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历史和现实看,人们普遍憧憬“美好生活”,没有例外。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是“过上好日子”的应然状态,这种状态由人民来“定义”,并通过人民的社会实践来体验。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实然行动实际上就是不断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过程。应然状态与实然行动之自然契合,架构了“美好生活”的内在意蕴,即什么是美好生活与美好生活实现条件——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人类美好生活的真正本质在于社会实践——过程性与结果性的统一;实现什么样的美好生活与怎样评判美好生活——目标性与价值性的统一;谁的美好生活与谁来创造美好生活——目的性与手段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应然”的实践阐释——论马克思的实践应然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然即"应当如此",它植根于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马克思在创立"新唯物主义"的过程中,立足于人类实践寻找应然的各种规定性,将应然的本质归结为以人的需要为最高尺度,重构世界图景,在以人为中心的前提下实现人与世界的和解。马克思的实践应然观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六个命题:(1)应然是从实然出发的否定和超越;(2)应然的最终根据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3)应然是对必然的利用;(4)认识的根本任务是对实然的应然建构;(5)应然实然化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实践;(6)追求应然的终极目的是实现人与世界的和解。  相似文献   

3.
论法及法律的应然与实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对法的认识 ,历来都是基于法的应然状态和法的实然状态。在分析法的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的基础上 ,应进一步探究作为法的实然状态的法律的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 ,才能更全面地认识法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哲学作为人类的精神探索正面临或正处于一种转变中。以往,当人们的精神探索关注主体以外的世界时,哲学大厦完全受理性精神的支撑而矗立,哲学因此被建立成了关于客体性对象的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社会观、思维观、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等,这种主客二元对立、任由主体放纵的思维方式,导致了既反自然、又异己的种种严重不良后果,已难以为继。今天,当年窃取“万物尺度”的人类已开始转向对自己灵魂和意志的审视、检点和立法,在哲学发展取向上表现为对主体自身的人文观、意义观、价值观、理想观、境界观、人格观、自由观、未来观等主体意识的体系性的确立和审慎建构,在主体意识建构的过程中,必然以当代哲学对现实生活的人道批判来开道,所谓的人道批判的“人道”,即合乎人类理想本性之道、合乎人际理想关系之道、合乎天地人和谐相处之道。通过人道“应然逻辑”对现实生活进行批判,提供新型的主体意识观念来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创造人类的新生活  相似文献   

5.
提出并运用法的应然性和实然性的法哲学范畴以及法度、离度性、离度率等法哲学概念,分析社会主义法的概念问题。确立社会主义法的应然性,需要明确人们对社会主义法的现实需要、理想追求和积极评判态度;确立社会主义法的实然性,需要明确调整社会关系的具体法律形式、社会主义国家实在法偏离社会主义法度的可能性、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实在法的有限的离度性和离度率。社会主义法的实然性和应然性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法应然性的实然化和实然性的应然化的辩证过程。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以人为本"的社会历史观.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历史观只见经济关系而不见人,这是一种曲解.马克思恩格斯把"现实的人"作为全部人类历史的前提和出发点,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性则在于人自身的需要,根本旨向就是要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只有以这样的历史观来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用这样的历史观为指导来确定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科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的本体功能和核心价值在于持续地赋予人以价值生活的能力,教育的理想追求因而成为人类谋求自身高层次存在状态的外在反映。同时,教育处于社会中,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功利要求一定程度上不可缺少也无可厚非。亦即教育的实然发展是在实证论哲学基础上的实证性思维。教育仅仅强调任何一极的发展都不足以在真正意义上满足人与社会的发展,也不能在完全维度上厘清人与社会生存的真实境遇。在教育的实然发展与应然追求的价值取向冲突上,如何找到平衡点是消解各种教育价值疏离表现的关键所在,因此,倡导教育价值取向的实然与应然不断趋近、动态平衡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廉政、廉政建设是当前我国社会关注的主题之一。领导学是关于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领导活动的规律性学问,从领导学看廉政,就是从领导活动必然的普遍存在看廉政的应然性,从领导活动具体的特殊存在看廉政的实然性,从领导活动的能力展示看廉政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9.
唯物史观就是人类发展的科学历史观。把人类发展理论和唯物史观并列,或者把人类发展理论看做是唯物史观的一部分,都是片面的。唯物史观是以科学为基础的价值观和以价值为归宿的科学观的统一。作为人类发展理论,唯物史观本身并未丧失人的价值维度,而人类发展理论也从来不等于价值维度。马克思从人对历史的创造出发,以科学的实践观作为奠基,揭示出唯物史观作为人类发展理论的三大科学形态,并认为社会历史是异化的人的历史,而人的历史才是社会历史的本质、本意和归宿。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是一种应然的社会状态,受到现阶段实然状态的制约,两种状态具有异质性,存在较大的差距,又具有统一性,在社会的现实运行中不断地趋近与转化。以辩证法的视角解读和谐社会的应然与实然,旨在摒弃理想化和庸俗化的不良倾向,倡导树立科学的和谐意识。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①.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自然历史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科学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为人类的解放,即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一、人类解放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史过程必然和自由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哲学上的概括. 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当其尚未被人们所认识和支配的时候,表现为必然.必然是异己的盲目起作用的力量.当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已被人们所认识,并且有计划地使之为人们的目的服务的时候,就表现为自由.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支配.人类实践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应然关系和实然关系的统一。实然关系表现为两者的既对立又统一,应然关系表现为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既克服又保留。实然关系是应然关系的实现过程,应然关系是实然关系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论道德的现实性与超越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德是以善、公正、人道、仁爱、诚信等观念调节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行为规范蕴含着一定的道德观念,又凝聚成行为准则指导人们的道德活动。道德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超越性,表现在道德既反映现实又指向未来,既依据"实然"又指导"应然",既否定恶人恶行又引人向善。所以,道德便能成为一种实践理性,在人类社会中可以发挥出巨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社会本位”到“个人本位”的转变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经过程。“个人本位”是对“社会本位”的超越,但“个体本位”并不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最佳状态和目标,必然会被新的形态所替代。克服“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两种片面倾向,既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们对主观认识不断改变与提高的要求和结果。  相似文献   

15.
以西部大开发为背景 ,对西部女性的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作了比较分析 ,西部女性的实然状态与西部大开发的客观需求极不适应。转变观念、提高素质、找准位置、以新的时代理念和精神风貌投身于西部大开发是西部女性的应然状态。  相似文献   

16.
万光侠、夏锋在《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10期撰文指出,精神家园彰显了人类孜孜以求的价值归宿,超越了人的自然性、现实性与有限性,确证了人的本质,实现了人的发展。首先,精神家园以“应然”的方式探求终极的价值目标。精神家园在应然层面上规定了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在终极追问中获得终极的价值指向。精神家园以“应然”的方式超越了“实然”状态,用“应然”的价值视野审视、评判现实问题。在现实与理想、应然与实然的张力中,精神家园专注追寻人的终极价值目标,追问自由的意义与本质、自由广度与限度的问题。其次,精神家园以“无限”的方式超越了人的有限性。现实的个人作为有限的、历史的存在,在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下,只能限定在特定的生存场域中。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历史观的合理内核是系统地把辩证法应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他认为,历史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发展过程,是一个因果承续性的系列,应该用合理性与现实性的观点去观察历史现象。他首次提出探究历史发展终极原因的问题,并认为人的需要是推动人们创造历史的动力。黑格尔历史观从内容和方法两方面为唯物史观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8.
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在法治不健全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这一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法治视野的缺失。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以现代法治为基础,道德规范不断进入法治领域并成为法律规范,这是人类社会进入法治文明时代,法律与道德互动的一种趋势。但是,推动法治实现实然和应然两种状态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避免道德降低为法律,也是道德建设重要的价值取向甚至是成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哲学视野中的教育公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育公平是在政府、市场、高等教育系统和个人(社群)共同作用下生成的社会事实,这种社会表征着公民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的程度。教育公平感是主体依照自己的习惯,对教育公平的“实然”和“应然”之间关系所作的价值判断。在不同高等教育哲学视野中,教育公平的实然与应然状态是不同的,在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哲学观视野中,教育公平的实然与应然状态有望统一。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的权利未能从应然转为实然是因为合理的权利主张未被主流价值观所认同、人们对受教育权的内涵及大学自治的规律认识不透彻以及高校在硬件建设和办学的机制方面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三方面的原因.当前大学生们依法维权的阻力不仅仅是规章越位和程序缺失,更深层更难突破的还是办学主体的思想观念和作风.应然的大学生权利转向实然的大学生权利还有不少阻力和障碍,需要各相关主体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