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项政策的实施效果与主体看待该政策的态度密切相关。研究1基于1 002份有效问卷,引入态度的三维度模型,将农业主体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态度分成认知态度、情感态度与行为态度。结果显示:主体对土地产权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对贷款政策的认知程度不高;对政策具有较高的满意度,认为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金难问题,增加农业收入;但利用政策贷款意愿度并不高。研究2基于857份农户和145份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有效问卷,选用态度强度以及态度中心性,对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态度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农户与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在态度强度与中心性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态度强度上,行为强度差异显著,认知强度部分显著,情感强度不显著。中心态度上,农户的中心态度是认知态度,而新型经营主体是情感态度。此外,对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贷款意愿进行关联性分析,发现影响贷款意愿的态度具有差异性。可见,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态度差异是影响贷款受益群体不均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陕西省和宁夏自治区的实地调查,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综合绩效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综合绩效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村镇银行综合绩效最优,小额贷款公司次之,资金互助社最差。此外,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对综合绩效影响因素分析发现,贷款市场占有率与绩效得分负相关,注册资本、最大股东股权比例与绩效得分正相关。建议针对三类新型机构的不同发展状况与经营特点来提升绩效,从而促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通过构建一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金融组织讨价还价的理论模型,在纳什议价均衡的基础上分析新型经营主体最优产出水平与其借贷能力、风险收益的关系。基于中国12省的微观调查数据,采用双边随机边界检验,对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借贷能力不足是新型经营主体经营无效率的主导因素,最终使平均净效率下降了8.13%;正规金融机构和民间借贷均对新型经营主体的经营效率有显著影响,并且民间借贷对经营效率的影响更强;新型经营主体的负责人能力、盈利能力、组织化程度等,与其经营效率呈正相关关系。提出应通过金融体系创新、完善民间借贷法规等途径,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约束,提高其负责人的经营水平,加强新型经营主体的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4.
从深化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出发,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本特征,将供应链金融的基本原理创新应用 到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构建了具体的应用类型、应用环节和应用模式,并应用双重Stackelberg博弈模型,构建新型农业经营 主体与金融机构的收益函数,应用逆向求解法找到农产品供应商的最优生产量与金融机构最优贷款利率的满足条件,使得供 应链金融的决策机制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创新应用更具现实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提出聚焦风险管理、完善运行条件等 保障供应链金融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应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复兴镇人民政府安徽安庆246531在我国农村改革逐步深入的大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渐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主力军,但是由于传统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缓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问题日益凸显。文章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现状着手,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政府政策支持三个角度分析造成融资困境的内外原因。针对这些原因,文章认为,要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困境,需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机构和政府等多方面的通力合作。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央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实行,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成长,农村金融服务日趋完善。但是合作社规模小、金融机构惜贷等仍旧制约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较为严重地影响合作社贷款的可获性。本文主要将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可获性的因素进行归纳,以期为相关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农村地区新型金融机构的不断发展,新型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信贷业务能否良性循环,信贷过程的法律监管至关重要。深入探究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信贷风险以及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的缺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信贷监管法律制度的思路,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8.
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矛盾:银行贷款小额化、短期化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额化、长期化需求的矛盾;银行抵质押条件苛刻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抵质押物不足的矛盾;金融供给单一化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多样化的矛盾;银行安全性经营原则与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规范、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缺失矛盾.针对这些矛盾,淄博市在拓展抵质押品范围、拓展融资渠道、探索风险分担机制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淄博市的实践说明,只要进一步挖掘现代农业发展的潜力,通过扩大抵质押品范围、建立信贷风险的补偿分担机制、依靠现代资本运作打造传统农业,金融与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也可以找到很好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9.
本轮农村金融改革的特点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外生"主导与"内生"成长不足并存。研究结果表明,外生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供给涉农贷款方面面临较高的交易成本,导致其在农村金融供给上,仅能在有限层次上发挥作用。内生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立足于农村本地,能有效降低涉农贷款的交易成本,增加农村信贷供给总量,将金融服务延伸到了外生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没有触及的地带。培养内生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需要增强农民金融意识、培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移除制约其内生成长的制度约束。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载体,有效推动了农业规模化经营,有助于引导和促进劳动力流动,从而实现农村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数据,选用Logit模型研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第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会促进劳动力的回流,但对劳动力流出无显著影响;第二,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村庄更容易吸引年龄较低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村劳动力的回流;第三,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吸引劳动力回流的过程中,参与过非农职业技术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更容易回流。基于此,从管理与服务方式、培育方向、人才培养和体制机制四个角度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引导和优化农村劳动力的合理配置提供借鉴经验,对于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现状来看,一方面,其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税后利润快速增长,资产质量较好,且资本充足,盈利能力逐年改善。另一方面,其信贷规模快速增长,对农户和小企业的贷款占比较高,有效地缓解了农户和小企业的信贷约束。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问题,一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和小企业的贷款占比有下降趋势,贷款对象偏离农户,区域分布不合理;二是其发展缓慢,结构不合理,且流动性不足,盈利水平偏低。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提出促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从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的视角分析,认为导致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中的林权抵押贷款困境的原因为信贷约束,而信贷约束主要是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时的收益与风险严重不匹配造成的.林权抵押物价值保全风险和处置变现风险是金融机构承受的主要信贷风险.因此,打破林权抵押贷款困境,降低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的重要举措为大力发展政策性森林保险和适度放宽林木采伐管制.  相似文献   

13.
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现状来看,一方面,其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税后利润快速增长,资产质量较好,且资本充足,盈利能力逐年改善.另一方面,其信贷规模快速增长,对农户和小企业的贷款占比较高,有效地缓解了农户和小企业的信贷约束.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问题,一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和小企业的贷款占比有下降趋势,贷款对象偏离农户,区域分布不合理;二是其发展缓慢,结构不合理,且流动性不足,盈利水平偏低.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提出促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小农经济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农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对太湖县融资状况调研发现,新型农业发展主体面临管理水平低、融资难等一系列问题。为解决经营主体融资难题,应积极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内部管理机制,促进金融机构体系创新。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5年和2017年的家庭和社区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D)考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民非农就业的带动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使农民参与非农就业的概率显著提高约4个百分点,但对创业无显著影响。在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带动效应显著,而专业大户、农业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村形成后,一定程度上能直接带动农业劳动者从事本地雇佣劳动,但尚不具有促进农业资本投资替代家庭自有农业劳动力投入进而释放更多农业劳动力参与非农就业的效应。与此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可通过促进土地出租来带动农民非农就业。由此认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在带动农民非农就业方面产生显著的要素集聚外部性,提出可从培育和发展这些新型主体着手来提升农民收入和促进就业。  相似文献   

16.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基础。由于农业属于弱势产业,具有显著的效益溢出性,加之在培育初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因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离不开财政金融服务支持,而提高财政金融服务绩效,对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进度和质量意义重大。通过考察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及其财政金融服务的理论关联与现实状况,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财政金融服务绩效进行评价,最后提出了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财政金融服务绩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是建设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方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存在质量和数量问题,表现在农村社区、监管部门和现代金融体系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排异"。对于农村金融准入政策的放宽,最优金融结构、渐进式增量变迁、机构多元等观点为其提供了有力支持,而制度缺失和内外双乏力观点则对其提出了质疑。当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进入金融生态系统时,会被金融生态系统中的惯习识别为异类,并最终被组织体系、监管体系和服务对象排异。建设普惠金融体系,要合理定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施分类指导监管,并完善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8.
基于安徽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概况分析,从微观角度利用家计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农业经营主体的影响因素及其地区差异。结果表明:个人因素、家庭负担率、现有土地面积正向影响农业经营主体;而食品支出比重、非农因素负向影响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流转意愿对农业经营主体的影响有所差异;皖南、江淮地区和皖北的农业经营主体影响因素之间存在差异。基于此,提出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非农技能、政府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平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经营主体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利用双重差分法研究“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中小企业绩效的影响,发现在控制了地区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地区劳动力增长率、地区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人均生产总值后,“省直管县”的政策改革效果并不显著,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系数显著为正。而其他变量像地区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地区劳动力增长率、人均生产总值后的估计系数并不显著。劳动力因素和地区市场规模并不显著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回归分析表明中小企业面,临的“资金难”问题可能并不是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新增加居民消费和购买力则会显著促进中小企业增长。  相似文献   

20.
自1994年成立以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在支持国家农业政策,开展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然而,由于贷款对象及用途的特殊性,农发行的信贷风险一直居高不下,成为困扰其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就农发行的信贷风险现状进行阐述,指出信贷风险的主要内容,并从多方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针对各项原因进行思考,从政府、企业、农发行三者的立场提出了有效防控风险的办法,从借鉴其他金融机构控制风险的角度提出了定性定量分析结合的风险研究方法等等。全文对农发行信贷风险的防控实施了较系统的分析,提出了较全面的措施,进行了较深入的思考,可以说是防控农发行信贷风险17年以来的一个总结,更是其控制信贷风险的新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