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传统的翻译观无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地位,要求译者以原作和作者为中心,忽视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进入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步入“文化转向”阶段。学者们开始广泛地关注译者主体性问题,译者的地位得到了不断的提高,译者主体性得到了空前的发挥,与此同时,我们更应注意到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只有遵循一定的尺度,才能提高译文质量,对译文读者负责。  相似文献   

2.
不同的文化环境孕育了不同的语言,造就了不同的语言特征,不同的语言特征反映着不同的文化环境,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不同语言间的交流便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注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在不同语言交流过程中,翻译承担着语言沟通和文化交互的桥梁作用。不同文化间存在的形式和内容的差异引发了跨文化交际中普遍出现的词意缺省现象。这种词意的缺省需要语言翻译来进行弥合。语言翻译在弥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词意缺省的处理对译者的翻译能力要求较高,在处理词意缺省时,译者应把握原作者的意图,力求顺应对语境结构,采取相应的方法妥善处理,让读者跨越缺憾感受到原文的美。  相似文献   

3.
论国际广告翻译中的文化适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告翻译与文化密切关联,并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巨大的桥梁沟通作用.由于不同的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因此文化的差异使广告翻译变得更加复杂.对文化适应进行了概述,举例探讨了影响国际广告翻译的文化因素,提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恪守文化适应性原则.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一个国家不同时期不同译者对同一部作品的不同翻译策略,探讨其背后对外文化战略因素所发挥的作用,可透视原语文化在译入语文化中地位的消长过程。20世纪中后期美国对外文化战略,尤其是对华战略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调整过程,与此同时,《史记》在美国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译介方式,这些差异反映了美国对待中国文化态度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意识形态的制约作用是永恒的,即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反抗主流意识形态之时,依然摆脱不掉它的操纵。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存在程度差异性。通过分析中国传统译史上的典型译例,可以发现:一方面译者翻译行为摆脱不掉意识形态的操纵,另一方面译者总是发挥一定程度的主体性;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差异与意识形态的制约等文化因素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6.
媒介指的是各种信息的传输手段。在跨文化的传播活动中 ,译者就起着不同文化信息传输的媒介作用。作为传播媒介 ,译者是如何发挥这一功能的 ?译者作为媒介 ,与其他媒介有什么区别 ?他的特点是什么 ?本文将以跨文化传播学为视角 ,讨论分析译者作为传播媒介的种种特征。笔者认为 ,作为跨文化传播的媒介 ,译者一方面负有社会责任 ,并在传播策略上有一定的自主性 ;另一方面 ,他的跨文化传播活动要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适当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受到诸如读者群,译者与作者、读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原文的语言,作者的写作意图,出版商的特殊要求,社会的政治文化需求等许多因素的引导和影响。在此重点论述目标读者如何影响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翻译的过程其实质是译者发挥主体性与受制于若干制约因素之间迂回的操作过程。译者主体性发挥受译者的文化先结构;译者的双语文化能力;译者的诠释空间;译文接受者等四个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9.
翻译的过程其实质是译者发挥主体性与受制于若干制约因素之间迂回的操作过程。译者主体性发挥受译者的文化先结构;译者的双语文化能力;译者的诠释空间;译文接受者等四个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0.
翻译问题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众说纷纭而又结论未定的问题。翻译理论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翻译中对译者的态度、对译者身份的界定以及对译者主体性的认识也不尽相同。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文化转向给译者研究以及译者主体研究带来了新的局面。本文拟就翻译中译者地位和主体性研究作一历史回顾,以此探讨译者在翻译发展和翻译理论演变过程中的身份变化和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1.
The Great Gatsby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之一,其在中国的译介长达六十余年。文章基于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从场域、资本和惯习三个核心概念出发,探究The Great Gatsby在中国的译介轨迹。从三个译介阶段考察译作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地区的译介以及不同译本的异同,以期解释三个译介现象并探讨其背后的社会动因。   相似文献   

12.
格律诗词翻译的等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国内外翻译家、学者就中国古典诗词可译不可译、应该如何译等问题争论不休。本文从等效论的观点入手,通过对汉英两种语言在语音方面的比较,结合对《静夜思》几种不同译文的调查、分析,对以上问题做出进一步的探讨,旨在证明译者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力争使译文与原作等效上,而非仅仅局限于两种文本的比较,以期更大程度上的忠实于原作。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 ,翻译的等效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在翻译中 ,怎样才能达到完美 ,等效呢 ?针对这一问题 ,不同时期的译者们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但迄今为止还无定论。文章试图从翻译学的角度来对这一问题作些探讨。文中介绍了几种不同的翻译观对翻译等效问题的不同看法 ,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处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翻译诗学"这一抽象观念是译本比较的一个重要角度。而Lefevere翻译改写理论中的翻译诗学角度能够分析不同译本产生原因及其译者的翻译风格异同。分析并比较《大卫.科波菲尔》两个中文译本有助于阐明社会主流诗学对译本的影响和译者个人诗学操纵下产生的译本之间文本的差异。从描述性的分析结果来看,在不同主流诗学影响下,不同译者采取各自的翻译策略与方法译文使译文语言风格,注释表达,情节与人物刻画都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从而使更加理解在不同时代存在不同译文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促织》是蒲松龄的文言小说《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从词汇、句子结构和理解三大方面对比分析著名翻译家张庆年和丹尼斯、维克多等的两种译本,体现中西译者作为不同的翻译主体的不同的译风,分析其译风不同的客观原因,以期对国内译者提高翻译质量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6.
翻译过程是正确理解原文和创造性地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比较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英汉互译过程中应该充分地考虑和自觉地运用这些特点,这样才能正确地理解原文,才能忠实、顺畅、确切地表达原文。  相似文献   

17.
典故是语言的精华与核心,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由于中西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典故翻译是译者所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浮生六记》原著中有很多文化含义丰富的典故。拟以其两译本为例,探讨典故的不同翻译策略,旨在通过对具体译例的对比,分析译者处理典故时的做法与得失,并指出译者应恰当地处理典故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18.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自建语料库比较分析了三个不同译者对我国古代第一部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的翻译。以典籍英译译者汪榕培教授的译本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英国著名汉学家Arthur Waley的译本和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译本为参照,从词汇、句子、语篇三个层面对译者文体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三个译本与《孔雀东南飞》的原文相比,译本的词汇量明显增加。在词汇量增加的同时,词汇变化量却在减少;汪榕培译本与Waley译本用词方面偏向归化,许渊冲译本异化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自建的中国译者英译本语料库和英语原创小说语料库为类比研究对象,借助WordSmith Tools 4.0等语料库检索分析工具,分别从词汇和句法层面考察中国译者英译本的翻译共性特征。虽然结果多不符合以往研究所得出的“简化”量化模式,但皆呈现“显化”、“范化”以及“源语渗透效应”等其他共性特点,也体现中国译者灵活驾驭词汇的能力、以及接近汉语源语的语言操作习惯。    相似文献   

20.
浅谈国际影视的翻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影视传播不仅是一种的娱乐活动,还是一种文化交流。在国际影视交流过程中,在影视语言的运用方面,翻译工作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面临着由于各国文化与语言差异所带来的各种困难。国际影视的翻译显然不同于其他文体的翻译,译者需具备语言、社会文化、民俗等多方面的知识,在进行国际影视的翻译中,应充分考虑到影视中的跨文化因素,并结合语法、语义和修辞习惯的不同,结合影视即时性、图像声音同步进行的特点,进行口语化、个性化的再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