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伦理与社会和谐——以仁义礼智信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传统伦理的内涵完全与社会合为一体,在对其基本范畴"仁、义、礼、智、信"进行诠释的基础上,指出把儒家伦理与当代社会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从中寻找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可以成为当代社会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与发展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2.
永定门及其箭楼建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1957年,新中国政权以"表现落后反动的封建帝王思想""妨碍交通""占据建设用地"等为由,将其拆除.2003年,对永定门进行重建.  相似文献   

3.
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的特征和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即"以管理为载体"之意,是指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于管理活动之中并与管理手段相配合,以达到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规范人们的行为、调动人们的生产、工作、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本文在总结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运用经验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的内涵、特征和功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顾炎武是一位博通经史而旨在经世致用、促进社会进步的伟大学者。读《亭林文集》卷一之《郡县论》以及《钱粮论》《生员论》,卷六之《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等篇,可窥其社会理想及政治学说。顾炎武的社会理想,概括说来,就是"厚民生,强国势"。他的政治学说,集中表现在"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及与此相关的诸论之中,涉及政治体制、财政、选举、军事等。今读其诸论并参考前贤与现时同行研究而有所启示,乃撰成此文,作为对这位伟大学者诞生400周年的纪念。  相似文献   

5.
老子的"无为而治"是现代社会管理理想之境的高度概括。"无为而治"思想中所蕴含的"道法自然""自化""自正"以及"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思想涉及到了有效解决现代社会管理问题的思路。我国现代社会管理思想在积极从西方现代管理思想中进行借鉴的同时,更应立足中国现实土壤,积极秉承和汲取中国传统资源,以切实解决中国自身的社会问题。在中国与西方、历史与现代的结合中去寻找现代社会管理的生长点,真正实现社会管理思想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6.
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这两种含义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结构性前提是社会三大部门(政府组织、营利组织和社会组织)的构成状况及其相互关系;理念性前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以及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所阐明的关于社会运行和发展的一些深层理念,如以人为本的理念,共赢互利的理念,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的理念,现代治理和善治的理念等。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涉及结构和功能两方面的调整。发展民间组织是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应有之义,建构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长效机制是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中之重,必须大力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上海学习型社会建设面临新挑战和新要求,为此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思想武器,把文化引领作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战略理念,把促进"两个体系"的沟通作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根本性举措,把完善组织管理和制度支撑作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道德必然代代继承,这是社会自身运动的客观规律。道德的继承必有损益,全盘继承与全部抛弃都是办不到的。道德建设应借鉴孔子的"反躬修己"思想。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都属于新时代的道德范畴。  相似文献   

9.
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是党和国家在治国理念和思维上一次重大的转变,是治国方略总体思想的新提升。理念上的变迁就必然要求新的路径建构。文章通过对"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一字之差的内涵解析,指出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存在着一定的必然性。最后,对我国未来社会治理的路径发展进行了思考:加强现代化公民社会建设,为社会治理创造坚实的社会基础;转变政府职能,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加强社会治理机制建设,以提高社会治理的效能水平;推动社会治理的制度化和法治化,完善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0.
"社区教育的内容不只是现在正在开展的教育培训和文化休闲等活动。对成年人而言,一生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生难题。有些难题,职场是解决不了的,家庭也是解决不了的,但是,真正的社区教育是可以解决的。""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十八大报告的这一重要论述,正确处理了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与加强社会建设三者间的关系。我们应该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重新审视新时期发展城乡社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建构支撑我国社区教育的四大体系。  相似文献   

11.
诹论马克思市民社会问题研究的结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系统总结自己的研究历程,其中"解剖市民社会"的"结果"被后人作了简单化处理.有鉴于此,围绕"结果"而来的七个问题应重新研究和认识:1、"解剖市民社会"的"结果"知多少问题;2、"解剖市民社会""结果"的命名问题;3、"解剖市民社会""结果"中的核心范畴问题;4、劳动者主权论的遗失问题;5、"解剖市民社会"及其"结果"的学科性质问题;6、市民社会范畴的性质问题;7、研究市民社会问题和"解剖市民社会"与经济哲学的关系问题.梳理和澄清这七个问题是正确理解马克思思想体系形成和内容的关键,舍此而逐它,马克思相关思想的遭误解状况就不会被改变.  相似文献   

12.
从"民有经产,顺民牧民""士农工商,协调发展""朝有经臣,君臣相亲""以法治国,礼法并举""尊王攘夷,一匡天下"5个方面归结《管子》和谐治国的具体方略。尽管这些措施都是属于"民本"范畴,仍可作为今日建设和谐社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浅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方法,包括改进"两课"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开辟第二课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创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实施激励式教育,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常规管理之中。  相似文献   

14.
孔子是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思想家。他提出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具有极其深远影响的道德理想目标,作为实现其社会理想的精神动力。他将周公为代表的西周初期统治者的思想主张,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逻辑起点。孔子的志向在于建立一个富足、文明、和谐、稳定的理想社会。出于实现这一社会理想的需要,他提出了一个以"仁"为核心、以"礼""义"等为基本范畴的社会道德价值体系,设计了具有不同层次品格的理想人格形象。他谈论最多的道德理想人格是"君子"。君子人格应当具备的品格,最主要的是"仁""知""勇"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本文立足于我国整体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的大背景下讨论"两型社会"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关系.提出"两型社会"和文化创意产业都是建设和谐社会这一时代大课题中的应有之意,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内生型产业和"无烟工业".构成了"两型社会"理念在技术操作层面的实现和延展.同时,"两型社会"建设理念的完善又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构建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综合性社会平台.  相似文献   

16.
高校后勤文化建设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高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后勤文化建设包括:高校后勤产业文化建设;高校后勤职工文化建设;高校后勤环境文化建设等几个方面。在后勤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寓建设于理论研究之中,寓建设于后勤服务之中,寓建设于规划管理之中,寓建设于有形无形之中。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一种新思路--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来分析国有经济结构的调整问题.文中给出以下五个新命题并加以论证和分析:(1)"生产七要素论",重点论述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资本和网络也是两种相对独立的生产要素;(2)"实体要素"、"虚拟要素"、"资本要素"等范畴;(3)要素资本结构的优化是调整国有经济结构的前提和载体;(4)"财务资本结构"范畴,优化要素资本结构关键在于优化财务资本结构;(5)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与三次产业生产要素的重新排序和配置.  相似文献   

18.
"民族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的衍生或次生概念,从"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和特征上看,属于冲突或社会冲突的范畴。学术界对群体性事件的界定主要有"违法标准说""主观标准说""客观标准说",反映出不同学科对群体性事件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差异。西方学术界关于族群冲突治理的向心主义模式与协和主义模式理论模式对于中国边疆地区存在的民族群体性事件的治理与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借鉴过程中要注意两个模式之间存在的差异:(1)前者倾向于大众参与,后者倾向于精英政治;(2)政治妥协达成的时机不同;(3)向心模式主张温和的"中间派"主导政治生活,协和模式主张由温和派与激进派共同组建"大联合政府";(4)两者在具体选举制度有着根本不同,协和模式实行偏好投票制,协和模式主张实行名单比例代表制。  相似文献   

19.
平等理念起源于西方,在政治哲学中属于形而上的范畴,从古至今,平等理念一直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等级平等观、人人平等观、超验平等观、社会平等观、分配平等观在不同时期作为主流思想凸显出来,并被赋予不同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20.
儒家"中庸"思想标举社会和谐,认为"尽人性而致中和"是实现中庸的途径.历史上封建统治者对"中庸"思想的歪曲,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造成了对人性的严重戕害.今天,我们汲取儒家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实现社会和谐的理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