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传播学理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璇 《南都学坛》2011,31(2):116-118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从传播学角度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看做一次完整的传播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从传播效果理论视角可分为认知、情感、意愿三个层次。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传播学因素有:传播者综合素质的参差性、传播信息的丰富性、传播环境的复杂性、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合理运用传播理论,树立传播者权威,提高其传播思想的可信度;优化传播信息,提高信息内容的可接受性;改善传播环境,净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开拓传播途径,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多元化思潮在高校的广泛传播,使马克思主义在传播中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形成冲突,并加剧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多元化传播载体之间的竞争。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应当积极回应现实,以学术性和思想性吸引学生,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对社会实践的理论指导,强化社会实践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功能;利用新媒体打破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营造的"心理真实",引导学生接近客观真实;发挥高校"意见领袖"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传播学的视角看,民族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呈现出六个方面的独特性:即少数民族传播者拥有接近性特质;民族大家庭的缩影的特殊传播环境;传播内容以马克思主义"五观"、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为侧重点,显得与众不同;传播渠道中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史"等课程独具特色;少数民族大学生受众既具备有助于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效果的心理因素,又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消极影响;传播效果评价以塑造"四个认同",赢得政治支持和政治忠诚,为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作为核心指标,自成体系。  相似文献   

4.
话语是传播的产物,话语使用的目的亦为传播;从话语的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从传播的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果的传播因素包括话语传播者、话语受传者、话语讯息、话语媒介、话语反馈、话语环境与噪音.当下需要通过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最佳传播者”队伍、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环境影响、强化对话语讯息的把握、以及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的运行机制等路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我国政治传播研究已经有100 余年的历史。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时期、萌芽期,低潮期和勃兴期。每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总体上看,当前的政治传播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马克思主义是政治传播研究的主导理论,但与西方政治传播学相比,我国的政治传播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方法还有待丰富,也需要更多向度的透视。  相似文献   

6.
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磨砺中,毛泽东注重求实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又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从政治传播学角度考察,在传播主体方面,毛泽东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宣传传播主体的构建,推动了中国特色理论传播体系的形成;十分重视传播主体的培育,形成了恪尽职守努力奋斗、教育者先要受教育、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向人民学习同群众打成一片、共产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干部是决定因素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十分重视传播主体的规范,强调取信于民、服务于民。深入研究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的思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的培养是全面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力量。目前,中国新媒体发展迅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必须利用新的传播形式适应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当前社会的现实需求。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人才的培养必须改变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逐步建立能够融政治、师资、课程、平台和资源保障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8.
我国信息化十余年来,我国特色的网络语言已经诞生并具有传播政治理论的潜在能力,这种能力更多的是一种客观效果。网络语言传播政治理论的机制是包括网络语言的运用主体、政治理论内容、渠道、对象、效果等几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模式。从机制的角度探讨网络语言与政治理论传播的关系,将网络语言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结合起来,对于政治理论的大众化、时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传播的重要使命。发挥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关键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何以可能的前提审视是破解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难题的重要之维。转化话语方式、创新传播方式、优化效果预设是思想政治教育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具体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0.
早期中共出版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既重视以哲学社会科学为途径进行理论宣传,也重视以文学艺术为依托激发读者社会情怀,并且形成传统。两种传播之道各擅胜场,由于皆与传播者的各种革命实践密切相关,所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人文特质会因传播者的角色转换而发生融合或变换,呈现了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革命性和现代性结合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11.
《吕氏春秋》在信息传播思想方面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特点。该书对媒介功能已经有了初步认识,认为媒介制约着传播效果;主张要充分使用不同媒介,通过表情、手势、动作等与言语配合,从而增强传播效果;传播者掌握着传播的主动权,传播者的社会责任非常重大,必须以负责的态度从事传播;传播者必须考虑对象的接受能力,要讲究自然顺畅地达到传播目的;传播者的态度要老实,应使用朴素的语言,以使信息明白无误地被接收。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来建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从经济因素考察政治到作为经济与政治之间的基本环节的阶级成为政治的基本范畴,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的政治逻辑。正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对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研究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具有科学性。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不断遭到社会主义流派内部、自由主义等政治思潮的批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民主理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创新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新的历史时期 ,面对新的任务和新的教育对象 ,必须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 ,这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科研的档次 ,才能牢牢占领高校政治思想这块阵地 ,才能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重托 ,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14.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对社会发展主体的全面塑造、促使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围绕这一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强化学生的主体性为基础,大力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上实行全面创新.  相似文献   

15.
多元社会思潮兴起和传播是客观必然的。为应对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我们必须坚持和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亲和力和渗透力;培养国际意识拓展全球视野;建构学习实践、生活实践、社会实践三结合模式。  相似文献   

16.
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能动作用;在全球化时代,西方社会思潮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扩散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当代西方思潮的本质、作用和传播规律加以分析和研究,可以拓宽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领域和视野、丰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容、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的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思想为指导 ,密切结合经济全球化及其引致的世界政治和文化格局变化的新特征、国外社会主义理论思潮变化的新动向、以及社会主义理论主题转变的历史阶段和时代课题 ,切实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其本质属性为政治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政治"属性不能随意抹煞。因此,政治宣传的优势在其中仍然不可随意"丢弃"。在实际操作层面,不能忽略主流意识形态的特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规限于大众传播而"传播失焦"。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放置于政治传播中作整体安排,制定有效的传播策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规制"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阶段实行不同策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多元主体"作用;在政治实践中不断改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话语结构。  相似文献   

19.
"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坚持灌输。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灌输理论具有内在一致性,二者还是相互促进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灌输论要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主体如何选择自身的文化身份会对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产生重要的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并不要求交际一方完全放弃自己原有的文化身份以迁就另一方,而是要在确立本民族文化地位和特征的前提下,通过交际手段建立一种新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