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宫体诗”之再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我们在六朝文学研究中对“宫体诗”始终抱着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视之为六朝形式主义文学中的一股浊流。如果我们对此现象作一番历史的考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乃是在传统文化心理和传统价值观念影响下所产生的一种审美心理定势。  相似文献   

2.
“心理距离说”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洛的“心理距离说”是一种审美态度理论,心理距离实即审美态度。布洛本来是为了取代“主观的”和“客观的”、“人情的”和“非人情的”这样一些对立概念而创立“心理距离”这一概念的,但他在用“心理距离”来指代审美态度时,又将共鸣和经验差异塞进这一概念中,造成了概念的混乱。从“心理距离”角度来讨论审美对象的虚构性,是布洛所独创。  相似文献   

3.
论宫体诗     
“宫体诗”也许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极为特殊的文学现象。这不仅因为它以女性为描写中心,而且从总体上表现出鲜明的“重色”观念。一方面在当时影响极大,甚至左右着一代诗坛;另一方面,后世非议不绝如流。因此,重新审视“宫体诗”时,不少问题不能不唤起人们重新进行思考,比如:其一、“宫体诗”创作成为一代诗风,仅仅是由于少数当权者及其侍臣的倡导抑或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其二,“宫体诗”表现的“重色”观念固然有不可克服的内在缺陷,但除此之外,是否还有自身的合理性?任何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庄子审美心理机制表现为一个由低到高的连续运动过程,它起始于审美主体以“虚静”为中心的审美心理准备,经过审美主体以“坐忘”为特征的精神追求,归于审美主体与“道”合一后以“若化”为表现的最高审美体验。庄子审美心理机制对中国文化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魏晋时期,人的自觉带来了审美意识的质变,文学的审美价值被发现。到了南朝尤其是梁代,以萧衍、萧统、萧纲、萧绎为代表的文人创作了大量的宫体诗,把文学审美抒情功能的认识推进到了一个更新的境界。宫体诗第一次集中大量地描写展现女性美,力图把人体纳入审美观照之中,并由传统"重德"转向"重色",拓展了诗歌的审美表现领域。  相似文献   

6.
论王公贵人对南朝乐府民歌的接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宋孝武帝当位后,南朝民歌逐渐为王公贵人们所接受,其原因在于它满足了王公贵人们纵情声色、猥亵玩赏的心理需求。南朝民歌中大量的对流离之苦的抒咏,是与当时偏安王朝普遍具有的寄寓流离之感相适应的;而大量的表达女子相思相慕的坚贞之情以及男子的负情欺诈的歌曲,则因为在荒淫生活之外进一步满足了王公贵人们对声色的猥亵玩赏心理而被他们接纳。正是这份对女子痛苦的玩赏心态,才是南朝民歌真正影响、开启宫体诗的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7.
属于南朝后期的梁陈两代偏安江南,又正值宫体诗风的鼎盛时期,故此间的边塞诗创作受时代氛围、地域环境、审美趣尚以及诗人心态等诸方面影响,诗中的“边塞”形象也向“阴柔化”和“心理化”方向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边塞”形象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8.
心理内视是作家在文学创作时必须具有的心理能力,即“观察心灵”与“心灵观察”的能力。心理内视是一种体验,包括形象体验与情感体验。心理内视的心理机制是S·阿瑞提提出的“内觉”体验,它的心理基础是表象在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浮沉、聚散、消融与生成,致使心理需要获得满足。心理内视的最大功能是创造“循轨”思维所不曾有过的东西,而创造功能的根本体现就在于审美;心理内视不为作家独有.心理内视只有进入审美体验的境界,才是文学创作的“创造的秘密”。  相似文献   

9.
康德认为没有所谓“纯粹”的美学,从而隐约地表现出了对审美的实践维度的构想,但由于他拒绝赋予美学以一个外在的客观的目的而未能完成。黑格尔明确地予美以客观的目的,即“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但他的美学所表现的乃是一种哲学思维的理念,没有人人切实皆有的“感”、“觉”或“悟”,不合审美的感性特质,审美的实践维度之建立的愿望仍然落空。中国传统美学则始终把涵养人人生命中所具有的道德实体“心”、“性”作为审美的客观目的,同时它给以人格修养工夫这样一个切实的实践理路,从而建立起审美的实践维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心理冲突”是文学写作心理的基本规律,它贯穿于写作心理全过程。没有心理冲突,文学写作就会失败;有了心理冲突,文学写作才进行得有声有色。文学写作的心理冲突,集中表现于审美心理与世俗心理即功利心理的矛盾。作家有审美的自由,也有非审美的不自由。而心理冲突的根源乃是作家写作时的人格“本我”与“人格面具”的矛盾与痛苦。文学写作应当大胆祖露作家的心理冲突,进行“灵魂的审问”,在“情”与“理”的矛盾中使情感向审美心理自由流动,并尽力贴近“内部语言”。  相似文献   

11.
对于宫体诗的评价,千百年来贬多褒少,声名狼藉。魏征在《隋书·文学传叙》中说:宫体诗“其意浅而繁,其文匿而采。词尚轻险,多哀思,格外延陵之听,盖亦亡国之音乎!”把宫体诗当作亡国之音。李白则斩钉截铁地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一句话把宫体诗打入地狱。刘大杰指责它是“色情文学”,翦伯赞斥之为“诗歌中的糟粕”。影响较大的是游国恩,他在《中国文学史》中,把宫体诗视为“淫声媚态”的作品。这些评价,已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如果我们把宫体诗放在当时历史环境和文学发展进程中去考察的话,就会感到这些评价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宫体诗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下产生的一个独特的文学概念。从《诗经》产生以来中国传统文人心底就有的“美人”情结,文学审美思潮的转变及人性觉醒所构成的合力共同决定了它的文化生成。  相似文献   

13.
“近”为欣赏心理的第一状态,即“接近”、“靠近”,在美学理论中称之为“审美直觉”,欣赏者只是从外在感受到的美感特征,是笼统和模糊的。“进”即“进入”之意,在“进”的心理状态下,欣赏者在了解了诸如曲式结构等与作品相关的知识后,便会大致掌握乐曲行进的脉搏;“尽”是通过多种多样的手段使欣赏者的思想感情“全部用出”,这在美学理论中称为“审美知觉”。  相似文献   

14.
表情性的审美诉求,是现代散文在颠覆古代散文审美价值之后所建构的全新美学意蕴;散文形式的本真表情性,表现为一切形式的整体寓意与诸多形式中赋予主体意象以抒情指义,即“人的发现”与个体生命意识的自由呈现。  相似文献   

15.
声乐艺术表现,首先源自于人的心理感受和心理活动,成为最直接、最抒情、最能表达心理愿望的方法和手段。由心而口的演绎以歌唱思维和生理活动为基础,“心唱“是歌唱发展所有环节中的重要保证。无论是技术的形成还是客观的艺术表现,“心唱”的魅力是始终的引领。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记忆的、灵感的等因素所激起的歌唱欲望由心而起,充斥着人的精神意志,并时刻把握着技术与艺术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味”成为古典诗论审美范畴有其现实与历史人文的必然性。现实世界本身的丰富性,及审美关系中主体赋予超过客体自性的丰富性,为用“味”概括艺术表现现实的审美层面提供了原发性潜质。言意关系及其极大艺术表现力为“味”用于诗论审美提供了表现中介。独特的饮食文化传统,审美心理结构与文化思维取向等民族历史文化渊源,则决定了“味”意蕴由生理向精神、审美的演变。  相似文献   

17.
长篇小说杰作《个人的体验》表现了大江健三郎的将小宇宙与大宇宙相结合的审美体验。从艺术观念说,这是一种以“现实政治与‘呼唤’文学相结合的现实主义”为主的东方传统文学观;从艺术方法说,这是一种以“意识与无意识相结合的心理体验”为主的意识流方法;从艺术风格说,这是一种以“严肃内容与荒诞形式相结合的夸张变形”为主的现代派风格。这种审美体验与艺术特征,源自大江健三郎的“怪诞的心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8.
漫谈古希腊哲学中的爱与美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古希腊哲学中有丰富的爱与美思想。哲学家认为爱美是人的天性,身体美是爱的基础。他们所推崇的理想之爱是“美德”,理想之美是“和谐”。神人以和是哲学家和谐审美理想的最高层次。哲学家在爱与美面前常常表现得彷徨,反映了古希腊人复杂而矛盾的心理,也体现了古希腊人丰富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9.
第一代藏族汉语诗人和第二代藏族汉语诗人的作品中的共同审美属性是“隐喻”,也是藏族新诗在美学层面对藏族传统诗歌的继承和发展。隐喻,在两代诗人诗歌中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两种形态,即“传统的客观的隐喻”和“现代的主观的隐喻”。隐喻审美属性形成的原因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一般意义上即心理层面,隐喻是审美生成的心理机制;其次,从特殊意义上即种族根源上看,隐喻是藏族人固有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二者是对隐喻的审美方式(艺术构思和表达)的潜在规定。  相似文献   

20.
<正> 欣赏一幅摄影作品时,首先引起注意而产生的“第一印象”往往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是一种最简单、最初级的心理的感觉反映形式,具有揭示刺激物的信号意义的作用。如何才能更好地吸引欣赏者的审美注意,使欣赏者对作品所表现的内容产生“第一印象”呢?这就涉及到审美注意的心理规律问题。下面从几方面探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