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1843年11月17日上海开埠为标志,中国城市发展史上一场划时代的沧桑之变随之启动,它的策源地是在被划入英租界的外滩。1844年初外滩已率先跨出了传统农村社会的门坎,到了1862年前后,伴随着太平天国和小刀会起义的历史阵痛,上海的租界地区已从江南传统的乡村社会中剥离,草创了上海城市发展史上第一个国际性的商业化城区。  相似文献   

2.
小说《繁花》被视为海派文学的后续,为我们塑造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的上海,用独具腔调的语言把琐屑的日常生活写得淋漓尽致.文章从物质空间出发,分析时代背景之下上海的物质空间变化及其反映出的人物性格特点和社会历史变迁.对上海物质空间的探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上海形象,具有现实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时期,上海城市适逢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型的高速期,基于对现代人才的渴求,愈加注重儿童的教养,在全国首倡并积极实施儿童节与儿童年,政府、社会和家庭采取一系列举措,以期让儿童享用到上海发展的文明成果,将儿童培养为未来城市的建设者。对于这样的一种时代诉求,上海儿童对之积极响应,他们积极投身于各种体育锻炼,立志抵御外侮、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经济危机中的儿童节与儿童年,不但有利于上海儿童对城市现代文明成果的享用,同时也为经济危机之后的上海城市现代化建设积聚了新生力量。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经济发展、文化艺术传统和地理条件的影响下,苏州约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有现代演艺业的萌芽,到30年代有了正式和长足的发展,40年代中后期更是出现了分层发展的成熟趋势。文化艺术传统、经济优势、地理便利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母床,文化创意产业则是促进城市发展的动力。苏州从上海汲取了资本支撑的同时也展示和宣告了自己的影响力,这是它成为早期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史中重要城市的理由。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梳理,从新村选址、空间结构、户型设计和集体生活四个方面简要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上海工人新村的规划设计思想。从空间一制度的视角,试图揭示工人新村的建造是一个包含着社会主义国家意志、基层社会组织、城市建设制度的空间化和新村日常生活空间制度化的双重过程。工人新村也成为塑造集体主义生活与确立国家与个人关系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阿诤 《社区》2006,(20)
社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国的城市中,社区服务的思想开始向实际工作领域渗透。90年代初期,党中央、国务院将社区服务的概念扩大到层次更高、视野更宽阔的“社区建设”,形成了城市发展和城市管理的新思路。这项决策明确了城市社会的主要载体是社区,并将解决相当一部分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7.
"上海现代市民叙事"是指穆时英、刘呐鸥、叶灵凤、施蛰存等作家创作的、反映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民生活与价值观的现代市民叙事文学."公共空间"则是在这些叙事文本中呈现出来的实实在在的"物质空间".在20世纪30年代市民叙事中公共空间大量出现,文本中的公共空间在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性格、影响叙事视野、改变修辞方式上都发挥了很大的叙事功能.它使20世纪30年代现代市民叙事呈现出全新的空间化特征,也标志着现代市民深层价值秩序的逐步形成.公共空间给我们进一步考察都市生活与市民叙事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世博会与上海城市文化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开埠后,上海逐渐形成了三个城市文化空间。一个是开埠以前形成的以老城厢为中心的传统文化空间;一个是开埠后发展起来的以外滩、南京路、淮海路、衡山路和北四川路为代表的近代上海文化空间;第三是以闸北、普陀一带为代表的民族工业生产的文化空间。租界时代的上海,文化空间沿着苏州河扩展,形成上海文化空间的第一次跨越。经过近20年的飞速发展,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书写上海城市发展的第二次跨越。前者跨越苏州河,后者跨越黄浦江,并实现由经济跨越向文化跨越的转换。世博会是一次重大的文化上的链接,上海文化空间的转移与定位将形成一个沿着滨江带的持续跨越。  相似文献   

9.
李娟 《南都学坛》2014,(1):29-33
20世纪初,随着美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各种城市和社会问题日益突显。为此,一些城市规划师主张在借鉴英国田园城市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开发美国新镇。20世纪20年代,美国区域规划协会开发了以雷德本为代表的多个田园城市,从而成为美国现代新镇开发的重要开端。30年代,联邦政府为了解决城市人口的失业、贫困等问题,提出在大城市郊区建立相对独立自足的绿带城镇,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美国新镇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的田园城市开发和30年代的绿带城镇计划为美国六七十年代的新镇开发运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城市史是20世纪60年代历史学一个新兴的学科分支。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城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很大的差异性而且种类迥异。城市起源和种类的多样性给城市史研究造成一定困难。空间融合了城市的所有重要因素,其中就包括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城市是由空间网络构成,然后是政治的,城市是权利和宣誓的共同体。这两个特点构成了城市的公共空间,这个空间的特性构成了欧洲建设民族国家的一个关键阶段。  相似文献   

11.
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后,逐渐融入的世界贸易经济体系中,其转口贸易在经历开埠初期的起伏之后,在19世纪60年代随着中国沿海沿江进一步开放而蓬勃发展起来。民国时期的埠际和国际竞争促进了上海转口贸易结构的调整。上海转口贸易的繁荣发展主要源自其特征。  相似文献   

12.
分析全球国际贸易发展格局与发展态势,根据国家关于上海发展的战略安排和上海的战略部署,将浦东建成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核心功能区,搭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平台,对促进全球商品贸易和资本往来,建立全球商品信息网络,对加快上海四个中心地位的形成,全面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具有极为深远的战略意义。浦东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的总体思路包括其发展目标、功能定位、业态选择、功能布局、基本任务和保障措施等六大方面,在此给予了重点探讨。  相似文献   

13.
涉外疗养服务贸易是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的新领域。上海疗养资源极其丰富且独具特色,在新兴的国际疗养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文章在分析上海国际疗养资源和国际疗养客源市场的基础上,认为国际疗养服务贸易有着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而探讨和提出发展上海涉外疗养服务贸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上海自贸区建设是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国家战略,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指引下,国务院及其部委和上海市政府等行政部门出台了针对上海自贸区建设的具有特殊性的具体管理制度。同时,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和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陆续发布了自贸区司法建设的相关规范,以"先行先试"的司法改革策应自贸区"先行先试"的经济改革。本文在分析上海自贸区司法改革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诉讼、仲裁、ADR等方面的司法制度建设,指出司法改革的创新思路,以期为国家自贸区建设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外层空间军事化的内涵包括军事化利用人造卫星和外层空间武器化两种情形。国际法对外层空间军事化的规制,应当根据这两种情形而采取相应的具体模式。既有的国际条约法不能够充分地、有效地对外层空间军事化进行规制,未能禁止外层空间武器化活动,完善国际条约法又面临着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建立禁止外层空间武器化活动的国际习惯法规则应当是实现国际法对外层空间军事化规制的理想路径。禁止外层空间武器化活动的实践行为已经基本符合构成国际习惯法的物质要素,即国家实践的要求,但在心理要素即法律确信方面还有所缺失。国际社会应当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促成这一国际习惯法规则的建立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我国最大沿海贸易港的北移趋势与上海港的崛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和清前期私人海上贸易相当兴盛。宁波双屿港的繁盛,隆庆以后从福建的月港──江南港日──日本或南洋的三角贸易,都显示出,自明代开始,我国最大的沿海贸易港已出现向江南北移的趋势,上海港发展为我国最大的沿海贸易港是这一趋势的最终体现。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江南既是我国明清时期出口商品的主要来源地区,也是进口商品的主要销售地区,并有着发展海上贸易的良好的区位条件。  相似文献   

17.
开放经济下区域创新溢出效应的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FDI、国际贸易及创新相关数据,运用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从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两方面考察了1998-2009年中国大陆30个省级区域创新的FDI与国际贸易溢出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在空间溢出中,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对区域创新溢出效应都有显著正的影响,地理特征中,空间邻接影响更大;社会经济特征中,产业结构相关性影响更大.从总体看,FDI溢出效应为负向显著.国际贸易溢出效应为正向显著.外在环境对创新溢出有显著正向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推进,世界贸易组织(WTO)下多边贸易协定之一的《政府采购协议》(GPA),是现今国际社会规范政府采购市场最为重要的国际性条约。在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及之后的世界贸易组织时期,与G0A有关案例主要存在采购主体、非歧视性原则、采购合同价值认定、例外规定适用等方面的纠纷,而中国加入G0A需在研究相关案例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和政府采购的政策及目标,推动在本国市场内建立一个较为成熟的采购机制。在谈判进程中,中国可从明确采购实体范围、采购合同计价方式、技术条件设定等方面进行改进,并在对等原则基础上,合理利用例外规定,整合国内法与G0A的有关规则,促进政府采购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国际能源署认为,液化天然气(LNG)推动了世界天然气贸易市场的整合,也为亚太、欧盟地区的国家天然气进口多元化提供了来源。中国自2005年进口LNG以来,其在中国天然气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高。为了对中国LNG进口流量与贸易潜力进行分析,选取中国LNG进口贸易的11个国家为研究对象,从经济规模、距离、技术、合同类型、定价方式、政策这6个层面设定变量,利用2006-2014年中国进口LNG总量以及与中国LNG进口量影响因素相关的面板数据建立贸易引力模型,考察中国LNG进口的影响因素,对贸易伙伴国按照所签订的合同类型进行分类,测算其贸易潜力。研究表明:(1)签订长期合同可以促进中国LNG进口,但国际油价却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美国亨利中心天然气现货价格的上升会显著减少进口流量。(2)中国LNG进口量与中国人均GDP正相关,与贸易伙伴国的人均GDP负相关,与两国首都之间的距离没有显著性的统计关系。(3)“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LNG进口流量具有正向效应,自由贸易协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具有负面效应。(4)中国LNG更多地采用短期合同贸易形式,且与签订长期合同的贸易国相比,短期合同贸易国具有更大的贸易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