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了全球化时代文化趋势对人的生存及比较文学研究的冲击与启示.张跃军谈网络时代的比较文学景观;邓艳艳谈形象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周庭华谈接受理论与文学翻译标准的问题;钟友循则表现出对全球化时代人的"图像化生存"的一种忧虑.各篇文章角度不一,但各成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全球化时代文化趋势对人的生存及比较文学研究的冲击与启示.张跃军谈网络时代的比较文学景观;邓艳艳谈形象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周庭华谈接受理论与文学翻译标准的问题;钟友循则表现出对全球化时代人的"图像化生存"的一种忧虑.各篇文章角度不一,但各成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全球化时代文化趋势对人的生存及比较文学研究的冲击与启示.张跃军谈网络时代的比较文学景观;邓艳艳谈形象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周庭华谈接受理论与文学翻译标准的问题;钟友循则表现出对全球化时代人的"图像化生存"的一种忧虑.各篇文章角度不一,但各成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全球化时代文化趋势对人的生存及比较文学研究的冲击与启示。张跃军谈网络时代的比较文学景观 ;邓艳艳谈形象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 ;周庭华谈接受理论与文学翻译标准的问题 ;钟友循则表现出对全球化时代人的“图像化生存”的一种忧虑。各篇文章角度不一 ,但各成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全球化时代文化趋势对人的生存及比较文学研究的冲击与启示。张跃军谈网络时代的比较文学景观 ;邓艳艳谈形象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 ;周庭华谈接受理论与文学翻译标准的问题 ;钟友循则表现出对全球化时代人的“图像化生存”的一种忧虑。各篇文章角度不一 ,但各成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全球化时代文化趋势对人的生存及比较文学研究的冲击与启示。张跃军谈网络时代的比较文学景观 ;邓艳艳谈形象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 ;周庭华谈接受理论与文学翻译标准的问题 ;钟友循则表现出对全球化时代人的“图像化生存”的一种忧虑。各篇文章角度不一 ,但各成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全球化时代文化趋势对人的生存及比较文学研究的冲击与启示。张跃军谈网络时代的比较文学景观 ;邓艳艳谈形象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 ;周庭华谈接受理论与文学翻译标准的问题 ;钟友循则表现出对全球化时代人的“图像化生存”的一种忧虑。各篇文章角度不一 ,但各成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比较文学,作为一种跨越性的文学研究,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本组笔谈即致力于探讨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关系,分上下两篇.上篇中,何云波的的文章探讨全球化语境下比较文学的选择与出路;李兰生则试图通过对中外文化关键词的清理寻求跨文化阐释的途径;王晓东以<道与逻各斯>和<中国阐析学>两本书为例谈如何寻找中国文论自己的声音;周春通过美国黑人女作家的小说<所罗门之歌>谈民族身份的失落与认同.  相似文献   

9.
《所罗门之歌》与民族身份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 ,比较文学 ,作为一种跨越性的文学研究 ,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本组笔谈即致力于探讨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关系 ,分上下两篇。上篇中 ,何云波的的文章探讨全球化语境下比较文学的选择与出路 ;李兰生则试图通过对中外文化关键词的清理寻求跨文化阐释的途径 ;王晓东以《道与逻各斯》和《中国阐析学》两本书为例谈如何寻找中国文论自己的声音 ;周春通过美国黑人女作家的小说《所罗门之歌》谈民族身份的失落与认同。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 ,比较文学 ,作为一种跨越性的文学研究 ,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本组笔谈即致力于探讨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关系 ,分上下两篇。上篇中 ,何云波的的文章探讨全球化语境下比较文学的选择与出路 ;李兰生则试图通过对中外文化关键词的清理寻求跨文化阐释的途径 ;王晓东以《道与逻各斯》和《中国阐析学》两本书为例谈如何寻找中国文论自己的声音 ;周春通过美国黑人女作家的小说《所罗门之歌》谈民族身份的失落与认同。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 ,比较文学 ,作为一种跨越性的文学研究 ,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本组笔谈即致力于探讨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关系 ,分上下两篇。上篇中 ,何云波的的文章探讨全球化语境下比较文学的选择与出路 ;李兰生则试图通过对中外文化关键词的清理寻求跨文化阐释的途径 ;王晓东以《道与逻各斯》和《中国阐析学》两本书为例谈如何寻找中国文论自己的声音 ;周春通过美国黑人女作家的小说《所罗门之歌》谈民族身份的失落与认同。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 ,比较文学 ,作为一种跨越性的文学研究 ,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本组笔谈即致力于探讨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关系 ,分上下两篇。上篇中 ,何云波的的文章探讨全球化语境下比较文学的选择与出路 ;李兰生则试图通过对中外文化关键词的清理寻求跨文化阐释的途径 ;王晓东以《道与逻各斯》和《中国阐析学》两本书为例谈如何寻找中国文论自己的声音 ;周春通过美国黑人女作家的小说《所罗门之歌》谈民族身份的失落与认同。  相似文献   

13.
季老《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作为关于对故事体裁做跨国、跨民族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实际上由比较文学牵连出另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学科:比较故事学。书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论断是:1.认为民间故事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2.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相得益彰;3.汉译佛经应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4.应将国内各民族文学进行比较研究;5.应偏好"比较文学中直接影响的一派"。  相似文献   

14.
中国对世界比较文学的重要贡献在于学科理论体系建构.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上,欧洲与美国学者建立了这一学科的原则,但是并未能解决理论体系建构的问题.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中国比较文学学者首创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以辩证逻辑与认识论、方法论和本体论为主要范畴,这种理论对多元文化语境有普适性,对全球化时代比较文学学科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如同经济与文化等领域的全球化趋势受到文化相对主义的挑战一样,以文化进化主义为基本出发点的比较文学,也在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进化主义的矛盾冲突中发展.由于东方各民族文化生态复杂,文化相对主义的挑战尖锐,要想在东方文化范围内建立一个比较文学"东方学派"是十分困难的.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是一个新全球化时代--人类自主、自觉的类群生活时代.市场经济、全球化、交往实践三位一体,它们均归依于现代社会愈来愈迫切吁求的公共生活或日理想"生活共同体"之生存旨趣;全球化意味着一种"公共哲学时代"或日哲学的公共话语时代的来临,是一种多元的差异主体间平等对话的平台,一种多样性论说的开放的公共话语空间,而不是某种独断式话语霸权的专席;全球化时代的现代公共哲学以对"共生"与"和合"理念(其本质是对和谐的寻求与创造)的深层认肯意向为基础,是对建立在"公共理性"基础上不同族群生存之意义共契信念的解读与阐释,旨在探寻和求证当代人类"公共生活"之可能性、合理性、正当性的多重根据."公共性"生存信念应当成为全球社会公众共同一致的文化需要,成为公共生活和公共行为公正与否的内在的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17.
比较文学媒介学研究范式伴随着对媒介本质意义的再思索而变化,网络时代对媒介重塑了人的时空感知方式的认同与受众主体性地位的确立,使媒介学研究范式发生了由"作者-文本"向"文本-话语"的转变.网络发挥着建构比较文学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但在精神文化生态失衡的大众传媒时代,网络在打破精英塑造神话的同时,也无法抵制文化消费主义浪潮的侵袭.网络对比较文学生态话语整合与解构的矛盾,给比较文学媒介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通过追溯比较文学的发展历史,梳理不同时代学者对"世界文学"的不同解读,可使人们可以更加清楚比较文学的蜕变与发展;深层次地了解"世界文学"的模糊性,可以更加明白比较文学的未来以及它可能带有的"局限性".总之,正是通过对"自我"与"他者"之关系的思考,人们确立了"世界文学"作为比较文学的学科理想;正是通过对"自我"与"他者"之关系的再思考,人们认识到"世界文学"具有既不可替代又难以企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中国比较文学的特点 ,在于面对中国的现实 ,解决今日中国文学与中国人生存现状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从中国的文学事实出发来研究比较文学 ,是中国比较文学学者做学问的底线 ;对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规律探讨 ,丝毫没有否定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微观研究 ;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 ,都可能对比较文学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目前比较文学领域对学派问题的探讨,提出法国、美国和中国学派得以生存的历史原因,弥补了大多论著中只谈学派而忽略学派形成问题.作者认为,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定位和学派探讨有利于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同时也有利于我们依据中国文本和理论形态与国际学界展开对话、发展自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