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标志设计的借鉴和启示,从传统色彩、汉字以及传统图形三个方面分析了传统文化的形态及理念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加强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研究是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与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固本培元之举。对革命文化的历史性内涵进行分析界定是革命文化研究的起点和基础。革命文化的历史性内涵主要体现在:第一,革命文化蕴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方法作为灵魂;第二,革命文化凝聚着内容丰富的革命精神,以革命精神作为其理论品格和贯穿始终的精神主线;第三,革命文化蕴含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表现出明显的递进性、层次性和逻辑性;第四,革命文化蕴含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这既是区别于一切旧文化的根本标志,也是革命文化的宗旨性质和底气所在。科学把握革命文化的历史性内涵是新时代传承发展革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学理根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信息革命和新的传播媒体在凉山彝区的出现,一方面是凉山彝族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凉山彝区的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人类所经历的五次信息革命中,凉山彝族自身所发生的是语言革命和文字革命.印刷革命、电信革命以及数字压缩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革命,凉山彝族仅是受益而已.电子媒介广播电视的出现,对凉山彝区信息的传播和彝人与外界的信息交流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但有了先进的传播媒介,并不意味着有理想的传播效果,还必须注重编码的语言符号,即彝语文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摘要: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图形的影响的认知梳理中,对中国传统图形的形式和意象本质的象征性进行了研究,挖掘中国传统图形的深刻寓意与哲理的文化内涵。由于中国传统图形文化理念对现代标志设计最终是否呈现出的深厚文化内涵起到决定性作用,尝试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阴阳调和”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运用在三个不同主题的现代标志设计中,由传承、再造走向创新,在讲究形式美感的同时注重彰显现代标志由表及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世界文化是多源头汇聚合流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全球文化是多元文化互动和共生所形成的.在标志设计方面,也出现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关注与应用,因而,标志设计就能够真正地扎根在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中,用简洁形象的视觉语言展示它所蕴涵的独特历史文化,而这正是一个成功的具有本民族文化底蕴的标志设计走向世界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6.
从标志设计的地域化角度分析了国内和国际上著名标志的地域文化表现及应用,具体表现为:标志的图形体现了国家或地区的代表性视觉元素或符号;标志图形为地域传统符号元素与现代审美的结合;地域性色彩在标志中的恰当运用;标志内涵表达出了地域的文化寓意和文化内涵。充满地域性的标志设计对于本土的受众来说,会带有强烈的文化认问感,从而易于接受;对于非本土受众而言,则代表着异域文化的特色与个性,并且与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与形象一脉相承。创造具有个性化、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标志设计是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
艺术院校充分利用自身人才、资源、设备等优势,积极参与革命老区文化事业活动,能够为革命老区带来先进的文化发展理念和文化管理理念,切实解决革命老区偏远落后地区的文化发展问题,提升革命老区本地文化艺术人才素质,从而全面推动革命老区文化发展;同时,艺术院校广泛参与革命老区文化发展活动,也能够提升艺术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有利于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8.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平面设计中的标志设计和书籍装帧设计为例 ,论述了在艺术设计中应如何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核与西方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 ,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 ,设计出既具民族风格又具现代理念的优秀设计作品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从属于政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革命观点在中国共产党文化理念中占据重要地位。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化发展虽遇到一些挫折,但总体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化理念逐渐演变为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化发展目标。探究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的理论、政策、方针,分析其文化理念的演变和实践,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和启示,对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分析了靳埭强先生的平面设计风格,他吸收传统精髓、融汇西方理念、贯通中西文化、创新现代设计,最终形成自己独具东方特色的现代设计风格。通过对靳先生标志和海报的分析,不难发现靳先生十分重视在设计中将中国古典情愫与现代设计理念进行融合,作品既具有古典形式的美感,又兼具现代设计的视觉冲击,在平面设计领域起到了古今文化桥梁的作用。呼吁本土设计师应扎根在民族文化基础上,将传铣艺术继承并发扬光大,藉此让海外异邦接触体会到中华文化的精妙之处,以弘扬祖国文化。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全面历史地论述了辛亥革命,认为辛亥革命既胜利了又失败了;辛亥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做了前期准备;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一次伟大尝试,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2.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人作为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 ,其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具有过程性特点 ,二者的互动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科学技术进步重要阶段 ,它将有力地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文化作为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的象征,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因特网作为一种新型媒体,对大学生道德品质产生的影响是双向的,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影响。为此,道德教育工作者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尤为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情爱描写模式经历了爱的觉醒、革命 恋爱、商品化游戏性的爱情、田园牧歌式爱情、革命与翻身解放中的爱情、作为生命力象征的爱情等历程,不同的爱情描写模式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时俱进,深入揭示了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功能.认为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这些基本理论观点和实践,有效地推动了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数码启蒙主义继承了传统启蒙主义的理论勇气和社会使命感,同时又正视传统启蒙主义在20世纪中叶以来所面临的挑战,致力于捕获以计算机为标志的第五次信息革命不断深入所创造的新机遇,将数字化生存条件下公众价值定向、艺术教育理念和异类涵化原则统一起来。它肯定上述信息革命是人类智慧和进步的新契机,特别关注网络时代东方对西方、少者对老者、乡村对城市的思想影响;肯定数码技术在当前艺术教育中日益显著的作用,将启蒙理解为每个社会成员不断接受教育、更新自我的过程;肯定数码艺术是激浊扬清的重要手段,努力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跨学科艺术人才;肯定异类涵化的重要性,让人类有可能在将来适应数码生物崛起所带来的变化;主张未雨绸缪、尽早探讨如何对数码生物进行人为启蒙的问题,并致力于开创与建设人与数码生物互惠共生的新态势。  相似文献   

17.
新富农阶层是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在革命根据地鼓励发展生产而出现的新阶层。作为阶级成分的新富农阶层,一方面是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在以陕甘宁边区为代表的抗日民主革命根据地成功实践的表征;但另一方面也是马克思主义阶级划分理论下应当“革命”的对象。作为客观存在的新富农,他们是通过勤劳致富的生产能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指导下,中共在坚持“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性质”原则性的同时采取灵活性的方式,将政治坚定、经济贡献突出的新富农群体解释为革命的富农,最终实现党内外对新富农阶层由质疑向认同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新民主主义宪政的具体形态——“三三制”政权,在中国现代宪政运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三三制”政权的提出及在抗日根据地的成功建设,实现了新民主主义的宪政,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广泛地团结了抗日力量,改善了中共对政权的领导,加强了与党外人士的合作,推动了全国的政治民主化运动。  相似文献   

19.
“革命加恋爱”小说在 2 0世纪 2 0、30年代普遍流行 ,从自身的主题模式看 ,恋爱有着强大的粘合性 ,革命是变量 ;它大多产生在上海这个 30年代的文化消费都市 ,“文化街”的繁荣为其流行与传播提供了一个重要媒质 ;30年代的作家置身于“文化街”与“亭子间”之间进行文学实践 ,这种文学生产方式将革命与恋爱相粘合产生出大量文本形态。主题模式、文化传播、作家的文学生产方式三者的结合使得“革命加恋爱”小说模式成为 30年代上海独有的一种文化消费符号  相似文献   

20.
《老子》首章在老子哲学及老子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开宗明义道出老子道论三个基本问题:一、道言之辨,从道言关系诠释了“道”的形上本体意义;二、有无之辨,从“有”和“无”的关系揭示道之超越性、实存性及其统一性;三、道物之辨,用“众妙之门”隐喻道生生不息的本源性及道生万物、万物尊道的道物关系。这三个方面从根本上解决了“生命世界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样一个生命终极关怀的问题,这是古今哲学安顿生命意义的逻辑前提,也是哲学所论究的最根本的问题。老子用“玄牝之门”隐喻道体只是为了借助隐喻的直觉性穿透“道言间隔”,把远古生殖崇拜内含的生命体验衍化成深刻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