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马古道"旅游品牌打造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马古道”是中国历史上内地农业地区和西部边疆游牧业地区之间进行以茶、马为代表性商品的贸易而形成的商道。作者在参与了实地考察后 ,指出这次考察不仅在学术研究上贡献甚巨 ,而且对“茶马古道”沿线的川、藏、滇三省区旅游业发展亦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旅游业繁荣和文化自觉意识的提升,我国多条跨区域、跨文化、跨古今的大型廊道遗产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廊道遗产视角出发,以滇、藏、川茶马古道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廊道遗产保护与开发的逻辑选择进行探讨,进而提出三条保护与开发实施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剖析茶马古道廊道遗产保护开发价值与思路,提出具体措施,以期助力茶马古道现代复兴与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3.
遗产廊道视域中滇藏茶马古道价值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滇藏茶马古道是历史上纵贯西南边疆的民间商贸通道,对西南边疆民族经济互助、文化交融、民族和谐、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然而,社会的发展改变了茶马古道的角色和功能,急需全面分析古道所面临的现实和理论背景以阐明重新认识滇藏茶马古道价值的必要性。基于此,提出茶马古道全新价值观,即古道在遗产价值、维护生态安全、遗产游憩廊道、爱国主义教育和寻求共同地方认同等方面的多元价值表现。以古道新价值为依据,指出构建滇藏茶马古道文化遗产廊道是发挥和利用古道完整价值的适合途径。  相似文献   

4.
茶马古道与滇藏文化交流向翔近年来,在对一些文化学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在对滇文化的形成和内涵的思考中。发现一些不为热点注目的边远、边缘地带往往留下不少人类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明显遗迹,从而在文化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现在的川、滇、藏三省(区)交界的...  相似文献   

5.
文化线路作为国际遗产保护界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专门针对跨区域、综合性的线形遗产资源提出整体保护战略和具体措施.以日趋完善的文化线路理论阐释为前提,剖析滇藏茶马古道所蕴涵的文化线路特质,指明借鉴文化线路的保护思路将推进滇藏茶马古道跨区域合作保护机制的构建和多赢目标的实现,明确提出茶马古道文化遗产保护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6.
茶马古道,是历史上一条贯穿滇、川、藏等省(区)的马帮运输古驿道。在过去的岁月中,它曾是社会交往、民族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是传播民族文化和传承精神文明的载体。鹤庆商帮通过多年在茶马古道上的拼搏,创造了自己的辉煌,促进了鹤庆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电视剧《茶马古道》阐释的文化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电视剧《茶马古道》中,“茶马古道”不仅给人物提供了一个活动背景和舞台,而且自身也成为一个“角色”,构成一种民族历史、民族传统、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它除了原本意义上的滇、藏两地茶马互市的经济交通要道,更多的是作为向人们展示电视剧蕴涵的民俗学价值、生命学价值、社会学价值和宗教学价值的文化长廊。  相似文献   

8.
滇藏茶马古道的宗教文化李旭滇藏茶马古道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发端于滇南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州的漫漫云海茶山之中。向南,它顺澜沧江水系间的山道漫射到老挝、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地区,直通茫茫南海;向东,它贯穿十万大山,通向两广、香港;向西北,它横越横断山...  相似文献   

9.
四川参与"大香格里拉旅游圈"区域旅游合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旅游合作是世界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加强大香格里拉旅游圈区域旅游合作,实现资源、市场优势互补,谋求共同发展,已成为川滇藏省(区)的共识.本文重点选择四川甘孜州为中国香格里拉四川片区代表,深入分析四川参与"大香格里拉旅游圈"区域旅游合作的优势与面临的问题,最终提出四川参与"大香格里拉旅游圈"区域旅游合作战略构想,以期为"大香格里拉旅游圈"以及中国区域旅游合作实践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区域旅游联动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岭 《南都学坛》2009,29(3):130-131
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区域内具有丰富多彩而又各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资源,通过区域旅游联动开发,进一步发挥川滇黔三省结合部的旅游优势资源,创建和发展特色旅游经济区,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旅游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该区域旅游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区位优势互补、旅游资源富集、发展前景广阔,应该打破区划界限、构建有效的管理机制、扬长避短、营造鲜明的旅游形象,联动开发才能实现区域内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