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农民工市民化是基于中国国情而提出的重大现实课题;对南宁市280份有效问卷和10名随机访谈对象的"小样本"调查分析数据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主客观共同推动的市民化意愿倾向,存在着渴望定居、渴望创业、渴望技能等三种需求类型;面对需要克服的体制、政策、技能障碍,也相应需要政府逐步放开户籍限制、鼓励创业、建立新型高职学校等政策导向的市民化途径。  相似文献   

2.
依据新生代农民工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发展现状,分析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市民化为其提供的良好机遇以及所面临的二元体制、产业结构、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等方面的挑战。地方政府应从探索和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以应对二元体制;创新新生代农民工户籍多元复合转移模式;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制定多层次人才发展战略;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培养和人关怀等方面探寻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出路。  相似文献   

3.
在农民工做出创业决策,选择返乡创业或留城创业过程中,存在着农民工、家乡地政府和务工地政府之间因利益不一致而产生的博弈行为。为研究两地政府的政策对农民工创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可以利用动态博弈理论,构建两地政府、家乡地政府与农民工、务工地政府与农民工之间的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三者的博弈关系。家乡地政府与务工地政府吸引优秀农民工返乡创业或留城创业的占优策略都是采取支持政策;相对于经济发达的务工地政府来说,家乡地政府在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在家乡地政府支持政策下,农民工能利用家乡的优势情况下返乡创业概率较高;务工地政府具有较好的市场、信息、资源等有利于创业的优势,占优策略是选择支持政策,吸引优秀农民工留城创业。因此,两地政府在制定吸引农民工创业政策时要扬长避短,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所需的条件,降低创业成本。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实践模式主要包括投资入户、购房落户、人才引进、土地换社保和积分入户等模式。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了可能,但是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农民工市民化仍然面临着较高的"准入门槛",市民化成本较高;镶嵌在户口中的各种社会福利尚未被完全剥离,弱化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能力;很多城市户籍改革的出发点是吸引更多的资本、人才和技术,弱化了农民工的城市认同感,降低了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降低城市落户门槛、剥离户口中附着的各种社会福利、改革和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是未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从城市公共服务角度分析影响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因素.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公共服务现状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具有积极与消极双重影响.积极影响表现为,城市公共服务逐渐覆盖农民工,且不断改革和完善;消极影响表现为,城市公共服务对农民工供给不足,且仍然与市民有别.该结论的政策含义是,对户籍制度进行实质性改革,扫清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障碍;推动城市公共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发展;由中央财政对劳动力输入地城市进行适当补贴;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6.
在农民工的权益保护领域,农民工、企业、政府是利益相关体,通过三者之间完全信息下静态博弈分析,总结出13种博弈均衡。在这些均衡中,农民工权益被侵害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从而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政府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在存在政策悖论的情况下,政府在政策执行中需采取相应的配套政策,如增加农民务农收入,改善城乡收入差距状况,增加企业对农民工的需求,等等。政府在促进农民工权益保护的过程中,同时也促进了农民工的市民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农民工市民化成本的研究现状入手,对学术界关于农民工市民化成本的主要观点、测算结果和分担机制三方面进行梳理归纳。同时从测算过程的规范性、测算结果的真实性和整体研究的全面性三个视角分析农民工市民化成本研究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完善意见,以期进一步推动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8.
抛开社会因素,就农民工个人而言,市民化需要具备两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一是市民化意愿,二是市民化能力。前者是主观条件,后者是客观条件并且是最核心的条件。市民化能力是指农民工跨越市民化门槛(即市民化成本)的能力,主要反映的是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农民工收入和市民化成本是决定农民工市民化能力的两大因素,因而提高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必须从这两处着力:一是多渠道增加农民工收入——通过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以提高农民工工资性收入;通过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以提高农民工财产性收入。二是多途径降低市民化成本——通过完善户籍、就业、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制度,以降低农民工市民化的入户、就业、住房、子女教育、养老等成本;通过创新维权机制,以降低农民工维权成本。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市民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共生与错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民工市民化与城镇化进程有着必然的共生关联,但是在实践中,农民工市民化的实践事实与迅猛的城镇化进程相分离。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的经济驱动型特征与农民工市民化的经济给付型需要错位,国家推进人口城镇化的强意志与地方政府的弱反应形成反差,城市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与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存在矛盾。在城镇化发展中,要以“共享“为理念,重构农民工的城市权利;以“主体性”为依归,尊重农民工的市民化选择;以“均衡发展”为目标,拓宽农民工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现代式社会资本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民工市民化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资本构建方向是现代式社会资本。构建现代式社会资本有利于农民工获得就业信息、生活信息、社会信息等;有利于农民工融入现代城市生活,求得和谐生存与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维护农民工利益。因此,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中,应以政府政策制度支持为前提,以社会文化环境支持为基础,以组织化为核心,以自身能力和文化素质提高为动力,构建农民工现代式社会资本框架体系,促进农民工市民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湖南农民工务工权益的缺失与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平等就业权、劳动报酬权、社会保障权等权益缺失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矛盾,它在湖南着实成了一个考验执政者智慧的难题。二元户籍及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自身素质低下及法律法规不完善等体制是造成农民工权益缺失的根本根源。因此,必须尽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农民工培训、打造湖南劳务品牌及创新工会组织等针对性举措来维护农民工权益,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户籍制度对农民工就业歧视有着重要影响是学界多年来的一个共识。但是,在农民工就业比较集中的次级劳动力市场,户籍制度对就业歧视影响如何?文章基于实证数据分析得出,在农民工就业比较集中的行业和企业,户籍制度对农民工的就业机会、就业待遇、就业福利、职位升迁与社会流动四个方面影响不大。农民工就业受其受教育程度的影响较大。这说明在"准进入"门槛低的次级劳动力市场中,户籍制度的歧视作用在慢慢消解。  相似文献   

13.
实现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既是保障农民工养老权益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民工自由流动、加快城镇化建设的保障措施。当前,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工作无论在政策规定上,还是实际运行中都存在着诸多问题。统筹层次低、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户籍制度壁垒以及信息技术平台不统一等则是阻碍转续工作顺利进行的主要原因。因此,通过制度供给来提高统筹层次、通过调剂基金来协调地方利益、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强化信息平台建设等措施,成为推动农民工养老保险顺利转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促进农村劳动力成功转移:对五大制度的审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城市取向的制度惯性作用,致使农村劳动力难以成功转移,从而影响了国家构建和谐社会伟大工程。通过对五大制度的审视,剖析了存在于其中的阻碍农村劳动力成功转移的诸多问题:就业制度中的地方劳资政策歧视、就业机会歧视问题;住房制度中的农民工无权享受城镇住房补贴、无权购买经济适用房问题;土地制度中的导致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流转性差、所有权主体异化问题;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导致农民工观望、雇主推却、地方政府消极问题,户籍制度中的社会歧视和社会隔离问题等。然后,分别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能够促进农村劳动力成功转移的制度改革构想。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民工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阶层。农民工为城市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其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仍然不能得受到很好的保护,而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很难有力地维护自身权益。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与政府职责不无关系,政府对该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政府应该改变固有意识,完善法治建设,改变二元户籍制度,并使农民工及其子女能够获得必要的教育,从而在根本上保证每个公民能够共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深入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国最早到城市务工的第一代农民工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一些已经超过60岁。相对于城镇居民退休有保障的待遇,他们的养老面临诸多困境,成为社会突出问题。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缓解第一代农民工养老问题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完善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打破户籍制度障碍;发展农村经济及老年服务产业向农村转移等。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的提出,特别是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也日益得到全社会的关注。正视此问题,寻找其根源,并积极探索化解之路更是当务之急。当前,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险依然缺乏,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依然缺失,这主要是由制度"瓶颈"问题,地方政府、用人单位、农民工自身三大主体顾虑太多以及不科学的思想观念造成的。从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工素质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子女就学政策的十年演进及重大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随着进城务工农民数量的增多而逐渐凸显.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在近十年颁发了一系列的政策.政策的演进不仅使我们在客观上认识到了我国亟须解决的户籍制度、职业制度等问题,也使我们体察了政府在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上的责任意识和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上的坚定态度.无论是对进城务工农民身份的确认还是对其子女受教育权的保障,均是宪政精神的要求和体现.然而,在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政策表现出重大转变的同时,仍然不能忽视我们正面临的实际困难,因此,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还需付出更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城乡户籍制度的逐步放开,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加快。然而面对当前城市居高不下的房价和住房保障的边缘化,一种有别于传统住房形式的回迁式购房成为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理性住房选择之一。采用埃弗雷特.李的"推力—拉力"理论就该种回迁式购房选择从制度性因素、中小城镇拉力因素、大中城市推力因素以及个人因素等四个维度进行了阐述。此外,还就回迁式购房选择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在增强住房稳定性、促进城镇发展的同时也增强了就业流动性、带来房屋的大量闲置。最后就该种购房选择进行了小结并提出几点建议:将农民工纳入廉租房保障体系,规范农民工居住条件,探索针对农民工群体的房租补贴或便携式住房公积金,规范中小城镇租赁市场,探索房屋券式抵押,减少房屋闲置浪费等。  相似文献   

20.
在中央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总要求下,各地户籍制度改革的力度及方式并不相同,其效果也呈现较大差别。对地方户籍制度改革的典型实践做出对比分析,有助于认识各地户籍制度改革实践的优劣及户籍制度改革应遵循的一般规律,从而为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提供理论借鉴和现实参考。基于此,选取成都、重庆、郑州、中山4个城市的户籍改革案例进行比较研究,从改革措施、改革绩效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认为现有地方政府户籍制度改革的自利性倾向较强,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性诉求较为缺失。因此,要推进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户籍制度改革,同时降低户籍制度改革的相关风险,地方政府应充分尊重转户者意愿,并严格执行城市分类管理原则,在国家顶层设计方面,应重点着力于政绩评价体制以及社会保障体制方面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