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监禁刑是在监狱等监管场所之外对犯罪人适用的刑罚,是对犯罪人不剥夺自由的刑罚.伴随着社会发展、观念更新,作为与犯罪对应存在的、惩罚犯罪手段的刑罚,应该也必须发生变化.我国市场经济建立、完善的过程中,犯罪的形式、手段发生了较大变化,刑罚的理念和种类就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确立轻缓、宽和、非监禁的刑罚理念,增加非监禁刑的种类,完善现有的非监禁刑制度,把能否对犯罪人适用非监禁刑作为必经程序纳入法庭审理阶段,扩大适用非监禁刑的范围.  相似文献   

2.
犯罪与刑罚谁决定谁,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理论体系起点必须具备的要求,以及社会危害性观念存在的缺陷,说明刑法学的逻辑起点只能产生于刑罚目的之中。对犯罪原因的不同理解造成刑罚观念不同,进而导致犯罪观念不同,这已被刑法的演进路径所证明。刑法学派之争缘于刑罚目的观相异,并在犯罪论的理论层面引发了全面的论战。从刑罪关系的点线面考察,刑罚观决定犯罪观。  相似文献   

3.
在罪刑关系上,学界长期以来强调罪对于刑的制约作用,而忽视了刑对于罪的决定作用。刑罚对犯罪的成立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刑罚反制。刑罚反制的根据在于刑罚具有相对于犯罪的独立性、刑罚与犯罪具有相互依存性、刑罚与犯罪之间的联系具有复杂性以及刑罚目的对手段具有制约性。刑罚反制不仅体现在刑法观念中,而且体现在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中。  相似文献   

4.
我因刑法学界对刑事责任的概念及其在刑法体系中的地位问题始终存在分歧,这根源于对刑事责任的本质的理解差异.在德、日刑法理论中,尽管存在道义责任论与社会责任论的争鸣,但其基本语境和犯罪论结构决定了"责任"表明的是一种由主观罪过引起的可谴责性,是否具备"责任"是犯罪成立评价中的重要阶段.立足于我国语境和刑法理论体系,我国刑法中的"刑事责任"是行为符合犯罪构成后,行为人应该承受刑罚惩罚的法律地位及价值评价.应受刑罚惩罚性是我国刑法中刑事责任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毋庸置疑,在整个国际社会对环境犯罪处以轻缓刑罚的背景下,我国亦应该对环境刑罚采用轻缓化的原则。诚然,我国的环境刑罚制度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构建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的环境刑罚制度。在环境刑罚中要突出自由刑的适用,扩大并完善财产刑的适用,明确财产刑中过于模糊的规定,逐步改善环境犯罪的刑事处罚措施过于单一的缺点和功能上的不足,同时提高对辅助刑罚措施的关注。在环境犯罪方面,在适用传统刑罚措施惩治的基础上配合适用辅助刑罚措施,使我国环境刑罚轻缓化实践不至于成为一纸空谈。  相似文献   

6.
经济犯罪不同于一般普通犯罪,其采用的刑事政策的基点也有所不同。在以适度化为基准的经济犯罪刑事政策视野中,现行经济犯罪在刑罚适用方面应作出相应调整。本文从刑罚观、历史观的角度进行考察,对经济犯罪死刑适用展开评析,并对经济犯罪是否适用死刑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刑罚目的理论正在面临着愈来愈多的挑战。刑罚目的可作如下划分,即:以刑罚作为刑法的下位概念为基础,在横向层次上,将刑罚目的划分为主要目的(惩罚犯罪)和次要目的(预防犯罪)两个层次,此为狭义的刑罚目的之理性建构;在纵向层次上,将刑罚目的划分为第一层次惩罚犯罪与预防犯罪(直接目的)与第二层次保护法益(根本目的)两个存在递进深入关系的层次,此为广义的刑罚目的之理性建构。  相似文献   

8.
刑罚认知是刑罚威慑实现的基本前提,当潜在犯罪人主观所认知的制裁概率、刑罚强度与客观制裁概率、刑罚强度保持一致时,刑罚才产生预期的威慑犯罪效果。犯罪决策面临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潜在犯罪人可能利用简便的经验法则或认知策略去认知刑罚,这也决定了潜在犯罪人刑罚认知的有限性。在刑罚认知有限的情况下,刑罚威慑的实现要注意降低潜在犯罪人的刑罚信息成本,同时要将刑罚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建立的刑罚认知有限性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9.
根据以预防犯罪为目的的理性刑罚观,金融犯罪的刑罚设置理念应当是“依罪设刑”。我国现行金融刑事立法规定的刑罚体系基本适应预防金融犯罪的需要,但还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个人金融犯罪的资格刑不完善,对金融犯罪单位的罚金刑规定不完善,对金融犯罪单位的处罚单一。针对问题,文章提出了“对金融犯罪个人完善资格刑”、对单位金融犯罪“完善罚金刑”和“增加解散单位的刑罚方法”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0.
刑罚目的是一个理论与实践价值兼备的命题。一元论的预防犯罪的刑罚目的观在我国刑法学界处于通说地位,但这一观点近年来不断面临挑战。科学的刑罚目的的确立必须廓清一些基本范畴,同时必须明确刑罚目的在刑法理论中的定位与内涵。从我国的情况出发,刑罚目的包括三个层次;惩罚犯罪;预防犯罪;保护法益。  相似文献   

11.
刑罚目的问题是刑法学理论中的重要问题。刑罚目的是刑法学理论的逻辑起点与核心,对刑罚论和犯罪论的构建和发展以及刑法学理论的基本立场具有深刻的制约和影响意义。因此,重新反思刑罚目的在我国刑法学理论中的地位,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刑事司法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刑罚个别化思想在西方犯罪学史上由来已久,并且对世界各国的刑事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在中国,虽然刑罚个别化的提法已不少见,但这一理论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刑罚个别化从思想萌芽到理论构建再到某些国家将其付诸实践的整个过程,一方面印证了它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显示出其在犯罪矫治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向人们昭示出它的某些不足之处,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刑罚个别化理论作出一定修正,以充分实现其所蕴涵的深厚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刑罚是为了保护社会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社会关系而对危害行为设立的保障措施和惩罚方式。刑罚目的是国家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行刑机关通过设定刑罚、适用刑罚和执行刑罚等方式而在主观上期望实现的效果。刑罚目的应当包括惩罚犯罪、预防犯罪以及传递价值保护等内容。依据此目的,司法机关在量刑上应当更好地实现刑罚目的在惩罚犯罪、预防犯罪、保护社会价值等方面追求。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刑罚目的之理性审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刑罚目的是一个理论与实践价值兼备的命题.一元论的预防犯罪的刑罚目的观在我国刑法学界处于通说地位,但这一观点近年来不断面临挑战.科学的刑罚目的的确立必须廓清一些基本范畴,同时必须明确刑罚目的在刑法理论中的定位与内涵. 从我国的情况出发,刑罚目的包括三个层次惩罚犯罪;预防犯罪;保护法益.  相似文献   

15.
刑罚作为国家对犯罪最严厉的制裁方法,通过刑罚权的建立和运用,并最终通过刑罚的实施以监狱为代表的刑事执行机关的行刑活动实现自己的内容,发挥预防和改造犯罪的效益。行刑,即刑罚执行,是整个刑事司法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最后一道工序,也是刑罚实现的关键性环节。在我国的刑事法学理论研究中,从预防、改造和减少犯罪的目标出发,加强对刑罚的构架和分配、行刑的实践运行等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人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刑罚应当是宽和力和威慑力的统一,刑罚的威慑力是刑罚的力量之源,刑罚的宽和力则是刑罚的正义根基。从刑罚威慑力和宽和力两个角度出发,可以修补传统刑罚预防目的理论的不足,完善一般预防,构建犯罪中预防,改变长久以来刑罚预防作用的断裂状态,全面覆盖犯罪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犯罪形势非常严峻,尤其是重大责任事故类犯罪与暴力犯罪特别突出。有学者因此反思严打政策,并主张刑罚轻缓化,认为刑罚轻缓化是刑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刑罚轻缓化的概念并不明确,刑罚轻重取决于罪行轻重,现代刑罚的本质特征依然是严厉性、痛苦性,只不过是刑罚方式发生了改变.刑罚并没有轻缓!刑罚的发展变化最终由刑罚的本质所决定,不应随什么潮流或者趋势。应对目前严峻的犯罪形势,必须坚持罪刑法定、适用刑法人人平等、罪刑均衡三大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8.
《刑法修正案(八)》颁行以来,假药犯罪形势仍然相当严峻,在风险社会背景下更凸显出现行刑法的缺陷。鉴此,以截短的犯罪构成为完善视角,从刑罚的积极预防功能和我国的假药犯罪现状分析采用该视角的正当性,指出现行刑法在犯罪对象、犯罪行为、罪过形式以及刑罚方式方面存在的缺陷。进而提出完善假药定义、扩大规制范围、增设过失犯罪和资格刑罚四个立法建议,期待更好地发挥刑法在药品安全领域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吉米.边沁是英国功利主义思想家、法学家,英国法律改革运动的先驱和领袖。本文对边沁的功利主义犯罪观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他的功利主义刑罚观及犯罪控制理论。  相似文献   

20.
论驱逐出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驱逐出境的刑罚作了全面探讨。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如下见解在主刑执行完毕之后才能执行并不是作为刑罚方法的驱逐出境和作为行政强制措施的驱逐出境的根本区别;驱逐出境也适用于在我国领域外犯罪的外国人,而不仅仅适用于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的外国人;驱逐出境是没有期限规定的刑罚,宜规定期限;驱逐出境不可以附加适用于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