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分析指出,方方的中篇小说《树树皆秋色》中女主角华蓉的遭遇实际上反映的是现代女性知识分子在爱情问题上理想和现实之间的错位;她的爱情悲剧,折射了具有古典理想爱情观的现代知识分子在坚硬的现代现实之前的溃败,和现代女性知识分子对古典理想爱情观的坚守。  相似文献   

2.
纵观方方小说中的爱情书写,可以看到一条消解与坚守神圣爱情的线索.从早期表现理想爱情到表现爱情的虚无,直至最后表现对爱情的绝望,方方小说中的爱情书写一步步展示了神圣爱情的被消解.同时,作为一位富于责任感的作家,方方从未放弃对神圣爱情的坚守,她在爱情书写中表达着对爱情、生命的终极思索和关怀.  相似文献   

3.
从女性文学视角来看,方方在她的小说中并没有表现出极力主张、推崇任何一种女性主义理论的倾向。而更为关注的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命运。《奔跑的火光》就是这样一部小说,它讲述的是一个农村女性爱情婚姻的悲剧故事。但小说无意间为我们揭示了中国新时期农村女性的生存处境和悲剧命运,使我们真实生动地看到了父权制在农村坚不可摧的统治地位,同时,在这篇小说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作家方方对女性解放道路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中林黛玉人生的悲剧性已为众所公认,在这一个悲剧人生的叙写中,作者充分运用了诗意化的写作手法,不仅在人物容貌、住所的描写中体现了其诗意化,而且生活事件的描写也诗意化了,黛玉自己所作的诗词又进一步诗意化了其形象,最终使其人生悲剧的审美空间向着纵深度拓展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5.
《聊斋志异》中“相爱一永诀”型爱情篇章大致可分为不容于世、人鬼殊途、爱而失望、弃世求仙和缘满离去五种,从中蕴含了作者对人间爱情的叹息。“相爱而永诀”的情节悖逆实质上透露了蒲松龄心底挥之不去的人生悲情和矛盾困惑:自然感性生命与理性的冲突,人世与出世的矛盾,爱与爱的幻灭的矛盾等等。而其对悲剧结局的艺术处理却是充分诗意化的。  相似文献   

6.
方方是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但其作品并非都是客观地原生态地反映现实,“零度情感”地观照生活.在其系列爱情题材小说中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小说“诗意”的追求,这种“诗意”主要表现在小说中浓郁的主观抒情色彩、具有象征性和丰富涵义的意象的选用、人物形象的简化以及语言的诗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赵冬梅 《南都学坛》2005,25(4):53-56
“诗意”与“悲剧”是东西方文学艺术共有的审美因素,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小城小说都程度不等地蕴涵着“诗意”与“悲剧”这两种审美因素。这里的“诗意”首先来自于中国人千百年来所培养起来的审美和欣赏习惯,具体到作品本身,诗意既体现于语言、叙事风格以及由它们所形成的作品的整体情调、氛围中,又体现在作品的环境描写、人物塑造、民间习俗与民间艺术之中。这里的“悲剧”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悲剧,而这被毁灭的“有价值的东西”,包括美好的青春、爱情、理想、追求和做人的意义、尊严以及生命自身。由于小城中多的是“近于无事的悲剧”,由于作者那哀而怒的矛盾情感,以及诗意与抒情成分的加入,使现代文学的小城小说中很少有纯粹的悲剧作品,也很少有纯粹的充满爱与美的诗意作品。  相似文献   

8.
李宝莉是方方《万箭穿心》中着力塑造的城市普通女工形象,她是对方方此前三类女性形象的发展与突破,她的强者的生活姿态与人生立场,她的悲剧命运的性格依据与个人局限探源,催化了方方探求女性命运由寻求外围突破到实现自身突围的飞跃,方方借助李宝莉彻底颠覆了女性一贯的弱者形象,体现了方方女性形象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一反作者固有的调侃风格 ,以凝重伤怀的纪实化笔触描绘了女主人公爱情精神生存的悲剧 ,展现了整个都市人群生存的悲剧状态。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介绍了诗人白居易的一段悲剧式的初恋,然后通过再现《长恨歌》中的李杨爱情悲剧,阐释了《长恨歌》中李杨的爱情悲剧其实是诗人自己爱情悲剧的投影。  相似文献   

11.
从狄金森的诗歌美学观和超验主义两个视角浅析这位文坛巨匠独立、独创、独特的诗歌创造艺术及勇敢地与传统的诗歌美学决裂,以无拘无束的个性、不媚时俗的高尚品格,通过超验的内省构筑了自己独一无二的诗歌艺术形式和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12.
朱迪丝·赖特是澳大利亚著名的女诗人,她以卓越的文学理论和诗歌创作为澳大利亚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全面解析赖特的诗作可揭示她的文艺观点、创作题材、哲学思想及其独具一格的艺术性。而这一切表明,她无愧为澳大利亚文学成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英国著名小说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小说具有独特的创作风格。她以细腻新颖的语言,自由灵动的结构,精致巧妙的意象渲染出意蕴深刻的色彩,为小说营造出诗一般的意境。其小说充满了诗意与灵性,极具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英国著名小说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小说具有独特的创作风格。她以细腻新颖的语言,自由灵动的结构,精致巧妙的意象渲染出意蕴深刻的色彩,为小说营造出诗一般的意境。其小说充满了诗意与灵性,极具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柯岩以她诗人的气质,也把她的诗美带进了报告文学。她的作品,让生活以本来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由人们自己去品尝生命之泉的甘美,领略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而用坦诚的心灵,于情感上撼动着一代人的心。  相似文献   

16.
伍尔夫以诗化的笔致,融生态主义思想于《海浪》创作中。她另辟蹊径,自抒机杼,注重生态智慧的异质性、多元性以及互补性,抵拒消除差异的齐一化和均质化,呈示了生态整体主义及生态美学等诸多生态思索。  相似文献   

17.
狄金森的唯美主义倾向,体现在她诗艺策略上的隐秘和固守两个方面。诗歌中对谜语地广泛应用,加大了读者诠释诗歌的难度;选择隐居生活和拒绝出版更直接说明了狄金森捍卫艺术自足和审美独立的决心。狄金森在诗歌创作中固守自己的艺术手段,通过大量似非而是的语言和独特的韵律格式以及特殊的标点符号,使诗歌笼罩了一层神秘难解的气氛。  相似文献   

18.
小说的诗化是中国现当代小说发展中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迟子建一直以自身的创作实践着小说抒情写意的主张。迟子建小说的诗化倾向主要体现在淡化故事、诗化语言、艺术构思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林徽因的诗歌创作及其感情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但却扑朔迷离,众说纷纭。文章结合林徽因的文学理念,对其感情脉络的发展与其诗歌创作两个重要时段的密切联系进行了详细的论析,以此探寻其诗之"核"所具有的经久不衰的魅力与价值。文章指出,依照20世纪语言学转向后的理论来看,林徽因的创作原本是作为修辞的抒情。认为林诗将抒情写景与述事浸融一处,从而将个人的生命体验转化为公众的情感话语,使抒述个我情怀的诗篇具有了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为当下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