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法华经》是佛教至关重要的一部典籍,被誉为“经中之王”,也是信奉日莲佛法的池田大作所尊崇的佛典.《法华经》昭示了“一切人皆能成佛”的真理,彰显了以人的生命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而池田大作的教育思想也始终贯穿着这一精神,这两者是一脉相承的.具体来说,这种人本主义精神也是一种“师弟不二”精神.佛教“师弟不二”精神是池田大作人本教育思想的根本精神.  相似文献   

2.
池田大作的宇宙即生命、众生平等和依正不二的理念不仅包含着佛法教义的启示,亦涌现出他对自然及与人关系的独特思索。在这种理念下,池田大作探寻了生态危机的根源,揭示了生态危机的实质,并建设性地指出"人的革命"是化解生态危机的现实理路。  相似文献   

3.
池田大作人间外交思想是池田大作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池田大作人间外交思想是以其“人学”思想为基础,充分地重视着生命的尊严,积极地进行着新人本主义的思索,深邃的思想中又饱含着扎根庶民的情怀.与此同时,池田大作人间外交思想中又彰显着他对外交的独特见解和视角,地球民族主义的视野和世界公民的姿态,对和平生生不息的追求,极力反战并寄希望于人与人的对话来促进心灵的沟通等使人间外交思想的内涵极为丰富而深刻.池田大作人间外交思想本身也折射出明确的促进人类和平、追求世界和谐的目标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池田大作著作等身,其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体裁广泛。我国有一部分学者借助池田大作的著作的中文译本来研究池田思想,翻译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对池田大作的著作在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译介情况进行分析,从中日关系的时代背景、池田为世界所做的贡献、池田和中国的友好交流、池田的佛法和哲学思想、池田个人的人格魅力以及著作自身的魅力等方面论述了我国对池田大作进行译介的原因。对池田大作的译介,促进了池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的池田思想研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人性共鸣”的角度,探讨池田大作有关“开辟精神丝绸之路”的思想。其主要内容有三:1.挖掘和弘扬“人性的光辉”是全人类团结的当务之急;2.以人性共鸣奏出世界和平的基调;3.民众是形成精神丝绸之路的动力和基础。而支撑这一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核心主要是池田大作所坚信并真正领悟了的佛法的“生命的尊严”学说及其实践途径。努力在思想上以多元的观点来扩大人的同一性的根基,促进全人类作为“好邻居”、“好公民”、“好地球人”共同生活下去。行动上以人性共鸣构筑中日民众心灵交流的“金桥”,渡过目前中日关系低谷的难关。探讨池田大作思想对我们的启迪意义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6.
池田大作的“中道思想” ,认为矛盾对立的双方其实是统一的、依存的关系 ,所以人类要想生存、发展 ,在未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国家、民族间的相互关系方面 ,必须致力于维护相互间的和谐。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他认为创立一种新的宗教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德性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就是一种符合中道的品质,因此,理解亚里士多的"中道学说"是理解其德性论的关键所在.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并不是一种纯粹数学意义上的过多和过少的中间量,而是一种不同主体根据具体情境通过实践理性而选择的行为的相对正确性.中道的相对性并不会导致道德上的相对主义,因为德性已经决定了中道的正确性和客观性.只有具有实践理性的人才能在具体行为中找准中道.这一学说的创新之处在于对德性的行为培养和分析判断能力的双重强调,体现出了亚里士多德时人的完善所需要的道德关系的深刻自觉.  相似文献   

8.
池田大作根植于东方文明的土壤并立足于佛法的普遍性生命观,提出了万事万物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而存在,因此他认为:要解决现代人类面临的时代危机,必须以整体主义来协调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精神与肉体之间的关系;同时,发展科学技术离不开整体思维;要解决人类的全球性问题必然要求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并且世界的一体化离不开"世界公民"的培养。池田先生的这一整体主义文明观颇具东方特色,是东方思想家对21世纪文明发展的一种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永明延寿的佛教思想体系是以"一心"为核心的,而延寿的"一心"与中道思想又紧密交涉在一起。本文探讨延寿"一心"与中道思想的关系问题。在延寿思想体系之中,"一心中道"是延寿对其中道思想总的特征的概括性表述;另一方面,"中道一心"是延寿对作为万法本体的"一心"之本性的诠释。"一心中道"与"中道一心"在延寿思想体系中都是成立的。  相似文献   

10.
把"以人为本"解读为"以个人为本",不仅在理论上会把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混同于非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想,而且在实践中会造成对贯彻新的发展观的歪曲.对西方人本主义作历史考察并对马克思清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逻辑进行分析,就会发现"以个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之外绝大多数人本主义的普遍特征;"以个人为本"的"个人"是"抽象的人",是通过感性直观获得的一种假定;"以个人为本"无法真正实现对人的普遍关怀.通过"改造世界"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实质.  相似文献   

11.
孔孟的人学结构是以人为本,以"仁"为质的规定性,既"爱人"又"泛爱众"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系。它既重"己"的主体性又重"众"的主体性,更重"君子型"理想人格的建构;并把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或独立人格植根于深邃复杂的"仁"的范畴,"泛爱众"的博爱平等则是"仁"的最高境界,"礼"与"乐"内蕴自律性与他律性的因素。周作人的人本思想源于欧洲,"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是其人学观念的核心;其人道主义具有四个特点,即"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是灵与肉一致的有机体,人与人类是相依相成的,利己与利他是统一的、爱自我与爱人类是一致的,"人"的理想生活应是物质生活与道德生活相结合。人学结构与人本思想虽存在差异,但核心内涵却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2.
几百年来 ,异化理论在西方一直大畅其行。黑格尔在思辩哲学意义上演绎他的异化观 ,费尔巴哈则从人本主义出发用异化理论来批判宗教。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在实践、历史层面上进行的 ,既具人文关怀性又具科学范导性。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工业化大社会中人的全面异化进行了深刻细致的揭露批判 ,但他们在追寻消除异化的途径时却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方向 ,这使得他们的异化理论变成为难以付诸实践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13.
数学在人类发展和文明进步中所起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数学理性精神是数学科学的精髓.数学理性精神与人文有多方面的联系,它丰富了人文知识,活跃了人文思维,彰显了人文方法,映照了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4.
现代服装设计过程中,人文关怀思维方式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服装设计仅凭审美价值的思维与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设计和不断发展的人文环境的要求,现代的服装设计到了需要进一步强调文化内涵回归人文关怀的时期。  相似文献   

15.
两难的选择 双重的绝望--解开哈姆莱特的延宕之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哈姆莱特的延宕之谜,从来众说纷纭.本文从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神学同人文主义精神的矛盾、冲突,以及这种矛盾和冲突对哈姆莱特深层精神世界的巨大影响的角度切入,揭示了哈姆莱特的延宕和发疯是由于他在这两种社会思潮之间无所适从.两难的选择,最终导致他对基督教神学和人文主义的双重绝望.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透过孔子重视人文著述的解读、重视人文精神的确立、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三个方面对孔子的人文教育观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托尔斯泰创作思想的核心张力可归结为自然主义和道德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其创作思想由早期的自然主义占主导地位,到后来的自然主义与道德主义两者并重,再到后来的道德主义占绝对优势。这一嬗变影响了其对长篇小说结构形式的选择,这便是由多线索结构的《战争与和平》到双线索结构的《安娜.卡列尼娜》,再到单线索结构的《复活》;同时,人物性格的塑造也存在一由复杂到简单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恩斯特·马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伟大的哲人科学家,他的思想直接导致了20世纪初的科学革命和哲学革命(逻辑实证论)。文章立足于对马赫原著的研究和对现实背景的考察,比较全面地论述了马赫社会哲学的各个方面:他的人道主义、和平主义、科学主义、无神论和教育思想。像马赫这样的哲人科学家,在科学上有重大建树,又对社会发展和人的自我完善充满关爱,从而成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承载者和缔造者。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的价值是中立的。它到底给人类造福还是致祸,"行善"或者"威慑"完全取决于人,尤其取决于主导科学研究的科学家。科学家是否具有人文精神不仅仅关乎于他个人事业的是非成败,还关乎着整个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祸福。因此,用人文引导科学发展,用人文精神武装科学家的头脑极为重要。从科学发展观考察我们所处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可以发现,对当代科学家而言,必须具备的人文精神应包容以下三种:哲学的人文精神、道德的人文精神和艺术的人文精神。哲学的人文精神为科学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思维方式;道德的人文精神规范了科学家的行为,使科学为人类造福;艺术的人文精神滋养科学家的灵魂,使其在臻美追求中洞见真理,彻悟道德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创作的高峰,它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形象,表现了"英雄时代"的英雄主义,同样使史诗英雄们散发出一种人类所具的美德,一种永恒的价值,一种古希腊文化精神中最具影响力的人本思想。同时主要英雄人物也展示了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过程,通过不同人物的表现不断深化对人本主义思想的认识,最终达到崇尚自我、张扬个性和推崇理性、倡导节制的和谐发展,对后世的文学和哲学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