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性问题是我们时代的最为重要的问题。查尔斯·泰勒通过其对思想史的深刻剖析,提出了现代性理解上的分殊,即:“文化的”与“非文化”的现代性,并指出了“非文化”的现代性观点在西方文化中占主流地位。现代性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带了诸多的隐忧。克服这些隐忧,为现代性寻找出路的关键就在于恢复对现代性的文化理解,为原子化的自我及其自由找到处境。  相似文献   

2.
对"现代性"的思考产生很大分歧及其解决方案的巨大差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现代性"概念理解上的异质性.区分出这种异质性对理解"现代性"及其寻求解决现代文化危机的可能性具有重要意义.应该有两种对"现代性"概念的理解,一种是广义的"现代性",另一种是狭义的"现代性".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克服"现代性"的文化危机,实质上就是拓展"现代性"内涵,使其由狭义的"现代性"向广义的"现代性"延伸.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现代性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现代性的文化和社会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加拿大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查尔斯.泰勒从多重现代性的视角对现代性进行了反思,他通过理性、系统地分析现代性的三个隐忧,认为现代性可以自我孕育出批判性力量,并立足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对话本性,致力于探究一种承认的政治模式,为现代性寻求拯救之路,为自我寻找出境。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并不预示着一个全球大同时代的来临,反而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文化之间的差异性甚至对抗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于各民族文化尤其是对非西方社会来说,如何理解现代性与追求自身的现代化,成为一个紧迫的任务。在中国现代性的建构过程中,既要求加深对现代性的理解,也要求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5.
王德威评价晚清小说的"被压抑的现代性"一说,近来备受学界关注,然而考察其"现代性"理论和观照文学的方式,发现其中存有一种理解上的文化错位,也就是说,王德威在理解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时,不可避免地带有美国文化中的情感想象印记,事实上造成了对晚清文学和"五四"文学的双重误读.在这种情况下,较为有效的对话途径是,从文学语言这一角度,切入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理解.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辨清晚清、"五四"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的历史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文化领域,中国的"现代"的意涵究竟是什么?这一历史经验如何影响文学书写以及如何创造文学现代性?我们应如何理解历史内容和文学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考察王德威关于晚清文学中存在中国现代性最早萌芽的论断,可以看出:他的关于现代性"推陈出新"只是表面的理解;他对于启蒙和个人主义的否定使他漠视现代民主精神及其在文学中的体现;他对福柯系谱学理论的应用,使得他将内爆视为革新;而从根本上来说,由于他的政治和文化的保守主义立场,使得他援引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致力于一种非历史化的"想象史学"。  相似文献   

7.
鲁迅小说的现代性与非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小说在文化属性上既具有"现代性"的一面,又具有"非现代性"的一面。这一特点主要来自鲁迅的理性与感性、思想与其他复杂心理因素之间的矛盾性。鲁迅小说的这一特点使其内涵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声音",造成了其思想意蕴的复杂性和人们阅读理解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8.
以"世俗化、去宗教化"为总体特征的、正在生成中的西方现代性文化语境划定了西方现代文艺理论建构的限度及可能性空间。在现代性进程这样一个类似于"科学范式"、"知识型"的文化语境当中,先验领域的销蚀问题、人类主体性地位的确立问题、文学艺术自律问题、现世人生的拯救问题、科学与科学性问题等构成了西方现代性诗学建构的主要话题。深入探讨这些现代性诗学问题,有利于发掘西方现代性诗学生成的动力之源,进而可以为进一步建构现代性诗学提供参照、镜鉴。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是近年学术界关注并引起争论的重要问题。本文对现代性的基本价值内含、现代性与现代化的联系与区别、社会现代性与美学现代性的产生及其联系与区别、现代中国对西方现代性的歧异性理解引进与实践、如何理解看待文学现代性等问题,分别作了阐述。其中着重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问题,联系理论与实际作出了较独特的阐释,认为不仅应该从文学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而且应该从文学文本之外的文学生产方式和体制、从中国现代化进程形成的社会文化语境来理解和评价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并对何谓文本内的现代性和文本外的现代性,作了具体的诠释  相似文献   

10.
源构于碎片化的"现代生活"景观中的马克思现代性问题是一个确定与非确定的历史诗性存在,马克思对人类所经历的新的事态景观给予深刻的征候诊断,发现"资本运作"是人与物、人与人全面异化的潜在隐忧.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在处理人与物及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给我们很多源发性启示.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是资本逻辑作用下所催生出来的,一种有别于传统社会,在新型工业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价值观念系统。从现代性的正面而言,它改变了人们的时间观念,加快了全球化步伐,促进了生产力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从反面而言,也随之带来了工具理性的泛滥,民族文化的消弭、人的感性生命遭漠视的内在隐忧。这些现代性思想无疑对于当前中国所倡导的现代性文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镜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韩少功的小说构建了一方精神和灵魂的家园,其间容纳了他对现代性的文明症候,包括时空观、生存方式、同质化精神文化形态、人与世界关系即主体/客体关系的隐忧,并以多层面的诗性叙述建构起来.它为这个以现代性为主潮的时代留存了一角诗意化、异质化的心灵苗圃和个人性、民间性、边缘性的精神文档.  相似文献   

13.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入侵,促使儒家文化艰难地开始了百余年来的"现代性"转换。正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示例作用,启示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提出儒家文化的"宗教身份"问题。新儒家针对现代性进程之中暴露出来的文化问题和伦理问题,指出了儒家文化对于现代性的疗救作用。全球化为儒家文化的现代性转换提供了当代契机,儒家文化现代性转换的具体进路在于:第一,排除掉儒家文化的"宗教身份"这一思考路径。第二,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性建设过程之中,儒家文化必须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为当代中国的道德伦理建设提供文化资源和社会秩序模式,才能在道德伦理重构中具备现实力量。  相似文献   

14.
老舍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国民劣根性批判、现代化追求、现代性反抗等方面。现代性焦虑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批判国民劣根性;现代化追求首先表现在对"人"的关注上,其次表现在对个体的关注上;现代性的反抗表达首先在于对城市文明病的反思,其次在于其文化反思中明显的挽歌情调。老舍文化反思同时具有了现代化追求与现代性反抗的双重品质,呈现了现代性的内在悖论及其复杂。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从文化学的视角对现代性、全球化和中国知识做一系统的考察和研究。认为现代性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层面的具有内在张力的整体性概念,其核心原则为理性。理性具有一种内在的扩张性,这决定了现代性是一项"未完成的扩张",扩张的结果导致了全球化的出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不等于文化一元化。现代性的中国知识应立足于"本土资源",面向"中国问题",同时借助西方知识,积极吸取现代性知识中的普世化要素,以实现中国知识的"创造性转化",最终建构起真正属于中国的现代性知识。  相似文献   

16.
除了众所周知的阿尔都塞对"毛泽东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路线以及中国的文化革命的同情支持和密切关系之外,意味深长的是他在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时,将毛泽东哲学作为一个起点.斯大林构建另类现代性模式的失败,使得阿尔都塞更加相信毛泽东关于文化革命的理论和实践.阿尔都塞提出通过"症候阅读"方式来解读毛泽东问题式,认为毛泽东思想的中心问题式组成了文化革命和另类现代性的至关重要的连接点.毛泽东的观点为阿尔都塞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性提供了重要的灵感,在理论和实践上开辟了一个潜在的问题式,即对于另类现代性的寻求.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现代性理论角度重新审视鲁迅和传统侠文化的关系。首先对现代性概念做了界定,介绍了中国文化与现代性的关系。然后,从现代性概念的三个价值基点出发论述鲁迅与侠文化的关系:一是鲁迅如何对传统侠文化进行研究和批判;二是鲁迅如何呼唤与传统侠士有共通性的"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精神界之战士",启蒙当下民众,提出"人的主体自由"的现代性方案——以"立人"为核心,以"人国"为目标的现代文化建设战略构想;三是鲁迅在"自己反对自己"悖论式现代性价值视点下,赋予侠文化的核心主题"复仇"以自啮自身的反省品格,让文化的"复仇"成为批判国民性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视域中的“艺术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终结"是当前国内外文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要理解艺术终结这一命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回到产生该命题的现代性语境.一种现代性的定义就是一种理解艺术终结的钥匙,不同的现代性定义会提供不同的考量艺术终结的线索.从"时间"流变角度来考量"现代性",艺术终结是"现代"来临引发的问题;从社会变迁视角来考察"现代性",社会的转型带来艺术的转轨,这意味着古典艺术的终结;从文化反思角度来拷问"现代性","艺术终结"是艺术通过否定自身来应对现代艺术危机与凸显价值批判立场的一种策略.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艺术"的"现念"是启蒙现代性的产物."艺术"的"终结"是审美现代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罗蒂与阿伦特均批判现代性,还将矛头指向现代性的政治领域,他们不约而同地以同情为切入点来审视现代性的政治。罗蒂将政治意义上的社会团结建立在同情之上,因为同情意味着减小差距,从而使"我们"的范围不断扩大;阿伦特则认为差距正是自由的基本内涵,同情作为一种私人情感出现在政治领域意味着自由的消亡。"同情"在他们的理论中具有相反功能。在自由问题上,罗蒂主张现代性的形而上学试图为自由奠基的努力是失败的,在阿伦特看来,现代性的平等、权利等价值理念无非是宣告了"社会"的兴起,是自由丧失的一种体现。他们要么将自由理解为与经济无关,要么将自由理解为对经济的超越。在他们的逻辑视野中,经济问题本质上是无足轻重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问题的本质。同情的政治哲学依然是马克思所批判的"解释世界"理论,也是一种思辨哲学。  相似文献   

20.
"文化研究"应被理解为对20世纪后半期西方知识运动的一次整合,从意识到方法,"文化研究"都突破了现代性学术体系的限制,在人文知识中破除了独立性、专业性、客观性三大神话,突出经验在知识生产中的作用,重视跨学科研究对人文知识整体性的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