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4 毫秒
1.
完善的法律对策 ,是综合治理毒品犯罪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 ,我国已逐步形成了以刑事立法为主 ,配合行政防范性立法的禁毒法律体系 ,并在现实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毒品犯罪作斗争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 ,因此 ,必须不断完善禁毒的刑事立法和行政立法 ,加强地方禁毒立法 ,从法律上为打击和防范毒品犯罪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造了减贫史上的奇迹,扶贫制度创新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当前国家层面的扶贫立法呈现出破碎性、多价值融合性等特征,因此,在整个扶贫开发过程中,地方扶贫立法成为重要的制度支撑。从地方立法的文本出发,结合理论和实际调研经验,解构构成当前地方立法的思想基础,批判性审视当前扶贫法律规范的社会性和逻辑性,发现各地区的扶贫立法呈现出趋同化、政策化和泛原则化的现象。未来的扶贫立法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尊重各地的区域差异和扶贫经验,在法律的框架内,促进扶贫立法与其他法律制度相衔接。  相似文献   

3.
立法程序是立法过程的相对稳定的模式和主要阶段,是保证国家立法活动公正、理性、民主和科学进行的保障体系和运作机制.立法的程序化是法律形式主义运动的重要内容和必然产物.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法律制定的建构过程之中.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深入探讨我国地方立法程序中的基本问题,加强我国地方立法程序的建设,依法规范立法主体的行为,积极推进我国立法程序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进程,对于我国程序法制乃至整个法律制度的现代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鉴于立法程序是一个颇为广泛而复杂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地方立法是我国立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地方性法规、规章数量的日益增多,出现了法规和规章交叉、重叠甚至冲突等问题。究其原因,立法权限不清,程序不明,固然是产生问题的根本,但立法监督机制不完善则是关键所在。完善地方立法监督机制,既要在有关法律中明确各级立法的权限,又要对立法的各个环节严格监控,同时还要加强事后监督;既要完善监督机构,提高监督者的素质,又要加强监督职权和职责。  相似文献   

5.
《南都学坛》2019,(2):81-84
确立地方立法后评估标准是新时代建立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立法质量的应有之义。地方立法后评估的路径包括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评估主体、评估对象、评估目的、评估原则等要素构成了地方立法后评估标准的基本内涵。针对当前地方立法后评估存在的评估标准选择制度性设计不足、评估标准制定缺乏体系性建构、评估标准适用科学性有待提高等问题,应加强理论研究,制定地方立法评估法,确立地方立法后评估标准的基本原则,构建地方立法后评估标准体系及评估标准实施主体多元化,以提高地方立法后评估标准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地方立法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立法包括三种类型:地方实施性立法、地方创制性立法与地方自主性立法。但是各种地方立法类型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功能弱化的现象。地方立法的创新是进一步发挥地方立法功能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地方立法功能弱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立法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逻辑起点,法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法治建设的水平和成效。立法辩论制度作为立法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立法原则。律师参与立法辩论,有其职业特殊优势。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立法辩论制度,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地方立法程序,探索地方立法途径,特别是对于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地方立法是我国社会主义立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地方立法质量是我国地方立法的重心。只有提高地方立法质量,才能提升地方立法价值,提高地方立法效益,树立法律权威,为中央立法先行。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关键在于对地方立法的科学定位,体现地方立法的地方特色,增强地方立法的可操作性。地方立法中依法合理设置法律责任条款,有利于保障法的实施。  相似文献   

9.
法律保留事项为国家专属立法事项,其目的在于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由于中国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地方立法数量不断增加,立法过于模糊和宽泛,各种法律叠加交织,侵犯公民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的法律事件层出。透过《立法法》的立法与修法,进一步厘清了有关中央与地方立法的界限。法律保留在《立法法》中的落实,防止地方立法机关越权立法;严格限制立法权限是朝向于立法质量的改变。如此,正确理解法律保留思想在地方立法中将显得更为关键;而明确地方立法权力的合法界限,对建立法治国家更是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文化产业被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构建我国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迎来新的机遇,为此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法律法规体系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必然要求。我国文化产业立法缺乏系统性和规划性,立法阶位较低,地方立法不完善,缺乏总体的文化产业促进立法,应加快文化产业立法步伐,将现有政策法制化;加强制订文化产业基本法,尽快出台《文化产业促进法》;提升文化产业相关行业立法的法律层次,完善文化产业地方法规,开展文化产业法律、法规、规章的清理与整合,使文化产业立法保持统一性、协调性和科学性,从而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健全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1.
地方立法是国家立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现代社会多元利益主体间的冲突和矛盾,如何发挥地方立法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实践的发展需要观念的转变,理念是立法的指南,科学的理念是地方立法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地方立法的发展必须要更新理念,地方立法观念伴随着地方立法权适度扩大、地方立法由重从属性向重自主性、重经济型立法向多样化立法转变而发生变迁。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以来国际组织发展迅速,日益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在国际法的制定活动中的地位也显著加强,对国际秩序的建立和维护已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的角度分析了国际组织造法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并结合国际组织造法的现实,对国际组织造法的未来趋势作出一定的预测。  相似文献   

13.
法律语言是一种有别于自然语言的技术语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法律语言指的是全民语言在制定和实施法律以及法律科学研究中的具体运用。法律语言是历代统治阶级、主流社会通过法律和法律工作者对语言施加影响的结果。作为一种有别于自然语言的技术语言,法律语言对全民语言的吸收与运用,有它自身的特点。在技术层面,法律语言在言语层次与表述层次,均呈现了区别于其他语言使用领域的区别性特点。  相似文献   

14.
思想观念的问题不能单纯依靠思想教育的方式去解决。法律具有思想内涵,对价值观念具有引导作用。法治方式在培育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法律与道德的密切关系、国家政策的明确规定、国际上的普遍做法,为我国运用法治方式培育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充分依据。运用法治方式培育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主要路径是在法律制定、法律实施、法治教育和依法治理中,体现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融入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保障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规则是法律的基础,守规则是守法的开始,因此,培育青少年的规则意识是以法治方式塑造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5.
论国际法向成文法发展之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以来,国际法向成文法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这一趋势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作为成文法的国际条约及其造法方式更能满足国际社会和国际法发展的需要.国际法的成文化的发展符合国际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向,国际条约取代国际习惯成为国际法的关系渊源.是国际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然而国际法向成文法的发展仍特是一个学长的.也许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学说,作为学者们的学术观点、理论主张,一般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因此不能成为法律渊源。然而,在国际私法中,学说却占有重要地位。国际私法的历史表明:14~18世纪国际私法仅处于"法理学与科学"的阶段,即表现为学说法。即使18世纪以后开始出现制定法,学说对各国的立法与司法实践仍有很大影响。中国尽管不承认学说作为国际私法的渊源,但国家鼓励、支持学者们对法典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17.
针对改革开放后我国国际贸易的迅速扩大,以信用证结算的交易大量增加,信用证欺诈与诈骗等违法犯罪问题日趋凸显的问题,根据我国的立法现状,从刑法、民商法2个方面就信用证的立法完善问题进行了探讨, 并指出亟须对信用证交易进行法律规范,对信用证欺诈和信用证诈骗进行界定处理,以完善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国际造法的议题设置通常缘于特定国家或国家集团的推动,而国际造法需在制度和程序上具有正当性。通过欧盟的倡导并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推动下,国家管辖范围外海洋保护区议题进入了国际社会的造法进程。而这将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框架下公海自由等相关规则产生冲击,也会对中国深远海活动的开展造成影响。国家管辖范围外海洋保护区国际造法应具有正当性,其制度应反映各国利益的协调,其程序应保障各国的普遍参与并为各国达成共识提供机会。目前各国在海洋保护区设立与管理的科学基础与目的、邻近沿海国的权利以及决策程序等方面存在分歧。中国应在“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积极参与国家管辖范围外海洋保护区国际造法,提出中国方案,影响相关国际规则的制定。  相似文献   

19.
为促进科学立法,揭示在实践中影响着劳动法律行动结果的因素,利用上海、深圳、天津等10个城市的问卷调查数据,以《劳动合同法》中关于劳动合同签订的文本规定为切入点,从交换理论的视角出发进行了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劳动关系中的资源依赖格局,会影响行为主体在劳动法律干预下的行为选择与演化,从而影响劳动法律文本的行动结果。社会关系及其在法律干预下的发展规律,是法律调节社会关系的客观现实和经验基础。要有效地实现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职能,亟需进一步推进经验层面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了工业化、城镇化的新方向和新路径,“新两化”已成为下一个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但其进程却面临诸多风险,其中易被忽视却又是最重要的风险是政府法律风险。目前,地方政府主要面临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不当的法律风险、重大决策中的法律风险、行政执法中的法律风险和招商引资等民商事行为不规范而导致的法律风险等。针对这些风险,应当采取培育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法律风险意识、建立政府法律风险评估体系、加强政府法律风险防范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等措施, 以保障和促进我国“新两化”的平稳、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