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关帝信仰的形成、东传日本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关帝信仰形成于唐,至宋广为流播,历经元明清各代,备受推崇,深受民众信奉.宋元之际,大量的中国僧人和商人往返于中日之间,关帝信仰遂东传日本.伴随着长崎中日贸易的发展和移民的东渡迁徙,关帝信仰迅速流入长崎并传播各地,不仅在当地华人中极为繁盛,而且还对日本的民间信仰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关帝信仰的东传来探讨中日两国神灵信仰之神韵,实为研讨两国社会心理和信仰文化交流的一条蹊径.  相似文献   

2.
关帝信仰形成于唐,至宋广为流播,历经元明清各代,备受推崇,深受民众信奉.宋元之际,大量的中国僧人和商人往返于中日之间,关帝信仰遂东传日本.伴随着长崎中日贸易的发展和移民的东渡迁徙,关帝信仰迅速流入长崎并传播各地,不仅在当地华人中极为繁盛,而且还对日本的民间信仰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关帝信仰的东传来探讨中日两国神灵信仰之神韵,实为研讨两国社会心理和信仰文化交流的一条蹊径.  相似文献   

3.
对华人社会而言,儒、释、道三家的影响很难分清楚谁的影响更大一些,谁的影响更小一些,特别是在民间的信仰中,三教混杂是非常普遍的事情.有些民间宗教甚至试图综合这三教之精髓,升华出一种新的宗教出来.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与环南中国海问题相关的学术研究逐渐覆盖诸多专业领域,但针对环南地区民间信仰的整体研究仍然较少。海神信仰是民间信仰的重要形式,跨境而生的海神崇拜是整合环南华人移民与凝聚华人社群认同的重要力量。针对环南海神信仰文化形态的研究以区域族群为单位,呈现出海神信仰整体性和多样性、地域与时空交互的状况。  相似文献   

5.
自古以来,岭南就是世界海洋贸易的东方中心。海神、河神以及水神等都受到当地人的尊崇。香港作为中国南海的重要港口之一是水神信仰的早期传入地。香港的渔民、水手等从事海上作业的人历来靠水而生,他们当中有不少人信奉水神(香港民间一般将海神、河神等一律统称为水神)。透过对香港民间华人庙宇的探究,讨论了香港水神信仰的源流,发现香港的民间信仰在岭南文化中起到历史传承、兼容并蓄以及典范表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的民间信仰经受了被阻挠、查禁,甚至被取缔的命运,伴随着改革的持续推进和社会的转型,民间信仰又有了很大的复苏,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极大的社会适应性.然而.民间信仰并非国家法定的宗教信仰,其生存状态仍然时常受到挤压,地方政府对其管理也具有较强的随意性,有时还将其视为封建迷信活动予以打击和取缔.在这种社会政策环境下,民间信仰继续获得较快的发展与较大的生存空间,这与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农村民众的精神需求以及民间精英分子积极寻求民间信仰发展的合法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土家族在清代改土归流的民族政策实施进程中逐步的“汉化”,并形成了以祖先崇拜为主体的民间信仰传统.国家政权建设的强制推行破坏了传统民间信仰的经济、政治、社会基础和村落内部的文化结构,动摇了传统民间信仰的村庄基础.在政府的推动下,乡村社会逐步确立起社会主义新传统的民间信仰替代形式.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出现了祖先崇拜为主体的传统民间信仰形式的复苏,社会主义新传统的变异以及西化的教派教支泛滥发展的现象.三足鼎立的民间信仰格局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汉魏六朝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以志怪小说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是在民间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道教一方面不断吸收民间宗教思想,另一方面又尽量将自己与民间信仰区别开来,正是在这一边吸收一边排斥的过程中道教逐渐成熟,成为了中国的正统宗教.早期道教的成长过程在志怪小说中多有反映.本文以汉魏六朝志怪小说为主要材料,结合道教经典与历史文献研究早期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民间信仰成为宗教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提出了作者对民间信仰的定义,论述了民间信仰研究的价值;在阐述了20世纪以来国内外学术界主要的研究成果之后,文章分析了已有研究在视野、重点及理论建构上的不足,并将其视为今后研究的突破口与增长点,认为社会史的民间信仰研究会有以下发展趋向:信仰领域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民间信仰与社群关系、民间信仰与乡村社会的整合控制及变迁仍将受到关注.民间信仰与社会的生态、生活、宗教、现代化及和谐发展的关系,各区域之间民间信仰的比较等问题可能成为新的亮点.多学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将会强化.  相似文献   

10.
神癨信仰是中国民间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民间造神、祀神心理机制着手,对民间诸神信仰的流变状况加以整理,阐释了各种神癨原型的意义,认为诸神名称、形象、意义的衍变,生动地反映了民间社会观念和意识的变迁.神癨信仰之研究,可以为认识中国民间社会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1.
世界华裔文学中的伊斯兰文化带分布于中亚、西亚、东南亚的大部地区,及欧美的个别地区.此文化带的艺术特质体现为:作品中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汉儒文化"化合",作家具有"三重"望乡心态,作品的美学风格为倾向民间底层的现实主义.发掘此文化带,能为世界华裔文学的文化地图新拓出一个中亚板块,能将华裔少数民族文学纳入学界的研究视野,还能通过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与世界华裔文学的比较,思考世界华裔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1895年策划广州起义失败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这15年间孙中山先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海外度过的。其中时间最长的是日本,辛亥前进出日本十余次,居住5年多。其次是南洋(包括今东南亚的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也进出多次,居住4年左右。日本和南洋成为孙中山和中国革命党人进行革命活动最重要的两个海外基地,对辛亥革命的发动起了重大的作用。本文试图以世界眼光和亚洲视角,从历史事实出发,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于孙中山辛亥前在日本和南洋的革命活动,作一番初步的比较。  相似文献   

13.
近代南洋琼侨的社团与生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以来 ,东南亚的华人移民数量急速增加 ,其中 ,来自海南者占有相当比重 ,构成了南洋华侨中的五大集团之一。南洋琼侨依据同乡 (地缘关系 )、同族 (血缘关系 )、同行 (业缘关系 )的不同纽带 ,结成了种种社团组织并生活于其间。这些社团组织奉行的是南洋琼侨在故乡时就已接受和熟悉的伦理规范和风俗习惯 ,反映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对南洋琼侨社会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在异国他乡的严峻生存环境中 ,这些社团组织成为南洋琼侨交流沟通的桥梁 ,相互扶助的工具 ,规避风险的场所和日常生活的精神与物质寄托。  相似文献   

14.
:印度三大神话体系 (吠陀神话、印度教神话和佛教神话 )对东南亚多数国家的宗教和神话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其中三教交叉并行的复杂传播现象是东南亚早期国家宗教文化的一大特色。其结果导致多神共存不悖和对主神信仰的相继变更 ,使东南亚文化变得丰富多彩并初具对世界文化兼容并蓄的宽容精神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宗法性宗教、本土道教以及产生于明清二代的民间宗教构成中国传统宗教的内容。中国传统宗教形式多样,历史久远。"敬天法祖"的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是中国传统宗法性宗教的核心。道教和民间宗教是中国自己创立的作为社会形态的教派宗教。中国传统宗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神崇拜及其互融、宗教信仰的政治化、入世情怀和天(神)合德等诸多特点,而这些特点对中国传统文化重社会人生的价值取向和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以及深层的民族心理结构都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清前中期,潮州外贸对象主要有日本、暹罗、安南、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等国。在对东亚贸易中,乾隆以前以对日本贸易为主,其后以对琉球贸易为主;在对东南亚贸易中,主要的贸易国家亦有相应的变化。进出口商品中,出口商品主要有蔗糖、瓷器、铁器、书籍纸张、石雕艺术品以及建筑材料等,进口商品主要有粮食、香料、胡椒、海产品、槟榔、木材以及鸦片等。潮州籍华侨在潮州对外贸易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章系统回顾了中国民间宗教研究中的社会学与人类学传统,并提出了未来民间宗教在社会学领域内的三个发展方向。具体而言,将人类学的民间宗教研究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并分别探讨了其特征。之后,阐释了杨庆堃及其后的宗教社会学者们对于社区性民间宗教的分析。最后从民间宗教概念的扩展、民间宗教与主流社会学理论的结合以及民间宗教的跨地区跨文化研究三个方面论述了未来中国民间宗教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从明初到鸦片战争前夕 ,海上华商网络经历了摧残、重建、武装、渗透等恢复和发展的阶段。 15世纪初到 17世纪初 ,海外华商为对抗明朝打击海上私商贸易和移民的政策 ,从合法商人转为走私海商 ,再以武装海商集团对抗朝廷的武力镇压。后期 ,朝廷不得不开放海禁 ,海商归位为合法商人 ,海外华商网络重焕活力。尤其是郑氏家族建立的“海上帝国”主导了远东海上商贸。郑氏以后 ,海外华商网络的支柱和大本营 ,逐渐从中国沿海地区转移到海外华人社区。  相似文献   

19.
华侨是中华民族在海外的支系.东南亚是海外华侨最为集中的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华侨人口已超过600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东南亚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亚太战场的重要区域.在从1942年1月至1945年8月的三年半时间中,面对入侵和占领东南亚的凶残的日本法西斯,在南洋的中华儿女--华侨在艰苦的条件下奋起抗战,在华侨华人史、东南亚史和世界反日本法西斯侵略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20.
妈祖是中国民间信仰中著名的海神,在中国沿海及东南亚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运用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分析天津妈祖信仰所表现出的地方性特征,指出妈祖信仰群体的力量促进了这一信仰的丰富化与本土化,并形成了独特的场域,而信仰群体惯习的改变也是造成今天妈祖信仰功能转变与地位衰落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