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纪念近代教育家唐文治先生,江苏太仓特建立唐文治纪念室。1987年元月1—2日举行揭幕典礼暨纪念活动;唐文治学术研究会学术年会同时召开。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近两百人参加大会。唐文治(1865—1954)早岁从政,在清政府户部、外务部、商部历任要职,官至农工商部署理尚书。他参与和经历了近代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并作出了贡献。1920年后,长交通大学十四年,主持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三十余年;培养了一大批高级工程技术和文史哲诸方面卓有成就的人才。全国解放后,唐文治曾担任中国文学院院长、苏南文教学  相似文献   

2.
唐文治先生28岁中进士后,42岁历官至署理农工商部尚书.在职期间,忧国忧民,提出改革朝政之"万言书".任内兴利除弊,有利于国计民生.但其主要业绩,在于办交通大学13年,办无锡国学专修学校30年.特别是唐文治先生从小刻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并且亲自执教,耳提面命,学生受益良多.  相似文献   

3.
唐文治的治学理念与交通大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已有一批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近代大学。这些百年大学的文化风格、文化传统和精神的传承和形成,大多受益于著名校长的学识修养、人格魅力和办学理念。在交通大学,唐文治把“以明德为先,科学尚实”作为大学的使命和教育宗旨。唐文治先生以其深邃的教育思想、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育事业的忠贞不渝的追求以及为国储才的献身精神,为交通大学“爱国爱校,追求真理,勤奋踏实,艰苦朴素”的校风和“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教学传统的形成,为交通大学发展成为国内外著名的理工科大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无锡国专,全称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1920年(民国9年)12月聘请了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的南洋大学校长唐文治,在无锡惠山山下创建了三年制的无锡国学专修学馆。校名后来改称为国学专门学院,1930年再改称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校长唐氏,名文治,字蔚芝,江苏太仓人。1865年(同治四年)生,28岁考取进士,官至前清署农工商部尚书。他是桐城吴汝纶的门生,著作有《茹经堂全集》,辛亥之后作为南洋大学校长而闻名,现在的交通大学校内建有纪念唐氏的文治堂,1955年以91岁的高龄逝于上海。在唐氏校中受聘,执教鞭的有:晚年在苏州定居的陈石遗,精通西学的辜鸿铭,现在大家熟悉的钱钟书氏的父亲钱基博等人,以后还有周予同、蔡尚思、钱仲联、胡士莹、朱东润、张世录、吕思勉、郭绍虞等等都是我们  相似文献   

5.
为纪念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苏州大学前身之一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的创办人、原江苏师院名誉教授唐文治先生,我校于1985年11月9日至10日举行了唐文治先生学术思想讨论会。近百名专家、学者以及唐先生的学生参加了讨论会。原无锡国专教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给讨论会发来贺电,江苏省高教局、省社联也发来了贺信。因病因事不能到会,来信、电致贺的还有唐先生的学生或无锡国专的校友赵祖康、钱伟  相似文献   

6.
唐文治是民国时期理学与经学大师,并且提出了系统的孔教主张,在民初的孔教论述中独树一帜.然而,他的孔教思想长期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这里尝试分析唐文治关于孔教的宗教性、重要性的论证及其复兴孔教的方法论,从而对唐文治的孔教观提出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交通大学校歌的滥觞、创作背景及发展历程的考证,进而对其音乐内容、曲式结构作以探析,向人们展示了交通大学校歌显为人知的创作轨迹及文化精髓;西安交通大学校歌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初,经沈心工、陈柱、唐文治先生作词、萧友梅先生作曲;70年来,这首校歌一直激励着交大人秉承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务实的办学理念;同时,也是交大校训“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真实映照。  相似文献   

8.
陈柱博学多才,深得乃师唐文治赏识,加上粤桂战乱,陈柱为避祸而应乃师之召,任教于无锡国专6年,教研并进,共渡难关。辞职后,又因唐文治之故,仍每年来校讲学。抗战时期,无锡国专迁至广西8年,陈柱远在上海仍为国专桂校纡困解难。无锡国专对陈柱的学术人生影响甚大,陈柱也为无锡国专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不小。  相似文献   

9.
《十翼后录》是黄以周经学研究的代表著作。综合诸家公私藏书、书目著录与有关著述之记载,《十翼后录》主要有清华大学图书馆藏七卷本、唐文治所见八十卷本、国家图书馆藏二十四卷本等三种版本。清华藏本作为母本,具有重要的版本和学术价值,对其版本详细叙录,势必极大地推进学界对《十翼后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唐文治 ,190 7~ 192 0年任早期交通大学 (原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南洋大学 )校长时 ,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迎合时代需要 ,对该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如提倡以德为主 ,强调道德教育的作用 ;倡导学生“学成致用 ,振兴中国实业” ,培养“尚实”精神 ;采取“中西并重”策略 ,既引进外国经验 ,又致力于保存国粹 ;重视体育健身 ,开展各种体育教学与活动 ,等等。这些改革不仅为振兴中国实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而且为上海交通大学向现代工科大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试论心理素质在素质教育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盛宣怀筹建华盛纺织总厂的背景、思路、过程、经营及其破产转卖等事宜分析,探析华盛经营腐败、亏损连年并最终沦为盛家的私有财产,从中窥探早期洋务企业不能发展壮大并最终推动中国工业化大规模展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甲午战后,兴修卢汉铁路成为清政府的国策要政。在财政入不敷出的困难局面下,清政府选定盛宣怀提出的先官款、次洋债、后商股的筹款方案,并由盛宣怀全权负责实施。由于官款不足,商股难集,借洋债成为卢汉铁路的主要用款来源。经过漫长、复杂、艰难、曲折的谈判,最终与比利时公司达成筑路借款合同。尽管该合同在路权方面存在着不少弊端,但却启动了中国近代铁路的建设进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卢汉铁路的兴建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介绍了中国第一代实业家盛宣怀通过"做事"进而"做官",通过办大事进而做大官,做了大官再办更大的事的人生之路。着重阐述了常州经世致用学术思想对盛宣怀的影响,以及盛宣怀运用经世致用学术思想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他办洋务,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中国近代工矿业及金融、教育、通信事业,走出了一条经世致用、洋务吏治的独特的人生之路。  相似文献   

14.
清政府曾经于它的最后时刻强制推行铁道干线国有及借洋款筑路政策,这一直被立宪派人士视为导致四川乃至全国动荡的直接诱因,因而主管其事的邮传部大臣盛宣怀一直为时人所痛恨。为此,作为清末预备国会的资政院于1911年10月22月召开第二次常年会之初,资政院议员即顺应社会舆论而集中对“罪魁祸首”的盛宣怀进行了弹劾,成为二次年会期间一个备受关注的议案。此事虽已历经百年,但其过程与结论仍有待进一步的梳理。  相似文献   

15.
盛宣怀是清末著名的官僚、实业家,观其投身洋务,力行新政,经世致用,不可谓无功;但因其多钱善贾,积累巨资,及推行铁路国有政策,又屡招清议抨击。其身后声誉,更是褒贬不一。在其评价上,史学界与时浮沉,无所建树,委实折射出历史学的流弊。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文化的不朽瑰宝,中国古典诗歌一直以其优美的语言、典雅的风格及丰富的文化意象著称。然而,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之难众所周知,令人望而却步。美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相对比较成熟完善,和译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由于中西方诗歌在语言及文化方面的巨大差异,"完美的翻译"是不切实际的,也就是说在翻译实践中,"绝对的对等"是无法实现的。将美学观点引入中国古典诗歌翻译,通过借鉴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从翻译美学角度,提出"美学对等"命题,指出其实质是一种动态对等,即译诗和原诗之间美学效果的对等;通过对宋词《声声慢》叠词翻译的对比分析,集中探讨了中英诗歌翻译中语音层的审美再现,从而进一步论证了"美学对等"的本质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7.
卢绳是中国现代建筑史上一位很有影响的建筑史学家与建筑教育家。在建筑理论、建筑教育、建筑历史研究等领域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全面了解卢绳的生平以及他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地位,在特定社会背景下,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以多方位展示其对建筑事业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盛成论     
盛成是伟大的爱国者,是太谷学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他坚信"人类一体,地球一村,万象归一".他既是唯物主义者,又是唯心主义者;他既是共产主义者,又是学理上的个人主义者;他既是"彼此都让对方获得自由"的爱情自由者,又是家庭传统道德的恪守者;他既是理想主义者,又是实干家;他既是自然科学家,又是社会科学家.  相似文献   

19.
李清照在凄凉的晚境中,在痛苦不堪的心境中,以手中的笔来诉"愁"、遣"愁".一首<声声慢>诉说出词人受尽磨难与内心煎熬的凄惨心情,倾吐着词人哀愁凄苦、孤寂悲愤的内心感受.全篇除了结句之"愁"点明题旨外,满纸绕"愁"、写"愁"而不言"愁",其中蕴涵着的是"悲"、是"怨"、是"愤"、是"恨",谁又能解其中味.意境不仅富于意味,而且让人咀嚼不尽,意蕴尤深,在更深刻意义上表现了"弦泉幽咽"的意境之美,可称得上是苦难时代悲苦心境的绝唱.  相似文献   

20.
盛成和台湾     
盛成先生是著名文化名人 ,在台湾居留 18年 ,写了很多有关台湾的论文。他在《旧世新书———盛成回忆录》中论及了台湾问题 ,形成了他一套颇成系统的台湾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