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与《诗经》的战争书写类似,熊育群的抗战小说《己卯年雨雪》借抒写战争的伤痛召唤故乡精魂的归来。但小说中的故乡不再是《诗经》里托物起兴的实情实景,而是带有幻觉性质的建构,是特定历史文化的象征之物。在现代性语境里,作家通过打捞历史遗骸、重建文化记忆的方式寻回故乡,其叙述行为也成为了民族招魂术的一部分。但熊育群在回归传统和保持普世意识间找到了平衡点,避免了陷入文化保守主义之圈,为后来者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对故乡的叙述永远是文学的一个母题,关于故乡的回忆与表达对作家来说总是充满着诱惑,尤其是对那些离开了故乡生活在异乡的作家。萧红与骆宾基同是流亡作家,他们对故乡的回忆与其他作家的故乡表达又是不同的。同时由于萧红与骆宾基的离乡经历不同,在他们的作品中对故乡的情感与叙述也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3.
以探寻鲁迅短篇小说《故乡》艺术价值形成机制为目的,通过文本分析后认为:第一,在小说第一人称内聚焦叙述中,实际产生了回忆主体和体验主体两个第一人称,并形成了两个时空的宽阔对话空间。第二,这个对话空间是在“故乡与返乡”的故事模式中展开的,在“故乡与返乡”的故事模式中,鲁迅开掘出对于生命轮回的感受与悲剧性的幻灭感,以及对于希望的思考等等形而上的意味。进而认为,《故乡》艺术价值的顶点是在这种形而上意味中所呈现的“自我辩驳性质”。这正是鲁迅深刻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文化的剧烈碰撞与急剧转型,使乡土作家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突,在传统与现代、乡村与都市、批判与眷恋的纠结中,他们的自我身份认同产生了危机:作为启蒙者,他们决绝地走出故乡,到异地去寻找现代文明;但地之子的印记又使得他们无法决然斩断与故土的血脉相连之情,这种"亦此亦彼"的身份困境使他们的作品产生了复杂的张力。  相似文献   

5.
传统文化经典具有丰富的生命内涵,是塑造人生命的基本力量,利用传统文化经典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有重要意义。针对以传统文化经典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中所出现的困境,即学生不感兴趣,缺乏指导,教师难以指导等现状,笔者从社会思潮与高校教师本身的素养分析了形成的原因。并结合自身实践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方法与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6.
作为北美华文文坛常青树的张翎,从早期专注故乡温州书写的"江南"三部曲,到近年来长篇巨作《阵痛》《流年物语》《劳燕》,其文学创作广受关注与赞赏.新近整合出版的"生命力"三部曲,尤其彰显了张翎在小说主题与艺术探索上的不懈努力.叙事主题上从绝境体验与灾难叙事入手,展现人在艰难生存状态下直面重压、救赎自我的生命历程,体现她对生命的多重思考与深切关怀;情感结构上关注人物关系彼此碰撞、冲突的情感纽结,书写纽结解开的过程,以展现跨越时空、种族、文化等方面的人类共性;叙事策略上专注于叙述声音的多焦点叙述,营造众说纷纭的声音效果,并不断锤炼叙述语言,化典雅浓重为平实自然,符合小说人性意旨呈现.  相似文献   

7.
“临川二晏”有着浓郁的故乡情结。他们的故乡情结表现在对故乡风物的描绘,以及对故乡人事的叙述与追怀。怀着对故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他们支持家乡教育,推崇乡贤,一定程度上鼓舞了故乡的读书尚学之风。他们严谨持家,其子孙后代不乏佼佼者,临川晏氏因此成为宋代江西文学家族的代表之一。他们在南唐词派基础上发展了词体,推动了宋代江西词人群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在作为西方传统理性最高成就的黑格尔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中,包含着揭示理性生命自由能动自我超越的积极成就;当代合理性哲学在综合传统与反传统中,既破除了逻各斯中心主义,也基本抛弃了其中的积极因素;但它立足于理性的现实生活实践,揭示了理性无限潜能中的弱点、矛盾、困境及其肯定性的自我完善和系统扩展,是新颖独特、具有理论挑战性的。  相似文献   

9.
李白的《将进酒》表达的不是传统理解意义上的"怀才不遇"之悲愤,从流水意象的隐喻、文本的内部叙述、文本互文性、诗歌的叙述对象、作者的身份等方面考量,《将进酒》抒发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形上悲歌,是道教徒视野观照下对生命有限性的痛苦及其超越方式的形上追问。这种对生命的悲慨与追问也是魏晋诗歌中有关生命悲歌主题一种传承。  相似文献   

10.
诗人林雪善于在感性直觉中扑捉审美意象,又善于在叙述与抒情中表现深刻哲理。回顾故乡的历史、展现故乡的现在、思考故乡的未来,在视觉和味觉中全面感知故乡景象,并对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人们给予理性关注,这是林雪诗歌的重要特色。故乡之外的活动即是旅途,林雪的旅途就是诗歌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林雪展示了她对祖国大地、山川、河流,以及人民一如既往的爱的思索,这种爱与思索同故乡之爱是一致的。林雪的诗歌创作也是对诗歌艺术的维护与捍卫。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家马原的“叙事圈套”在突出叙述主体、实验西方小说叙述技术的同时.淡化了文学的审美主体和生命意识.忽略了民族生活经验和叙事文学传统。所以说,马原在文学主体与个性解放方面有所贡献的同时。却只注重西方现代“超验”,忽略了民族审美体验;只注重小说技术美学,而忽略了小说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2.
托马斯·曼的《魔山》既继承了现实主义小说的叙事传统 ,又以对话性叙述超越于这种传统之上。小说通过人物与人物、作者与人物之间的对话 ,把《魔山》建构成一个开放性的对话性叙述文本 ,反映了 1 9世纪末 2 0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精神世界的全貌 ,并在此基础上广泛深入地探讨了欧洲文明的发展趋向、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丁玲、张爱玲深切体察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所处的物质与精神双重困境,贴近女性现实的生命状态书写妓女形象和卖淫问题,塑造出复杂暧昧、主流话语难以定义、规范的妓女形象。她们的创作既逸出了国家、民族、社会等宏大叙事话语之外,也颠覆、解构了男性作家所创造的妓女叙事模式和叙述话语,打破了高等妓女是个人品行堕落腐朽、底层妓女是无辜的牺牲品的两极分化式认知模式,转换叙述主体,改写男性的有关妓女生活愉悦/危险的话语内涵。  相似文献   

14.
至亲之人过早离世,影响着简女贞的生命观,在她的心中刻下一道伤痕,因此她的散文涂抹上浓重的宿命论色彩。简女贞散文中的童年、故乡、爱情是美好的,而她笔下的大都市却是颓废的,这体现她精神世界里的另一道伤痕———人类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5.
故乡与他乡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中的一对悖论,分析这两个主题一再出现的原因及其文化隐喻对于理解阿特伍德甚至加拿大文学都很有意义。长篇小说《神谕女士》与《肉体伤害》的主人公都选择远离加拿大的他乡作为逃避的场所,但在异国他乡一再显现的故乡的幽灵说明故乡是一个人无法逃离的生命印记,这正如加拿大是她们无法否认和摆脱的身份一样,接受它即是接受自我。故乡是主人公的过去、自我以及加拿大民族属性的隐喻;他乡则从另一个反面印证了这种包含加拿大民族性在内的自我是无法规避的。  相似文献   

16.
叶赛宁是俄罗斯苏维埃时代的抒情诗人,但由于生于乡村和受基督教的影响,所以,他的人格与诗歌创作都带有鲜明的双重性:既歌颂祖国新时代的城市工业文明的到来,又眷恋故乡农村的田园生活。他是一位地道的田园诗人,祖国与故乡是他生命之根、创作之根,他的诗中凝聚着“俄罗斯魂”。  相似文献   

17.
于怀岸小说《巫师简史》,展示了湘西偏僻山寨猫庄乌托邦制度的结构性困境,即乌托邦式的猫庄尽管很大程度上做到了公平,其制度甚至类似于社会主义制度,但内部 矛盾重重,最后土崩瓦解。小说由此发问:动荡时代中,猫庄人对生命的保全是否可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生激烈碰撞和撕裂情况下,猫庄人把握世界的方式如何重建;价值观 、生命观都在改变的全球化背景下,新的猫庄如何呈现。  相似文献   

18.
“人性解放”的神话使传统的具有普遍性的伦理道德受到极大冲击 ,审美化生存使普遍的伦理道德个人化风格化了 ,但随之而来的并非是生命解除束缚后的自由和幸福 ,竟是生命意义的枯竭 ,这也是中西方思想界进入现代后面临的共同精神危机。而在 2 0世纪的中国作家那里 ,他门随着一己的生命感觉所触摸到的个体伦理的困境也许是无意识而为之 ,但却更尖锐地预见了现代启蒙所衍生的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生命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思考的重要问题,其中老子哲学思想中所蕴涵的"道法自然"的生命境界是一种通过"无为而为"的生命践履追求人的生命之"真"与"朴".当代中国人面对全球性、人类性的生命矛盾与生命危机和中国人自身传统文化失落与社会转型的痛苦抉择,面对自身生命观的困境,需要有当代中国人自己的生命观念.当代中国人应以现有的生活世界为根基,现有的生命境遇为契机,以对老子哲学生命境界之真义把握为财富,实现当代中国人真实的"自然"生命观转变.  相似文献   

20.
叙述学主要研究的对象是文学叙述,即虚构叙述.但对中国传统叙事的研究,却不能不将历史叙述纳入其中.由于中国史学传统异常发达,使历史叙述在中国传统叙事中得到高度发展.我们从先秦叙事的特点以及史诗的残缺和小说的晚出等方面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的形成、发展与历史叙述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