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军事地理旨在研究人类军事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历史上任何军事战争的发生必以一定区域地理空间为依托,战争发生地区的山川地貌、交通道路等自然与人文环境对军事活动有很大的制约和影响,这在我国《孙子兵法》、《吕氏春秋》及刘向《七略·兵书略》及德国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中均有论及。蜀道是我国军事史上一条著名军事要道,故道、褒斜、傥骆、金牛诸线曾多次被运用于军事战争之中,在我国历史上有一定影响。鉴于以往蜀道研究中军事地理方面尚无专门论述,这里试从蜀道的军事地理特征、历代战争对蜀道的凭借利用规律、蜀…  相似文献   

2.
猇亭,始得名于三国时期,刘备伐吴,"兵于夷道猇亭",即此建有造形优美的小亭,亭椽柱上雕成既象虎又像犬兽形,是为猇,即名为猇亭。猇亭"上收蜀道三千之雄,下锁荆襄一方之局",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发生过大小战争百余次。公元222年;东吴名将陆逊率军火烧蜀营七百里大败刘备,即著名的吴蜀"夷陵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历史沧桑,斗转星移。昔日三国古战场,今日热土铸辉煌。1992年1月6日,由宜昌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猇亭经济技术开发区;  相似文献   

3.
对江油戍有关史实的考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国后期曹魏征西将军邓艾走阴平道伐蜀,占江油戍,攻成都,降刘禅,是中国历史重新走向统一的一件大事。邓艾伐蜀成功,既巩固了司马氏在曹魏集团之实权地位,又是导致中国历史结构重新整合之关键,其在中国大历史上的意义至为重大。而对于地方区域社会而言,邓艾从阴平道伐蜀,对于今涪江上游平武地区的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从对江油戍的情况之梳理出发,考辨这一关隘之设置时间、具体地点,在此基础上讨论邓艾伐蜀之战的意义,兼论及掩盖在大历史背后的“小事件”对地方史的叙述结构塑造之意义。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我们将连接川陕之间的道路谓之蜀道,其中故道是川陕军事交通中,使用时间最长,使用次数最多的道路.具不完全统计,历史上发生在川陕之间诸条蜀道上的战争约有45场,而发生在故道上的战争就有24场,这其中的缘由与故道独特的道路形势和战略价值紧密相关.川陕间的诸条道路中,故道最为平坦,沿途补给最为方便,还有便利的嘉陵江水运,从凤翔出发,故道的距离也具有一定优势,是秦陇两地入川的重要线路.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历史时期,故道经历了数次的维护和整修,沿线也修建了大量的关隘,并因此兴起了一些军事重镇.诸多原因使得故道在川陕军事交通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宋代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第二高峰时期,在城市的地域结构上出现了四大城市带,其中的蜀道城市带因其不同于汉、唐时期的自然人文环境而迅速崛起;蜀道畅达的交通,开放的交通网,为商品流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以茶马、茶盐贸易为龙头的商品流通潮,使西北秦陇市场和西南川蜀市场相互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强大的经济辐射力,促进了以蜀道为轴线,以成都府、梓州、兴元府、洋州、京兆府、秦州等三府三州为支点的蜀道城市带的繁荣发达;蜀道城市带的崛起,是汉唐时期不可想象的,也是元明清时期无法企及的.  相似文献   

6.
阴平道考略     
阴平道是历史上连接四川与甘肃的交通大动脉,因其路经阴平郡而得名。历史时期也有景谷道、白水道之称。三国时期,曹魏大将邓艾取阴平道伐蜀,不战而定蜀,阴平道自此而名扬天下。其道路的畅通与否关系到蜀地之兴衰,因此历史上备受统治者的重视。关于阴平道之事迹更是不绝史书。白水关、葭萌关乃阴平道重要关口,历来被兵家所重视,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  相似文献   

7.
三国时期人才问题是史学界多年来颇为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对蜀国人才缺乏的原因众说纷坛。其实,蜀缺乏人才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又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观上的原因,即刘备与诸葛亮在用人政策上的失误;客观上的原因则是由三国鼎立前各种历史条件决定的。蜀缺乏人才主要原因决定于鼎立局面形成之前的客观因素,而蜀用人政策的失误是次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战争是三国时期的重要主题,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在三国时代得到了充分的实践,著名的三大战役丰富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宝库,这是被历史公认的。而曹操与刘备的汉中争夺战是什么样子的,它在三国时起着什么作用,它的地位应如何评价?本文将对曹、刘汉中争夺战展开论述,并称之为"汉中战役"。本文认为:汉中战役是三国鼎立的关键战役,它表现出了与三大战役不同的特征,它与三大战役异曲同工,共同证明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与"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1]的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科学性。它在汉末至三国近百年的战争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历史地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9.
“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古代川陕数条蜀道途经秦、陇、蜀三省,连接秦岭、巴山两大山系,从北而南地跨温带、亚热带的两大气侯区和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汉江、嘉陵江水系横纵穿流。历史时期蜀道所经地带分布着茂密的森林,活跃过丰富的森林动物,其中不乏今日看来国内已...  相似文献   

10.
唐宋时期的千里蜀道是培育三苏父子的文化纽带。三苏父子的蜀道之旅,经行蜀道最多者是苏洵。苏氏父子三人由蜀道来回往返一次。嘉元年(1056)经蜀道进京,嘉二年(1057)由蜀道返乡。苏轼、苏辙兄弟二人经行蜀道一次,他们携手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68)经蜀道入京,此时苏轼三十三岁,苏辙三十岁。从此之后,兄弟二人再也没有经行蜀道,也未再回过故乡。苏氏父子经行的是蜀道多条线路中的金牛道、故道。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是经济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唐宋经济重心由北往南完成转变,期间的五代十国应该是其转变的关键过渡时期.从人口的视角,通过五代十国人口的迁徙、分布等情况,探讨农业、区域经济及对外贸易的特征及转变,以期研判五代十国乃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之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2.
近十年来,学者们对先秦至五代民族政策研究主要分为整体研究和阶段性研究两部分.整体研究内容包括民族关系理论及民族政策特点等.阶段性研究:先秦时期研究,包括夏朝、西周、战国等时期的民族政策;秦汉时期研究,包括整体研究和对于和亲、羁縻等具体政策的研究,以及对于匈奴、羌、西南夷等具体民族的政策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研究,包括对三国时期蜀、吴,十六国,东晋南朝等时期的民族政策;隋唐五代时期研究,主要集中于唐代,包括整体研究和具体政策、具体民族研究.  相似文献   

13.
五代十国政权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五代十国分裂时期,代表中原政权的后唐以及"十国"中的前蜀、后蜀、楚、南汉等政权与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先后发生过、有时还较密切的关系.对唐宋之际这一"过渡时期"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值得重视.本文疏理这一较少为学界关注的史实,从中亦可以看到宋王朝南方边疆民族政策之先导.  相似文献   

14.
唐朝末年以至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乱时期。动乱最初发生在中原地区,后来波及到全国各地,江淮流域也未能幸免。其中,在后来的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王绪、王潮“悉举光、寿兵五千人”入闽事件,便是最初发端于江淮流域的光州(治今河南潢川)、寿州(治今安徽寿县)一带的大规模的移民活动。由于该次移民以集体迁移的形式出现,迁移方向是相对安宁的东南沿海一带,迁移后果是以这些移民为主体建立了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其移民领袖之一王审知成了开国之君;因此,这次移民无疑也是当时历史上最为重要的移民运动之一,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五代十国时期的前后蜀诗坛以其独特的文学成就与南唐诗坛双峰并峙,交相辉映。前后蜀诗坛的成因有以下几点:当时前后蜀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国力较为强盛,为其文学的繁荣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证;巴蜀地区自古便崇尚文德,前后蜀统治者对文化礼教也十分重视,不仅广纳贤才,兴办学校,而且沿袭唐制,恢复科举取士,这对前后蜀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大量的入蜀诗人、少量的蜀中诗人和一些皇室成员共同努力,造就了前后蜀诗坛的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16.
阴平古道本自西汉地名,至迟在宋代作为道路名,所涉时限却远及秦代。《三国志》邓艾破蜀的记载使阴平偏道名扬天下,但历史上作为连接南北丝路之一要道者为阴平正道。阴平正道虽路线有异,但走向大体一致,即沿白水江一线自陇达蜀,显示了一定的历史复杂性,因而相对应的文学文献遗存呈多样性特点。从文献文学角度考察河南道,它是连通南北丝路的另一要径,虽在唐以后至明清呈渐衰之势,但仍然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7.
辞赋创作历经两汉之盛后,在三国时期仍未显颓势。同时,辞赋观念在继承两汉的基础上也有了新的变化。但目前学界对此期辞赋观念的研究重视在曹魏,而忽略了吴蜀。虽然吴蜀在辞赋观念上的整体成就不及曹魏,但它们推崇汉赋、重视辞赋的文采之美和政教功用,以及追求新奇的创作观等观念,均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18.
东汉末年的战争动乱,如果从光和七年(184年)黄巾之乱爆发算起,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三国鼎立形成为止,长达35年.在此期间,波及中原大部分地区的大规模战争持续了多年,局部的战争也年年都有.东汉末年的战乱,加上三国时期,魏蜀吴之间不断发生内战,使得战乱地区人民生活不安宁,于是向外地奔逃,去寻找安逸的乐土,因而形成了人口迁徙.  相似文献   

19.
十六国北朝时期,中国北方一直处于少数民族统治之下,政权迭更,战乱不已。与南方相较,十六国北朝文化落后、经济发展缓慢。其实,此期的北方在藏书文化方面,也有值得称道的地方,这些少数民族政权为传承中华文明,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宜昌,古称"夷陵",乃"楚之西塞"。在汉末三国时期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价值,是名副其实的"争地",乃三国兵家们拼死争夺的焦点:三国之争,争在荆州,荆州之争,争在夷陵。蜀汉集团的悲剧始于夷陵之失,夷陵成为蜀汉英雄们永远的伤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