材的小说在特殊的接受语境中被译介到中国来,沈从文从摹仿到他自己独有的“湘西”世界始终与都德有着相似的文学气质。“湘西”和“普罗旺斯”都不仅仅是鸟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放在现实国难的背景上,他们都希望传统能够对新的社会秩序有所补益,只是所选择的价值切面不同。在与现实的交锋中,两个文字建立起来的理想世界有了不同的走向,这种走向与作家本人的趣味有很大的联系,同时又反过来影响到了作家后期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