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首先对当代学者关于楚灭巴的五种观点以及“巴子五人流入黔中”即迁入今湘西五溪地区的看法进行了分析,辩论,论为这些观点均与有关史料不符,难以成立,继而对黔中的来源的,其最早地理及其地理涵 义的演变作了考证,认为“巴子五人流入黔中”是指巴族迁入川东南乌江流域古黔中,“楚子灭巴”是指灭清江流域的禀君巴。  相似文献   

2.
廪君巴迁徙走向考田敏直接记载廪君巴迁徙走向的古代史料惟“楚子灭巴,巴子五人流入黔中”一条,这一记载首见于唐梁载言所著之《十道志》,因《十道志》一书早佚,此载今只散见于一些史籍所引,主要有二:《太平御览》卷171引之曰:“故老云,楚子灭巴,巴子兄弟五人...  相似文献   

3.
僰人探源     
僰人是古人类早期智人“昭通人”的后裔,历经氏族社会和夏、商、周直至春秋战国时期,在今昭通、宜宾一带建立了侯国。公元前612年楚濮会战,罗、卢、濮人战败而迁入僰。公元前339年到前329年楚灭巴,部分亡民入,于是、罗、卢、濮、巴融为一体,共称人。公元前256年侯国被秦灭亡。  相似文献   

4.
否定“地理大发现”之否定张箭15世纪末至17世纪中叶,世界上发生了地理大发现这个持续了近两个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多年来,我国学术界流行一种否定“地理大发现”这一提法的观点和说法。认为地理大发现是欧洲人或西欧人的提法,是欧洲中心论或酉欧中心论的表现,是...  相似文献   

5.
这一片商於之地是楚人扩大了的黔中的重要部分。它使楚国控制了江水和涪水,是楚国西境的生命线:在经济上“私商於以为富”得到重要的补给;在军事上基本上排除了巴、蜀从江上给楚国的威胁。同时又为庄跻南下奠定了前进基地。楚怀王十三年(公元前三一六年),秦人以灭蜀余威,击夺楚国的巴、黔中郡,掐断楚军咽喉孔道,致使庄(足乔)欲归不得,还而王滇,商於入秦,西上楚人沦于异国。秦据长江上游,压江关,惊捍关,直接威胁着楚国。为此,楚怀王一心要“吾复吾商於之地”。他见欺于张仪,大败于丹阳。《楚辞·九歌》内容情节,正是和这种形势相应的。  相似文献   

6.
宫业胜先生撰文探讨《红楼梦》中贾母的人欲观念,认为贾母痛恨八股、在宝玉婚姻问题上不讲门第、反对“存天理、灭人欲”和封建迷信思想。实际上,这是对贾母的误解。对于作者观点,笔者有所异议,在此与其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7.
李颖 《新天地》2011,(12):129-130
一、网络地理教学与传统地理教学的比较 传统地理教学,是指以赫尔巴特等人的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的“三中心”教育理论为依据、以凯洛夫的组织教学一检查复习一讲授新课一巩固练习一布置作业“五步教学法”为教学模式的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8.
对于战国末期今湖南一带的疆域,以往学术界争论不休,主要有“秦统治说”和“楚收复说”两种说法。尤其是大家都认为秦“黔中郡”的地理沿革是当时有关“江南”问题的关键所在,里耶秦简公布以后还继续提出与“黔中郡”相关的各种见解。根据最近公布的里耶秦简的部分内容,我们可以确定到秦始皇二十五年以前湖南地区还被楚统治,“楚收复说”比较可信。对于有关黔中、长沙郡的问题,分析里耶秦简的相关内容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秦设置黔中、长沙郡的说法明确是错误的,当时被设置的两郡的确是洞庭、苍梧郡.这两郡在秦一代一直存在而在反秦、楚汉战争过程中自然消失了。  相似文献   

9.
对吐鲁番文书中“载初元年壹月”所指日期,目前学界尚存分歧。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公元689年11月,另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公元690年3月。还有学者认为“载初元年壹月”中的“壹月”也就是载初改元以前的“旧正月”。对于以上分歧,依据《吐鲁番出土文书》对“载初元年”起始日期的重新认定,结合唐代史料记载、户籍的造籍日期以及手实文书的保证话语,认为“载初元年壹月”应指公元690年1月。  相似文献   

10.
试论古代巴人发源于湖北长阳佷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的巴族,是个能歌善舞、非常强悍的民族,他们在历史上对开发鄂西、川东有着重要贡献。他们创造的光辉物质文明和灿烂的文化,在祖国历史上有着绚丽的篇章。 古代巴族首领,名巴务相。史学家授予他崇高荣誉,称“廩君种”。他创建一个国家,呼“夷城”。以后,巴人又建“廩君国”,“巴子国”等国家。廩君种的后代,即巴族人在四川境内的部分称板楯蛮;南移湘西的部落构成武陵蛮一部分;先后移至鄂东的,东汉时称江夏蛮,两晋、南北朝时称五水蛮(见《辞海》221页“巴”条)。鄂西恩施地区土家族,是巴人后裔,他们记得祖先是居住在湖北长阳县。可见,巴人足迹曾至附近数省广大地域。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明确提出:“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保持着。”对此处“自然”的理解,学界观点大致有两种:一种认为指天然自然,即人的感性活动尚未触及到的自然;另一种认为指人化自然,即被人的实践活动中介的自然。本文基于马克思文本,对此问题浅做梳理认为,马克思所指“自然”的内涵兼具两层含义: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二者互为转化的观点以及在当下谈论“自然优先地位”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说到“五毒俱全”,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它是一个贬义词,用来形容一个人坏得没法再坏了。其实,这是一个误解,“五毒”最初指的是五种济世良药。  相似文献   

13.
带“子”称谓是禅宗文献的一大特色.禅籍中“杜拗子”用来称呼言语不通、说话难懂之禅僧,引申指妄自尊大、不明事理者.“勤巴子”是指圆悟克勤禅师.“克勤”是四川人,这是禅籍称谓中“人名+地名+子”的格式.唐宋时期“郎”有贱称用法,“梢郎子”是指艄公、船家.不是指痴呆不明事理者.  相似文献   

14.
半个多世纪以来,研究过巴人历史的学者,多认为四川巴人,来源于湖北的清江流域,该地就是巴人最早的发祥地,因在强楚的侵逼下,或由湖北的恩施、长阳、宜都沿长江逆上入川;或从清江走巫山大溪入长江进川; 或经宣恩、咸丰到四川的黔江.涪陵,而后重庆、合川、阆中,最后在阆中为秦所灭.常引用“巴子时都江州(今重庆),或治垫江(今合川),或治平都(今丰都),后治阆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今涪陵).”因此推论1954年6月发掘出土的巴县冬笋坝、昭化(今广元)宝轮院两地的战国巴人土坑墓(船棺葬),应为清江巴人不断西迁四川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
我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提到了康德。他认为人的独特性就在于人能够为自己立法,即人的自主性(autonomy)。如今,“自主性”一词时常被人们模糊地使用,意指“放纵”、“放任”、“自私”、“自我中心”或“缺乏集体感情”。事实上,这些内涵没有一个符合康德的观点。在康德看来,“自主性”是指个体作为人,而不是物体,根据规则或原则来自由行动的能力倾向,是基于法律以及个人对于法律的认识的。  相似文献   

16.
《阅读与作文》2009,(5):62-63
人死后是否灵魂存在?这是一个人类最难回答的伺题。有人认为人有灵魂。有人认为人死如灯灭,什么都没有了。但要让自己的观点有说服力,就必须拿出证据。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或反驳对方的观点,研究人员进行了各种各样有趣的实验。结果往往千差万别。以下是研究人员迄今实施的10个最奇异的来生实验。  相似文献   

17.
老子“无为”精神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为”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一般的解释倾向于消极的“不为”.认为是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虽然也有肯定其积极性和能动性的不同观点,但未能进一步说明其精义。本文从老子《道德经》中的“无为”说出发,揭出其内蕴的、有益于社会人生的五种精神,并认为这几种精神正是我们今天应该继承,弘扬的。  相似文献   

18.
如何看待“理”、“欲”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们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宋明理学的核心内容。王夫之从朴素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出发,对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所阐述的“理寓于欲中”、“理欲合一”和“天理与人欲均衡发展”等观点,不仅开创了理欲学说的新范畴和新境界,而且对于现代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说“巴”     
本文以认定甲骨文 、 等字形为“巴”字作为前提,结合古代巴人生存的地理环境,从语言文字角度考察了“巴”作为方国、部族名的得名理据,认为“巴”作为方国、部族名正是得名于该部族人们的一种行为特征——行山爬坡,行水淌河时伏身爬行的状态,简言之,巴之为言爬也。这一观点还需要有历史文献和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作支撑,限于篇幅,笔者将另文讨论。  相似文献   

20.
论下里巴人     
本文探幽溯源 ,对历来关于“下里巴人”的种种阐释加以辨析 ,从而提出它是口耳相传于三峡地区的巴族民歌 ,相当于“风雅颂”的“风”歌 ,即“巴风”的观点。风格特异的土家族薅草锣鼓、丧鼓歌、哭嫁歌、竹枝词、五句子等就是古代巴风传承的遗韵。本文还运用分析心理学的“原型”理论阐释了“下里巴人”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