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正文学史意义上的京派散文是以沈从文、何其芳、李广田、萧乾、师陀、林徽因、吴伯箫等为代表的以纯散文创作为宗旨的作家群体。在其发展史上,大公报"文艺副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艺副刊"影响了京派散文的发展形态和变异,形成了京派散文作家队伍和京派散文的创作规范、散文美学,制约了京派散文的文体形式等,没有它,京派散文难以成派。而京派文学之其他刊物如《骆驼草》、《水星》、《文学杂志》等与京派散文同样休戚相关,它们与大公报"文艺副刊"一道共同生成了京派散文,由此系列报刊,大可管窥出京派散文的兴衰历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对现代中国文学史中一个庞杂而又研究成果甚多的“京派”群体 ,作一“文学社群”的文化整合审视 ,试图在群体的文化还原的过程中 ,就其生存时空的置换现象 ,探寻京派乡村与都市的地域转换构筑了群体丰富的文化意蕴 ,也创造了群体独特的文学话语和表现形式。京派文学本体的真正价值应该在一个广阔的空间得到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3.
京派作为一个自由主义文学流派,其命运在现代文学史中几经沉浮。由于历史原因,京派文学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处于相对沉寂的阶段,从80年代开始,京派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现象与文学流派渐渐被研究者所关注。详尽梳理京派文学近30年来的研究概况,从它的历史、文学观、思想内涵、艺术风貌及其与中西方文化的关系等诸多方面把握京派研究成果,对推进京派文学研究的深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京派"文学以其独立的文学创作姿态给现代文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在"京派"文学中见到的乡土特色、人性关怀和文学审美的个人化追求,在沈从文的创作中都得到了极致的体现,或者说,沈从文的创作为"京派"文学确立了基本的格调与范式。  相似文献   

5.
浅议京派作家的文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流派纷呈的现代文学史上,京派作家呈现出别样的异彩。它有着对于现代中国的特殊理解,有着平衡政治和艺术的特殊方式。它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地对待中外文化遗产。京派作家提出的中西文化调和论,以及在创作和批评方法上的实践,都鲜明地昭示了他们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6.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小说流派的京派小说家 ,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文化视角来认识世界 ,通过对“文明、野蛮 ;城市、乡村 ;城里人、乡里人”等几组对立社会、人物的描叙 ,来表现作家对现代文明进程的质疑 ,希望在乡村人民身上重造中国现实 ,重造民族品格。本文作者认为 ,京派小说对世界的观照方式是现代派文学的一个序曲 ,前奏。  相似文献   

7.
文学研究界对现当代文学史进行了重新回顾与定位,重写文学史的提出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和肯定。反观"重写文学史"的实践,文学经典和文学史之间是一个互相改变、互相补充的矛盾运动过程:经典的经典性与文学史的重构、经典的有限性与文学史的自反、文学史的权利与经典的制衡。透过这一现象可以发现文学史书写本身就是作家生命体验的话语建构过程,文学史与文学经典的深层关系源于文学史对文学经典的表述和言说,即叙述构建的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8.
"京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被视作与北京地域文学紧密相关的概念,事实上,"京派"与北京的关系十分复杂,"京派"源于北京,深受北京影响,有着十分明显的北京文化气质;然而,就文学流派的形成与文化意义而言,"京派"又超越了一时一地的限制,成为内涵丰富、特征独异的文学与文化流派。因此,跳出北京看"京派",对于进一步深入理解"京派"的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京派乡土文学主要秉承了前现代文化资源,并从这一文化资源出发对现代文明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从空间上,京派乡土文学的向度是指向乡土的,对乡土尚未遭受现代化侵袭的人性的美与爱进行了不遗余力的讴歌;从时间上,乡土文学是指向过去的,“回到过去”是它的总体情感倾向。这一切既源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又是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反思。从当下的文化立场看,京派乡土文学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批判现代文化的同时,已经不自觉地具有了后现代文化价值,并与生态批评产生了精神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1934年前后发生的"京海之争",是1930年代的中国文坛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论争之一。此次论争看起来热闹非凡、涉及面广,实际上参与论战的各方立场皆有不同,他们对于"京派""海派"的定义可谓言人人殊,意见并不统一。然而在后来的研究中,对"京派""海派"概念的界定及其成员的划分多沿用在1930年代论争之初就模糊不清的说法,以致众说纷纭,甚而有盲目扩大各派阵营、夸大其对立之势。细析萧乾的原文,"谪京派"极可能是"嫡京派"一词之误排,故与"谪京派"相关的论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1.
汪曾祺小说无论作为"京派"代表作,还是作为80年代"重放的鲜花",都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在80年代文化探讨的热潮中,他的文章如同一股清风,唤起了人们对被遗忘的角落的记忆。本文从其小说"文化味"着手,揭示汪曾祺小说世界与现实的关系,以及汪曾祺本人通过小说所传达的思想讯息,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作一注脚。  相似文献   

12.
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过后相继登上文坛的京派作家,置身于新旧冲突趋于缓和、新文化内部开始调整的语境中,他们的文化选择表现出"向传统倾斜"的特征:在空间维度的中西问题上,对民族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在时间维度的古今问题上,重视发掘古典文化艺术精神;同时,移西方现代派之花,接中国传统文化之木.京派的文化选择是对五四时期激烈反传统倾向的反思与矫正,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的深化.  相似文献   

13.
2011年11月在重庆召开的全国第三届"区域文化与文学"学术研讨会围绕"区域文化与文学理论建设"、"当代文化语境下的区域文化与文学"、"区域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等中心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思维碰撞和学术交锋,表现出一流的学术水平并取得丰富的讨论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作为京派文学沙龙的朱光潜慈慧殿读诗会,广受关注,但学界对其描述并不很准确.根据一些原始材料,对这个沙龙发起的缘由,起讫的时间及原因,参与的成员,以及具体的话题、内容作了较详细的梳理,以恢复一个文学史事件、场景的原貌.无意于对京派的文学观念作出理论辨析.  相似文献   

15.
与新文学派解释文学史的线性模式不同,学衡派对文学现象和文学发展规律的阐释是基于循环时间概念的。尽管其对线性进化文学史观进行了不少修正,丰富了文学发展理论的内涵,对中国文学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改革思路,但由于他们解释文学发展的理论基础产生于古典时期,时间观念的古典性质也就决定了其文化身份的“保守”属性。学衡派的文学发展观在现代中国的历史命运是“时间的政治”宰制文学史和文学家历史地位的一个典型案例。反思这一现象、探讨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对于总结中国文化与文学现代性经验及教训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6.
概述了京派文学的主要特征,即纯正的西方美学思想,淳朴的人性美和深厚的传统文化。结合朱光潜的文学批评著作,阐述京派文学的主要特征在其中的具体表现,主要为自然人性观,古典审美情结和中西包容的文化姿态。进而以朱光潜主编的刊物为例,从办刊宗旨和操作层面分析了朱光潜与京派文化观的紧密联系。朱光潜的美学成就有目共睹,但其作为京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也是当仁不让的。  相似文献   

17.
作为都城的北京是典型的“消费高地”,丰厚的京商文化孕育了“京派老字号”。京派老字号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技和市场价值。其表现在品质上的精益求精、经营上的诚信无欺、服务上的尊重奉迎、用人上的不拘一格等文化特点,以及儒气、和气、官气、贵气与义气的文化风格,构成京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派老字号是人文北京的名片,应在保持其文化品格和魅力的基础上,传承核心价值,创新产品、经营与服务,在发展中保护和提升其价值、凸现其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对"断裂性"的研究直接影响到"当代文学史书写"研究的深入。引入"断裂性"视域,重视断裂性的文化内涵,有力的突显出文学史书写中对于叙述中的统一性和平顺性追求的文化底蕴,有助于我们把握"当代文学史书写"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19.
“京派”作家群及其人性观照的审美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派"文学的历史研究和批评认识,已经有了许多成果和辩驳,但从一些常见的批评文字和文学史著述中发现,仍然有值得研究讨论的问题和余地。首先是"京派"文人圈子和"京派"作家群的关系;其次是大多数"京派"作家,尤其是废名、沈从文、芦焚等作家体现了特别的乡土特色,但"京派"作家真正深层的价值认同是在艺术和生活审美中追求人性关怀的文学立场和人文情怀。在追求人性自由、生命美好这一整体的审美精神中,又各自体现出不同的个性化追求和艺术特色。他们把对生活的审美情怀和生命的积极乐观,灌注在自己细密而蕴藉的作品文字里,赋予文学诸多优美和深沉的东西。而且这种共同形成的不自觉追求和人文情怀,可能融化在所有"京派"作家的生命价值和审美创造里。  相似文献   

20.
大学是一种文化机构,文化性是大学的根本特性。大学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失衡的现象,我国大学文化发展的失衡具体表现在"形"与"神"的失衡、"理"与"力"的失衡、"雅"与"俗"的失衡、"价值"与"工具"的失衡,探析我国大学文化发展的失衡现象,激发对其发展路径的深思,对我国大学文化的平衡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