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0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不同视角,马克思对人类历史发展做出了不同的划分。就主体发展而言,现代性的历史定向在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矛盾发展,而现代性的解构路径在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发展阶段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阶段的转换与递升。关于现代性的解构方法,囿于诸多原因,马克思在理论上更多地将人的依赖关系阶段的矛盾解决方法移就到了现代性所在的第二阶段上。但是,无论是现代性的发展模式,还是现代性的解构方法,东方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均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2.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克思具有极其复杂内涵的思想。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思想,不仅包含最为标准、典型的原始的公社所有制的意义,而且囊括了从原始的公社所有制向次生的奴隶制、农奴制的过渡。借口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思想的复杂性,因而把它看作是充满逻辑和历史矛盾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同样,将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认定为“农业公社”,并认为它是原生的社会形态的最后阶段,也是失当的。  相似文献   
3.
对资本主义异化现实的无情批判促生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哲学。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其和谐哲学的最高境界和实践完成。对人与人及人与自然对抗危机的一体化改造则是其和谐哲学的实践路径。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和谐哲学的当代图景并不具有实践的均衡性,当代社会已经分延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两重和谐向度。  相似文献   
4.
吕国忱的《列宁主体客体观的重大转变——<唯批>与<哲学笔记>之比较研究》一文,误解了《唯批》对经验批判主义批判的实质,任意歪曲、篡改列宁关于主体、客体的本意,错误地认为《哲学笔记》肯定了经验批判主义的根源即主客体的统一,而《唯批》却发生了否定主客体统一的错误。该文所确认的现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同时含有主观和客观两种因素,是向马赫主义的复归;其所提出的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主客体关系问题,更是对唯心主义的妥协,对唯物主义的背离。  相似文献   
5.
和谐世界理论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获得了新的形态。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向和谐世界的逻辑生成体现在:首先,社会主义社会能够参与和开拓世界历史;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创造和谐世界的世界历史;第三,世界历史的未来将在和谐世界中赢得胜利。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方式构成了某一社会价值观的根基,而社会主要矛盾则主导了该社会价值观的性质。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法理据只能在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及由此决定的社会主要矛盾。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形态。  相似文献   
7.
唯物史观就是人类发展的科学历史观。把人类发展理论和唯物史观并列,或者把人类发展理论看做是唯物史观的一部分,都是片面的。唯物史观是以科学为基础的价值观和以价值为归宿的科学观的统一。作为人类发展理论,唯物史观本身并未丧失人的价值维度,而人类发展理论也从来不等于价值维度。马克思从人对历史的创造出发,以科学的实践观作为奠基,揭示出唯物史观作为人类发展理论的三大科学形态,并认为社会历史是异化的人的历史,而人的历史才是社会历史的本质、本意和归宿。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首创了唯物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这一思想和唯物史观的创立具有相同的理论语境,其科学性就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一元性而言是不容置疑的。但马克思划分世界历史的标准在于生产方式,囿于这一划分标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发展道路并未突破资本主义的单线论。这是马克思世界历史划分标准的局限。  相似文献   
9.
两种生产理论是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观的有力确证。从生产力内涵对两种生产的包容性出发,在两种生产理论的视野中,原始社会的发展动力观是肯定人自身生产,否定物质资料生产为中心的否定性动力观。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观则是否定人自身生产,肯定物质资料生产为中心的肯定性动力观。而未来社会则是在较高形态上向着肯定人自身生产,否定物质资料生产中心的否定之否定性动力观的社会阶段的回归。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动力观在两种生产的关系上与史前社会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具有其自身的生成理路。异化史观下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形成的前奏,科学实践观的提出和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创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的生成,而自然价值论对马克思经济学思想的误读与现代性困境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发展的曲折和现代境遇。然而,无论如何,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仍是现时代不可逾越的科学的环境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