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呈现出较明显的“衰败冶特征:一方面是大量的农村生源、师资、教育资源持续性地向中心城镇集中,另一方面是农村学校的文化整合功能弱化与乡村教师的去精英化或日益底层化。 在对 J 省 N 市的六所农村小学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之上,本研究发现,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相对“衰败冶不仅仅导致了农村义务教育本身的低度发展,同时更深刻地带给乡土社会一系列的危机:家园的荒废与合格农业劳动者的供给断层;现代性的追逐与乡土文化及规范传承的断裂;注定失败的教育竞争与个体及家庭向上流动希望的破灭。 农村义务教育“衰败冶受到双重机制的影响:传统城镇化与教育政策效应的路径依赖、阶层间的非理性教育竞赛及其合法性压力。 因此,可以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城乡联动、家校合作三个方面来积极应对农村义务教育“衰败冶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已经关乎到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只有继续坚持以农村教育为重点,加大农村学校"普九"欠债清理,重视师资培训力度,建立长效教育机制,确保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平等、优质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教育的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3.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是教育公平的主要内容,河南省在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提高适龄人口受教育比例、推动城乡师资流动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城乡学校硬件设施不均、师资不均、趋城、择校、大班额等问题,这是由于成才观念单一、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反差巨大、户籍和住房制度改革、学校数与生源数发展不均等原因造成的。因此,要改变河南省城乡义务教育的失衡状况,必须科学布局,对城乡学校均衡投入,促进学校硬件设施统一化、标准化;加大对教育经费投入,提高义务教育保障范围;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确保师资流动均衡;以高中阶段的均衡发展带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人民满意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利用湖南省浏阳市、湘潭县所属12所不同类型农村学校的调研资料,从农村教育系统内外两个方面,总结了农村学校教师资源配置在数量、年龄、性别、专业、编制、职称等方面的失衡表现及影响。农村地区内部学校教师配置失衡根源于教师人才"向城性"的自发流动,以及编制、职称等教育资源的"向城性"政策流动;主旨为空缺补充、侧重偏远学校的系统外教师配置渠道,和主旨为福利提升、侧重城区学校的系统内教师配置渠道双重作用,直接加重了农村地区内部整体教师资源配置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义务教育城乡分立的供给机制导致义务教育城乡非均衡发展态势难以逆转。近30年来,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机制虽然历经从"乡村自给"到"公共财政保障"的转变,但是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并未实质性的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学龄儿童依然受到不平等的教育待遇,城乡之间学生、教师、教育资源流动还存在大量的体制和制度性障碍。作为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的构建已刻不容缓。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机制改革必须从城乡分立机制设计向城乡统筹的制度设计过渡,从经费供给单向度改革向全方位综合改革过渡,建立城乡学校之间联动发展机制,改变城乡义务教育空间组织形态,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关于农村教育城镇化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农村教育存在学校布点分散,条件简陋,教师队伍流失严重,教学质量低下等问题,农村教育城镇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性途径。集中财力、物力在县城、集镇修建教育园区、寄宿制学校,把全县的高中和大部分初中学校办在县城或条件较好的集镇,以吸引优秀大学生在此任教,使广大农村学生享有与城镇学生同等优质的教育资源。教育城镇化对实现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农村寄宿制学校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大规模撤点并校布局调整的产物.现有的文献多从管理、教育、政策的视角,分析农村寄宿生在学习、生活、卫生、情感、心理、交通安全等方面面临的问题.作者认为,农村寄宿制作为教育现象,与社会深层结构和政治文化现象有着深刻的联系.囿于管理的层面分析农村寄宿制并不能触及它的实质.农村寄宿制学校导致了学生与父母、学生与乡土社会的双重隔离,加剧了乡村教育和农村的凋敝,它反映了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不平等的配置与社会各阶层的流动进一步固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探讨义务教育城乡失衡问题的制度根源及其破解路径。在"穷国办大教育"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下,国家实行优先发展城市教育的消极差别化政策,导致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城乡失衡和断裂。体制和政策是造成我国义务教育城乡差距和发展失衡的最主要因素。要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实行重点向农村倾斜的积极差别化政策,在财政投入、师资力量、资金援助等方面优先考虑农村,以此推动农村义务教育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其经济社会发展较发达省市尚有差距,部分原因就在于教育落后。分析和解决城乡基础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难题,改善城乡基础教育现状,是实现河南省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目前,河南省城乡学校教学设施配置不均衡,师资力量相差悬殊,教育经费投入相差较大,城镇巨型学校使得教育资源过分集中。究其原因,主要是城乡二元制度的影响,社会价值取向偏差导致的教育评价体制偏差,优质教育资源集中于城镇加剧了这种不均衡。河南省可以借鉴北京市、杭州市、张家港市的先进经验,深入思考城乡基础教育在现实基础上均衡发展的思路:打破体制障碍,建立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体制;提升基础教育规划水平,完善学校网络布局;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城乡教育互动平台;充分发挥政府对基础教育的引导职能,加大监督督导力度。  相似文献   

10.
农村教育的发展,事关构建和谐社会和中国梦的实现.据调查显示,我国农村教育整体落后状况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互联网与教育的有机融合,是破解农村教育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农村教育规划必须充分考虑"三通两平台"建设,整合社会资源,形成"企业竞争提供、学校自主选择、政府评估准入"的建设机制,引导民营资本注入农村教育发展.创新教育模式,促进互联网企业与教育企业业务的优势互补,推动新的教育业态的形成.应用互联网平台,整合和重新配置教育资源,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资源短缺、师资力量缺乏等诸多难题,实现城乡公平教育.  相似文献   

11.
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公平之根本在于为每一个学龄儿童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为此,文章从教育资源供给的视角对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供给状况及原因进行分析,从物质基础、制度保障、师资关键几个层面提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之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随着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社会转型,新时代背景下的城乡关系已经成为国家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核心问题。在政策和发展实践中,乡村旅游逐渐成为推动城乡互动的有效路径。研究需要跳出乡村旅游影响乡村的单向度视角,从城乡关系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其双向性和综合性作用。文章基于已有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批判性分析,尝试构建乡村旅游作用下的"城乡循环修复"理论框架,并围绕"主体流动-要素循环-双向修复"的逻辑结构予以阐释,将其视为建构新型均衡和可持续城乡关系的指导性框架,进一步遵循"过程-机制-模式-政策"的研究思路提出未来的研究议题,以期在理论上丰富和深化乡村旅游影响研究,拓展中国城乡关系的本土化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3.
城乡学校一体化管理通过城乡学校组织间的合作和制度化建设,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共享,提升了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它表现了学校由封闭系统组织向开放系统组织的发展变革,充分体现了开放系统的发展观。实施城乡学校一体化管理,必须强调三个关键要素:开放、环境和资源,因为开放是城乡学校一体化管理的基础和前提,环境是城乡学校一体化管理的要求和条件,资源是城乡学校一体化管理的动力和保障。  相似文献   

14.
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我国城乡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契机等有利因素为合理配置农村公共教育资源提供了可行性。要促进农村公共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必须改善农村教师待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育政策,并在一定程度上向农村教育倾斜;厘清经费投入主体,完善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善学校配套设施,有效利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使农村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趋于合理化,满足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关键在于教师均衡发展。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出台,提出了“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政策举措。这些举措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推动城乡教师流动、加强乡村教师培养、实施乡村教师补充计划。各省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以落实中央要求,围绕上述三个方面内容,提出了本地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的实施方案。各省的实施方案属于公共政策再生产的文本,是政策实施的重要环节,关系着政策执行成效。对各省实施方案进行内容分析发现:总体上,各省并未较好地细化国家“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政策,仅部分省份在有关方面进行了政策突破与创新。基于当前实施方案现状,各省要重点推动政策目标有效实现:一方面围绕国家规定和举措做好政策细化与创新工作,另一方面进行政策内容补充与完善工作。具体包括:加强紧缺学科教师的城乡流动;重视定向师范生小班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细化“银龄讲学计划”教师的选聘标准,提升教育质量;依据乡村学校偏远与落后情况进行师资精准配置;聚力“数字赋能”,实现城乡教师交流常态化。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义务教育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探讨了义务教育城乡失衡问题的制度根源及其破解路径.国家对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实行不同的资源分配政策,导致了义务教育发展的城乡失衡.要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实行重点向农村倾斜的积极差别化政策,在财政投入、师资力量、资金援助等方面优先考虑农村,以推动农村义务教育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城乡二元格局导致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全国范围城乡教育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失衡景象,宁德市的情况与此相类似,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学生涌入城镇,城镇学校人满为患;加上人口出生率和学龄儿童数量的急剧下降,大批农村学校因生源不足而关闭;农村学校布局分散,师生比例严重失衡,办学效益低下,无法适应群众对"有学上"转变到"上好学"的教育新需求。  相似文献   

18.
随着农村人口从个体性流动向家庭化流动的转变,流动儿童逐渐成为城市重要的劳动力储备,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ISSS)2010-2018年实施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OLS基准回归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流动经历对流动儿童成年后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流动经历对流动儿童成年后的工作收入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流动经历引起的教育人力资本的变化,对流动儿童成年后的工作收入和职业声望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此外,流动发生的时间越早,距离越远,通过增加教育人力资本对劳动力市场表现的中介效应越强。由此提出政府应制订相关政策,促进流动儿童的家庭化流动,尽量减少儿童留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降低流动儿童的失学风险;同时还应加强学校教育能力和师资水平的建设,提升流动儿童的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教育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师资力量差异悬殊和城乡学生成长环境迥异等.影响农村地区教育不公平的因素主要有教育制度、社会经济和社会阶层差异等方面的因素.要促进农村地区教育的公平需要完善教育制度,使教育政策向农村地区倾斜;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村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建立“多管齐下”的教育弱势群体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乡村教师政策演进经历了艰难探索期、初步发展期、稳定推进期、精准定位期、全面深化期五个阶段。我国乡村教师政策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积极的制度保障,但还存在着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激发不足,乡村教师特色专业发展凸显不够,乡村教师社会服务功能缺失等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乡村教师政策要适应乡村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从提升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形成乡村教师特色专业发展合力、激发乡村教师服务乡村教育的内生力入手,破解城乡师资优质均衡发展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