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国家农民和社会农民是针对农民的状态所作的界定.前者是强国家、弱社会的产物;后者则以农民自治为特征,以法律设定为界限来构建国家与农民的良性互动.国家农民向社会农民的转变正是国家权力在农村领域的大范围退出、社会空间在农村扩大的必然结果,变迁遵循的基本理论是:凡是农村能够自治的地方或事物,均由农民自己处理;只有对农村难以自治的事物,才交由国家处理.这种转变有着相应的经济、政治、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2.
农村消费不足是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而对农村消费问题研究普遍缺乏福利理论视角.事实上,农村消费与农民的基本福利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通过农民福利角度对农村消费问题进行研究,尝试开启透视农村消费的新视角.结果表明,长期以来,国家在农村只承担最低限度的福利责任,导致农民福利水平低下,成为制约农村消费的主要因素.要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必须调整政策取向,还农民应有的福利待遇,让农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构建新时期农民医疗保障制度是缓解农民医疗困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及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充分体现.针对当前农民医疗保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合理布局卫生资源,切实降低医疗费用;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的管理;因地制宜地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建立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卫生扶贫工作.  相似文献   

4.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8亿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事关农村社会进步,而且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解决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问题,事关全局,意义重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央一号文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党和政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   

5.
『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业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村稳定,我们就能赢得全局工作的主动。”(江泽民在参加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江西、湖北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发言)。一、“三农”问题的实质与关键“三农”问题是农业、农民、农村  相似文献   

6.
粮食直补政策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重要举措.通过对长沙县部分农村地区农民对粮补政策态度的调研和信息处理,了解其现实表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当地实际,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我们这个农村人口仍占多数的国家内,农民权利的充分实现无疑是法制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在分析农村改革的经验时指出:"我们农村改革之所以见效,就是因为给农民更多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这里的自主权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使农民有生产经营自主权,农民成为了市场经济的主体;二是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在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制度,农民的民主权利得到落实和保障,农民成了政治生活的主体.  相似文献   

8.
进入21世纪,农民、农村与农业问题之所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因为农民收入连续几年下降,并成为制约国内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在于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免除农业税,实行城乡一体的个人收入所得税制;加快完善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给予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彻底贯彻<全民义务教育法>,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家负担.免除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增强农民收入,是关系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有利于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影响国家安全的根本性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及其原则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经济有了显著改善,但农民收入增长趋缓,总体水平较低,这就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民的购买力,同时也给农村消费品市场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只有提高农村生产力、扩大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增加农民收、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改善农村消费品市场经营环境、搞好农村商业网点布局、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使农村消费品市场稳步、快速增长,进而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国家中心观”和“冲突论”形成的“国家-社会”分析框架,为从“结构-制度”路径出发讨论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问题,提供了总括性理论前提。围绕此框架,当代农民学领域形成了多种理论范式,在解释当前农民学中诸多社会问题方面富有成效,不过其过度强调国家与社会对立而忽视其合作的学术倾向,不利于更深层次地理解转型时期的农民中国及相关社会问题。因此,当代农民学研究需要引入新分析路径以对既有“国家-社会”分析框架进行反思,并探索新时代社会转型时期农民学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农村的稳定与发展,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这方面问题尤为突出。本文对吉林省老龄化的变化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了阐述,提出维护农村老年人依法养老权益、增加农民收入、强化老年人对家庭经济资源控制、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事业等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三农”思想的主要内容有: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农村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中国农业的改革与发展要有两个飞跃,要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邓小平“三农”思想对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农业具有重要的启迪:要进一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农业生产的不断创新,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闽台农业合作。  相似文献   

14.
农民是我国国民的主体,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农民教育问题在中国具有特殊重要性,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农民教育问题,在不同的时期针对农民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关于中国农民教育的具体措施和理论原则,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农民教育理论。中共三代领导核心农民教育思想留给我们的启示是:对农民进行教育必须以实际物质利益为基础;以农民为本,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保护农民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相似文献   

15.
封建蒙昧性是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突出特点,而劫运观是赋予义和团运动浓厚的封建蒙昧性色调的最主要的宗教信念。这一宗教信念以其富有乡土文化气息的独特义理,成为十九世纪末北方乡土民众进行民族自卫斗争的核心思想武器。透视这一思想武器的历史内涵,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十九世纪末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乡土百姓投身于民族救亡斗争的精神诉求,以及他们实践其精神诉求的悲剧性方式。  相似文献   

16.
基于城乡一体化视角的新农保制度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保的试点工作已在全国展开,计划到2020年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让人忧虑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新农保制度,这样任由各地自行试点,势必会造成农保制度的碎片化,从而给统筹层次的提高、养老保险关系的转接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建立增加困难。为防止农保制度的碎片化,推进我国新农保的健康发展,文章在总结分析当前各地试点的新农保模式及突出问题的基础上,力图打破我国城乡二元的养老保险体系,构建一种全国统一的,涵盖专职农民、被征地农民、城镇居民等自由职业者在内的、与现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框架基本一致但又充分体现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身份差别和个体差别的新农保制度。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体育研究领域中农民含义的矛盾现象,及有关"农民"含义的几种观点进行了分析,认为对农民概念的运用存在简化、淡化甚至漠视的倾向。社会的转型使农民从以身份为特征回归以职业为特征的概念。因此认为:欲对农民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和可操作性的解决路径,必须澄清什么是农民的问题。在农民以职业为特征的划分基础上,提出辩证的、适宜的理解和运用农民的含义。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思想第一次把道德建设提到了治国基本方略的高度上来,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使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因此,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振奋民族精神,提出"以德治国"方略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实现民族独立、社会解放、国家重建、经济发展等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关键问题。围绕上述四个问题,国共两党形成了各自关于解决中国现代化问题的不同思路。关于民族独立问题,国民党始终都不能将反对帝国主义坚持到底,而中国共产党则坚定而又彻底地反帝和追求民族独立;关于社会解放问题,国民党是试图在保存封建制的基础上实行现代化,因而无法真正实现社会解放,而中共则认为必须采取革命的手段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民、实现社会解放;关于国家重建问题,国民党坚持通过一党专制、个人独裁达到建立有权威的政府的目的,而中共则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家重建方案;关于经济发展问题,国民党坚持的是有利于官僚资本发展的政府全面控制经济的模式,而中共则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方案。二者的不同主张最终决定二者在中国现代化发展中的不同命运。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国家与农民关系上,农民所面对并不是抽象的国家权力与国家形象,而是代表国家权力和利益的实体。从个体上讲,农民所面对是半行政方式的乡村基层干部;从机构上讲,农民所面对的是国营商店、信用社、供销社等国营和集体企业。后者则是文章所概括的国家企业,是国家政策的执行载体,大跃进高潮时国家形象一度受到严重影响,为了缓解这种危机,国家对国家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政策调整,缓解了大跃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基本达到了国家形象重塑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